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主题报道让正能量实现大流量
文章字数:2750
地方主题报道主要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社会热点以及典型宣传等内容,开展采写、制作和播出的新闻产品,就像考试中的命题作文,想要把大主题做深、做新、做巧、做实,是对每个记者的考验。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新媒体时代,如何扩大主题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地方主流媒体应处理好技术、内容、形式、机制的融合发展,推动“大屏+小屏”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一、稳中求变创新探索
主题报道要稳中求变,守正创新,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方向;只有不断“创新”“守正”才能有根基。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朔州市融媒体中心推出全媒体报道,刊发蹲点纪实,同步推出视频、网评、动漫、海报、图片、图示等融媒产品,把理论和实践、宏观和微观、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彰显新思想扎根朔州大地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两会期间的新闻报道是典型的重大主题报道,2017年人民网创新推出《两会进行时》,是报纸和网络融合的成功案例,在闭幕当天的直播中,既设置有部长通道、新闻发布会、人大闭幕大会等多个现场实时呈现,同时报纸还推出评论专栏、记者一线蹲点、人物专访等系列报道,还将会场花絮制作成微视频在公众号、抖音号等平台播出。这几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各大主流媒体不断丰富报道样态,新应用、新技术、新表达都为我们地方媒体提供了很多可以复制的经验,加强了时政新闻的互动性、趣味性,主题报道更加智慧化、大众化。
二、以小见大精准融合
地方主流媒体在报道国家重大主题时容易千篇一律,失去地方特色,难免声势较弱。所以,只有从地方的特色去深刻理解历史规律,才能更好地呈现出导向正确、内容贴近的新闻作品。作为地方媒体,更要注重把重大主题载体化,把载体故事化,以小切口的细节去引发观众的共情、共鸣。这就需要我们记者带着“载体”走基层,深入践行“四力”,带回“沾露珠”“带泥土”的“鲜”活故事,去折射历史变迁、时代巨变。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各级媒体都在做相关报道,《山西新闻联播》向全省各地约稿,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报题,我根据朔州的情况,选择了一个乡镇作为报道主题,通过两周的时间进行前期策划、踩点、录制,顺利完成《神头镇:雁门关外的“鱼米之乡”》,通过环境整治、产业调整、村民收入等小单元拼凑出神头镇“生态文明、产业转型、文化旅游”的强镇“三部曲”,以小变化、小幸福折射改革开放40年国家之大变,用载体承载主题,让新闻有“力度”,见“深度”。
三、内容为王技术加持
在主题报道中,内容建设是根本,创新技术是支撑,始终要坚守“内容为王”的原则,让新技术服务于内容,避免过度“包装”,华而不实,使得“形式”冲淡“内容”,大于“内容”。在庆祝建军90周年时,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创意互动新媒体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创下破10亿浏览量,并荣获中国新闻一等奖。
此后H5技术也被广泛迅速应用到各大主题报道之中,类似的产品大量涌现,造成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审美疲劳。融媒体时代,传播速度快、范围大,一种形态的兴起,随之而来的往往会是一窝蜂的现象,陷入为“创新”而“创新”,为“形式”而“形式”,却不重视“内容”的本身。对于地方主流媒体来说,一定要在千篇一律的套路中,寻找到极致的角度,再通过技术创新,去实现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的不同,成为人们耳目一新的好故事,抓住受众的眼球。
四、追求深度 怀揣温度
“深度”是对新闻事实的挖掘程度,“温度”是对新闻事实的表达方式。重大主题报道如果只注重深度难免会让观众晦涩难懂,产生距离感,相反如果过度渲染“温度”又容易出现刻意煽情,让观众产生反感。深度和温度就好像是经线和纬线,互相交错但却不能偏离自己的位置。重大主题报道既要以“深度”为引领,本着大主题、小切口,大成就、小情怀的原则,见人见事,在讲好故事上下功夫,用“温度”承载“深度”,让新闻有分量、冒热气,把有意义的新闻做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新闻做得有意义。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国各级电视台同时推出的《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的主题报道专栏,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折射出无数中国人奋进自信的家国梦、中华情。我们采制了《朔州:着力打造雁门关农牧交错带核心区》,为了打破常规的用各种数据堆积而成的成就性报道的“八股文”,我们筛选了多个鲜活的新闻现场,养殖园区、牧草收割、肉制品加工企业多个点串联起朔州农牧产业的发展图景,用记者现场、同期采访、数字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畜牧产业的勃勃生机。
五、讲好故事 敲响边鼓
主题报道既要宣传典型,鼓舞人心,也要适当发挥舆论监督,敲响边鼓。无论正面宣传还是负面报道都应该有具体的问题感,直面老百姓的关注点。2019年3月29日,山西省沁源县突发森林火灾,《山西新闻联播》的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采制多条新闻,其中《谁在守护我的家?》成为宣传典型,受大火威胁,几千名群众被迫连夜紧急转移。不少村民因为走得匆忙忘了锁门,牛羊也留在了畜圈里。虽然他们人到了安置点,但心里还都着急地惦记着村里的家,情绪时有波动。尽管安置点为老百姓安排各种活动安抚人心,但老百姓却依然心神不宁,观察到这个细节,记者用24小时奔走上百公里,往返于安置点、指挥部和村庄之间,真实记录了景凤乡景凤村负责留守的党员干部奋力担当、夜以继日守护群众家园、用视频录像给安置群众传递平安的全过程。节目中,一手鲜活的现场记录、丰富饱满的拍摄细节,包括安置群众从不解、埋怨到理解、感恩的真情转变,都真实地展现了基层党员干部在灾害的严峻考验面前挺身而出、坚守岗位、为民解难、担当作为的风采!新闻里很多画面都是由记者手机拍摄,但却用细节、故事,突破了传播限制,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样我们在主题报道中也在不断突破固有格式,比如领导活动的报道,也不再是简单地领导指出、领导强调等常规报道,而是尝试让领导成为配角,内容成为主角,对讲话内容进行选取,制作配合报道,做到以点带面,立体呈现。
每个好新闻都应该站在读者角度,让观众可以获得信息和认同感。《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就是一个从新闻标题、写作角度、社会反响都赢得了读者的好作品。尺水之波兴“蛟龙”,从一个老百姓日常看病这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入手,将医疗机构乱开处方、医药回扣、部门监管不够等大问题公之于众。作为地方媒体,应该有这样的能力,小新闻聚焦大事件,从微观入手、宏观把握,时政新闻“软”做,民生话题“巧”做,把高大上的主题做得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群众、入脑入心。
做好重要主题报道是地方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我们要突破地域的局限性、主题的常规性,发挥对新闻客体熟悉性的优势,深耕当地资源,扎根基层多看多听,找准角度、深挖故事,然后不断融入新技术手段,让乡村振兴、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常规选题能够屡屡有新意,制作爆款产品,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作者单位: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一、稳中求变创新探索
主题报道要稳中求变,守正创新,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方向;只有不断“创新”“守正”才能有根基。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朔州市融媒体中心推出全媒体报道,刊发蹲点纪实,同步推出视频、网评、动漫、海报、图片、图示等融媒产品,把理论和实践、宏观和微观、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彰显新思想扎根朔州大地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两会期间的新闻报道是典型的重大主题报道,2017年人民网创新推出《两会进行时》,是报纸和网络融合的成功案例,在闭幕当天的直播中,既设置有部长通道、新闻发布会、人大闭幕大会等多个现场实时呈现,同时报纸还推出评论专栏、记者一线蹲点、人物专访等系列报道,还将会场花絮制作成微视频在公众号、抖音号等平台播出。这几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各大主流媒体不断丰富报道样态,新应用、新技术、新表达都为我们地方媒体提供了很多可以复制的经验,加强了时政新闻的互动性、趣味性,主题报道更加智慧化、大众化。
二、以小见大精准融合
地方主流媒体在报道国家重大主题时容易千篇一律,失去地方特色,难免声势较弱。所以,只有从地方的特色去深刻理解历史规律,才能更好地呈现出导向正确、内容贴近的新闻作品。作为地方媒体,更要注重把重大主题载体化,把载体故事化,以小切口的细节去引发观众的共情、共鸣。这就需要我们记者带着“载体”走基层,深入践行“四力”,带回“沾露珠”“带泥土”的“鲜”活故事,去折射历史变迁、时代巨变。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各级媒体都在做相关报道,《山西新闻联播》向全省各地约稿,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报题,我根据朔州的情况,选择了一个乡镇作为报道主题,通过两周的时间进行前期策划、踩点、录制,顺利完成《神头镇:雁门关外的“鱼米之乡”》,通过环境整治、产业调整、村民收入等小单元拼凑出神头镇“生态文明、产业转型、文化旅游”的强镇“三部曲”,以小变化、小幸福折射改革开放40年国家之大变,用载体承载主题,让新闻有“力度”,见“深度”。
三、内容为王技术加持
在主题报道中,内容建设是根本,创新技术是支撑,始终要坚守“内容为王”的原则,让新技术服务于内容,避免过度“包装”,华而不实,使得“形式”冲淡“内容”,大于“内容”。在庆祝建军90周年时,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创意互动新媒体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创下破10亿浏览量,并荣获中国新闻一等奖。
此后H5技术也被广泛迅速应用到各大主题报道之中,类似的产品大量涌现,造成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审美疲劳。融媒体时代,传播速度快、范围大,一种形态的兴起,随之而来的往往会是一窝蜂的现象,陷入为“创新”而“创新”,为“形式”而“形式”,却不重视“内容”的本身。对于地方主流媒体来说,一定要在千篇一律的套路中,寻找到极致的角度,再通过技术创新,去实现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的不同,成为人们耳目一新的好故事,抓住受众的眼球。
四、追求深度 怀揣温度
“深度”是对新闻事实的挖掘程度,“温度”是对新闻事实的表达方式。重大主题报道如果只注重深度难免会让观众晦涩难懂,产生距离感,相反如果过度渲染“温度”又容易出现刻意煽情,让观众产生反感。深度和温度就好像是经线和纬线,互相交错但却不能偏离自己的位置。重大主题报道既要以“深度”为引领,本着大主题、小切口,大成就、小情怀的原则,见人见事,在讲好故事上下功夫,用“温度”承载“深度”,让新闻有分量、冒热气,把有意义的新闻做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新闻做得有意义。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国各级电视台同时推出的《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的主题报道专栏,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折射出无数中国人奋进自信的家国梦、中华情。我们采制了《朔州:着力打造雁门关农牧交错带核心区》,为了打破常规的用各种数据堆积而成的成就性报道的“八股文”,我们筛选了多个鲜活的新闻现场,养殖园区、牧草收割、肉制品加工企业多个点串联起朔州农牧产业的发展图景,用记者现场、同期采访、数字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畜牧产业的勃勃生机。
五、讲好故事 敲响边鼓
主题报道既要宣传典型,鼓舞人心,也要适当发挥舆论监督,敲响边鼓。无论正面宣传还是负面报道都应该有具体的问题感,直面老百姓的关注点。2019年3月29日,山西省沁源县突发森林火灾,《山西新闻联播》的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采制多条新闻,其中《谁在守护我的家?》成为宣传典型,受大火威胁,几千名群众被迫连夜紧急转移。不少村民因为走得匆忙忘了锁门,牛羊也留在了畜圈里。虽然他们人到了安置点,但心里还都着急地惦记着村里的家,情绪时有波动。尽管安置点为老百姓安排各种活动安抚人心,但老百姓却依然心神不宁,观察到这个细节,记者用24小时奔走上百公里,往返于安置点、指挥部和村庄之间,真实记录了景凤乡景凤村负责留守的党员干部奋力担当、夜以继日守护群众家园、用视频录像给安置群众传递平安的全过程。节目中,一手鲜活的现场记录、丰富饱满的拍摄细节,包括安置群众从不解、埋怨到理解、感恩的真情转变,都真实地展现了基层党员干部在灾害的严峻考验面前挺身而出、坚守岗位、为民解难、担当作为的风采!新闻里很多画面都是由记者手机拍摄,但却用细节、故事,突破了传播限制,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样我们在主题报道中也在不断突破固有格式,比如领导活动的报道,也不再是简单地领导指出、领导强调等常规报道,而是尝试让领导成为配角,内容成为主角,对讲话内容进行选取,制作配合报道,做到以点带面,立体呈现。
每个好新闻都应该站在读者角度,让观众可以获得信息和认同感。《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就是一个从新闻标题、写作角度、社会反响都赢得了读者的好作品。尺水之波兴“蛟龙”,从一个老百姓日常看病这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入手,将医疗机构乱开处方、医药回扣、部门监管不够等大问题公之于众。作为地方媒体,应该有这样的能力,小新闻聚焦大事件,从微观入手、宏观把握,时政新闻“软”做,民生话题“巧”做,把高大上的主题做得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群众、入脑入心。
做好重要主题报道是地方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我们要突破地域的局限性、主题的常规性,发挥对新闻客体熟悉性的优势,深耕当地资源,扎根基层多看多听,找准角度、深挖故事,然后不断融入新技术手段,让乡村振兴、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常规选题能够屡屡有新意,制作爆款产品,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作者单位:朔州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