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一种思路
文章字数:2328
□李妍
唐海兵:(叮铃铃……)喂,你好,哎,请问你找谁?
临近年底,在宣城市林业局工作的老唐依旧非常忙碌,电话每天都响个不停。
唐海兵:现在很多的企业到我们(这儿)来咨询,很多买,我都接了几十个电话了。
最近给老唐打电话的人,很多都是为了找他买碳。买碳不上农贸市场,而是到林业局,这事儿听着都新鲜,但老唐却并不感到奇怪,他说这一切都要从今年的2月讲起。
老唐名叫唐海兵,在林业部门工作了26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林业,对于林业方面的各项工作都非常熟悉,但是,今年2月他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工作任务——“卖碳”。老唐解释说,所谓卖碳并不是卖木炭而是林业碳汇。
唐海兵:布置我们一个任务,要完成全省林业碳汇交易的第一单。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利用森林的贮碳功能,或者通过植树造林等自然行为,吸纳并固定在大气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并根据有关规定与碳排放权益交换相结合的经济行为。
以上文字选自2022年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题一等奖作品《老唐卖“碳”记》。“林业碳汇”这样的选题,属于典型的经济类新闻,作为一篇专业性很强的文章,要把碳汇交易市场、碳排放权这样的概念说清楚,还涉及许多的专业名词和大量数据,很容易让人蒙圈。记者如果按照习惯性思路,很容易把它写成一篇工作报告式的文章,难免落入俗套,让人看得索然无味,甚至根本没有阅读下去的兴趣,这样的话,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必然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把专业化的选题进行通俗易懂地表达,让文章接地气,让普通大众感兴趣?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新闻故事化。
一、新闻故事化的涵义
国家普利策新闻报道奖得主富兰克林表示,用叙事化手段写新闻报道,就要通过说话、描述、情景设定等,细腻入微地展示事物中的情景和细节,实现事物中隐藏的可以让人形成信任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新闻事件化新闻报道和普通新闻报道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普通报道只注重新闻事件的结果,而新闻事件化报道却不只重视报道事情的结果,而是更加关注新闻人物事件是怎样发生的,更注意于发掘新闻人物内心所思所想,刻画人物心理如何和自我进行斗争,对事情的起承转合有一个完整的交代。
但新闻故事化,不要混淆了新闻与“故事”的区别:故事讲的是“故”事,而新闻讲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故事可以杜撰,但新闻必须真实。
二、新闻故事化的叙事技巧
1、设置悬念,一波三折
设置悬念是引起受众兴趣的最好方法。从新闻传播学的规律来说,每个人都有“猎奇”心理,设置悬念,可以勾起受众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在叙述过程中,也要避免平铺直述,而是采用一波三折,让受众跟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再揪心,这样受众的阅读观看过程,也类似是一场探险。《老唐卖“碳”记》开篇就以好多人找林业局的老唐买碳设置悬念,而且,“所谓卖碳并不是卖木炭而是林业碳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以人的视角写故事
用故事化的手法写新闻时,可以考虑把人物作为报道的焦点,以个体角色的经历、事件为重点来引出新闻事件,还要注重挖掘新闻中人性、人情的因素,在生动、形象的日常生活情景中,体现了人类的真善美精神,这将提高新闻的可读性与感染力,从而使新闻有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近年来,媒体用平民化的视角,讲他们自身的故事,也就是要挖掘普通人身上真善美的人性光辉,以及在平凡生活中不懈奋斗的生命活力。2022年,中国新闻奖专题报道一等奖《老唐卖“碳”记》就是一篇以老唐忙碌的电话为切入点,用讲故事的方式带出安徽省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政策与行动,把一篇典型的经济类新闻化作一篇引人入胜的故事,使整个新闻立体化、生动化,也让受众爱看、耐看。
3、刻画细节
“细节是金”,新闻的故事化不仅仅需要用5个W,还需要新闻工作者敏锐地对细节进行捕捉,让受众有代入感。如果说框架是故事的筋骨,那么细节就是故事的血与肉,它可以让事件更加丰富、生动、立体。
细节是叙事非常重要的部分,有细节的地方也往往就是出“故事”的好地方。换一句话说,细节就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一个好的故事让人念念不忘,常常是因为一个真实感人的生动细节。而在故事中角色的心理斗争,角色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以及事情的发展跌宕起伏也都是靠细节来实现的。老唐接手卖“碳”任务的时候,他自己都没有搞明白“空气怎么就可以卖钱了?”也不清楚“做成全省林业碳汇第一单”究竟有多少现实意义。身为一个老森林人,他却十分反对“掏钱赚吆喝的形式主义”。卖“碳”的第一步是先要精确测算林场的林业碳汇,测算繁琐不说,还要支付二三十万的费用,“万一卖‘碳’不能挣钱,怎么向林场全体员工交代?”老唐兢兢业业在林场干了一辈子,决不能临退休了“搞花活”。这样的细节描写,既增加了新闻的真实性,又让受众为老唐的问题和困难担忧、思考,使受众有强烈的代入感,也极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让新闻语言充满亲和力
如何让语言充满亲和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像朋友聊天式一样:从人称上讲,要你我面对面,保持“零距离”,不要以第三者的漠然姿态出现;从语气上讲,要尽量平和亲切,娓娓道来,不可居高临下、空洞说教;从用词上讲,要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具体准确和鲜活生动的词语,尽量避免使用生僻专业、含糊笼统和枯燥乏味的词语,说白了就是雅俗共享、老少咸宜的大白话。文章中老唐的语言非常接地气,比如,“空气也能卖钱了”“不能拿政府的钱赚吆喝”“搞花活”,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新闻故事化是指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报道消息,对记者的专业化水平是一种考验,它不仅考验记者讲述故事的能力以及对文字的精雕细琢,更是考验记者对国家战略和政策的理解程度,如何把制定政策的背景、内容和目的,与采访对象的经历巧妙结合起来,把它讲述成一个受众爱看的好故事,这正是我们要思考的。
(作者单位: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唐海兵:(叮铃铃……)喂,你好,哎,请问你找谁?
临近年底,在宣城市林业局工作的老唐依旧非常忙碌,电话每天都响个不停。
唐海兵:现在很多的企业到我们(这儿)来咨询,很多买,我都接了几十个电话了。
最近给老唐打电话的人,很多都是为了找他买碳。买碳不上农贸市场,而是到林业局,这事儿听着都新鲜,但老唐却并不感到奇怪,他说这一切都要从今年的2月讲起。
老唐名叫唐海兵,在林业部门工作了26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林业,对于林业方面的各项工作都非常熟悉,但是,今年2月他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工作任务——“卖碳”。老唐解释说,所谓卖碳并不是卖木炭而是林业碳汇。
唐海兵:布置我们一个任务,要完成全省林业碳汇交易的第一单。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利用森林的贮碳功能,或者通过植树造林等自然行为,吸纳并固定在大气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并根据有关规定与碳排放权益交换相结合的经济行为。
以上文字选自2022年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题一等奖作品《老唐卖“碳”记》。“林业碳汇”这样的选题,属于典型的经济类新闻,作为一篇专业性很强的文章,要把碳汇交易市场、碳排放权这样的概念说清楚,还涉及许多的专业名词和大量数据,很容易让人蒙圈。记者如果按照习惯性思路,很容易把它写成一篇工作报告式的文章,难免落入俗套,让人看得索然无味,甚至根本没有阅读下去的兴趣,这样的话,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必然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把专业化的选题进行通俗易懂地表达,让文章接地气,让普通大众感兴趣?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新闻故事化。
一、新闻故事化的涵义
国家普利策新闻报道奖得主富兰克林表示,用叙事化手段写新闻报道,就要通过说话、描述、情景设定等,细腻入微地展示事物中的情景和细节,实现事物中隐藏的可以让人形成信任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新闻事件化新闻报道和普通新闻报道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普通报道只注重新闻事件的结果,而新闻事件化报道却不只重视报道事情的结果,而是更加关注新闻人物事件是怎样发生的,更注意于发掘新闻人物内心所思所想,刻画人物心理如何和自我进行斗争,对事情的起承转合有一个完整的交代。
但新闻故事化,不要混淆了新闻与“故事”的区别:故事讲的是“故”事,而新闻讲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故事可以杜撰,但新闻必须真实。
二、新闻故事化的叙事技巧
1、设置悬念,一波三折
设置悬念是引起受众兴趣的最好方法。从新闻传播学的规律来说,每个人都有“猎奇”心理,设置悬念,可以勾起受众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在叙述过程中,也要避免平铺直述,而是采用一波三折,让受众跟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再揪心,这样受众的阅读观看过程,也类似是一场探险。《老唐卖“碳”记》开篇就以好多人找林业局的老唐买碳设置悬念,而且,“所谓卖碳并不是卖木炭而是林业碳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以人的视角写故事
用故事化的手法写新闻时,可以考虑把人物作为报道的焦点,以个体角色的经历、事件为重点来引出新闻事件,还要注重挖掘新闻中人性、人情的因素,在生动、形象的日常生活情景中,体现了人类的真善美精神,这将提高新闻的可读性与感染力,从而使新闻有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近年来,媒体用平民化的视角,讲他们自身的故事,也就是要挖掘普通人身上真善美的人性光辉,以及在平凡生活中不懈奋斗的生命活力。2022年,中国新闻奖专题报道一等奖《老唐卖“碳”记》就是一篇以老唐忙碌的电话为切入点,用讲故事的方式带出安徽省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政策与行动,把一篇典型的经济类新闻化作一篇引人入胜的故事,使整个新闻立体化、生动化,也让受众爱看、耐看。
3、刻画细节
“细节是金”,新闻的故事化不仅仅需要用5个W,还需要新闻工作者敏锐地对细节进行捕捉,让受众有代入感。如果说框架是故事的筋骨,那么细节就是故事的血与肉,它可以让事件更加丰富、生动、立体。
细节是叙事非常重要的部分,有细节的地方也往往就是出“故事”的好地方。换一句话说,细节就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一个好的故事让人念念不忘,常常是因为一个真实感人的生动细节。而在故事中角色的心理斗争,角色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以及事情的发展跌宕起伏也都是靠细节来实现的。老唐接手卖“碳”任务的时候,他自己都没有搞明白“空气怎么就可以卖钱了?”也不清楚“做成全省林业碳汇第一单”究竟有多少现实意义。身为一个老森林人,他却十分反对“掏钱赚吆喝的形式主义”。卖“碳”的第一步是先要精确测算林场的林业碳汇,测算繁琐不说,还要支付二三十万的费用,“万一卖‘碳’不能挣钱,怎么向林场全体员工交代?”老唐兢兢业业在林场干了一辈子,决不能临退休了“搞花活”。这样的细节描写,既增加了新闻的真实性,又让受众为老唐的问题和困难担忧、思考,使受众有强烈的代入感,也极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让新闻语言充满亲和力
如何让语言充满亲和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像朋友聊天式一样:从人称上讲,要你我面对面,保持“零距离”,不要以第三者的漠然姿态出现;从语气上讲,要尽量平和亲切,娓娓道来,不可居高临下、空洞说教;从用词上讲,要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具体准确和鲜活生动的词语,尽量避免使用生僻专业、含糊笼统和枯燥乏味的词语,说白了就是雅俗共享、老少咸宜的大白话。文章中老唐的语言非常接地气,比如,“空气也能卖钱了”“不能拿政府的钱赚吆喝”“搞花活”,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新闻故事化是指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报道消息,对记者的专业化水平是一种考验,它不仅考验记者讲述故事的能力以及对文字的精雕细琢,更是考验记者对国家战略和政策的理解程度,如何把制定政策的背景、内容和目的,与采访对象的经历巧妙结合起来,把它讲述成一个受众爱看的好故事,这正是我们要思考的。
(作者单位:朔州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