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农技服务进田间“把脉问诊”促增收
记者武跃林
文章字数:1373
  农技专家服务忙,田间地头生机旺。朔城区是我省产粮大县,玉米作为主导产业,每年播种面积在65万亩以上。当前玉米田间管理进入关键期,连日来,朔城区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看苗情、察长势、送技术,现场“把脉问诊”开“良方”,帮助农民朋友解决管护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给丰产丰收支招,让农户吃上了“定心丸”。
  “李主任,我家的玉米不知出了啥问题——叶子发黄,有的苗已枯死,不知有没有解决办法?”神头镇长城村农户罗泽民焦急地发问。
  该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淑兰和农技人员通过仔细查看玉米叶片、茎干、根系生长状况,根据玉米下部叶片发黄枯萎但根系正常、心叶抽出正常等症状分析判断,确定是去年秋季喷施草甘磷除草剂后的残留导致药害问题。随即提出喷施芸苔素内酯促进植株根系生长的指导意见,并就选种、选肥、施肥等不合理问题进行纠正指导。
  得到专业技术指导的罗泽民紧蹙的眉头展开了,对农技人员现场确诊病情,对症下药表示感谢。他说:“我们自己盲目防治,多花钱不说,还会错过最佳防治期,导致玉米减产,你们专业性的指导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既省钱又实用。”
  在红壕头村,一户农民田中出现紫苗现象。看到农技人员,赶快让“把脉问诊”。农技人员剖析原因,找出问题所在,给出了解决办法。
  据了解,红壕头村有4800亩土地,今年3000亩由村集体组织实行生产托管,采用膜侧播种与膜下滴灌技术,村民们没用抠苗放苗,且苗全苗齐苗壮。
  “采用新技术的同时,要掌控好操作要领,更要选好良种,良法良种配套才能实现稳增产。”李淑兰强调道。
  谈及膜侧播种、膜下滴灌技术的好处时,红壕头村主任张生眉眼里都是笑:“膜下滴灌不仅实现了节水灌溉,还能水肥一体化追,再加上技术人员的全程跟踪指导,就像‘郎中’一样给玉米看诊,我们就更放心了。红壕头村今年肯定会有好收成!”
  近年来,该区坚定不移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新品种、新机具以及膜侧播种、膜下滴灌、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集成技术的推广,玉米产量逐年增加。但玉米生育期长的品种脱水慢、成熟度不够好、单产提升难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农民。为此,今年该区农业农村局联合社会化服务组织——雁峰农资销售有限公司试验示范了新品种先玉1619,希望通过增加种植密度,缩短生育期来解决膜侧播种玉米出现的上述问题。
  在东富院村、南邢家河村、一半村,记者看到,膜侧播种先玉1619玉米可见叶5至7叶,叶色深绿、叶片舒展,苗全苗壮,似乎在传递着丰收的希望。
  “往年种植密度4400株,产量能上1800斤。今年按要求行距1米,株距7寸,亩留苗大约在5300株,希望产量能上2000斤以上”。东富院村种粮大户席西让率先打开了话匣。
  “先玉1619顶土力强,出苗早,生长期126天,我种的行距1.1米,株距6寸,亩留苗5500株左右。目前看苗情不错,希望今年能试验成功,为膜侧播种选择一个适宜品种,带动咱老百姓增产增收。”南邢家河种粮大户刘俊道。
  一半村膜侧播种农民专家王万友接话道,“这几年一半村运用膜侧播种的村民多了,增产增收明显。但是去年降雨多,有村民反映成熟度不太好。先玉1619我试种了15亩,亩留苗5500株左右,我对这个试验很有信心”。
  “增加密度、缩短生长期,理论上讲是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但密植时作物茎干变细,对品种的抗倒性是个挑战,从种到收我们会全程跟踪并进行技术指导。今年膜侧播种先玉1619品种如果试验成功,将带动膜侧播种玉米单产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李淑兰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