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朔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醒:
警惕食源性疾病
文章字数:1514
  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摄入食品引起的感染或中毒,它包括经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人畜共管传染病、食物过敏,以及由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急慢性中毒性疾病。绝大多数患者临床上都表现为“急性胃肠炎”、“感染性腹泻”等。
  二、构成食源性疾病的要素有什么?
  1、病原物质是由食物携带和传播的。
  2、导致人体患病的病原物质是食物中所含有的各种致病因子。
  3、临床特征为中毒或感染。
  三、吃什么会导致食源性疾病?
  1、细菌及其毒素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最重要的病原物:
  (1)沙门氏菌:主要存在于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蛋类,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果汁,未加工的水果蔬菜中。
  (2)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存在于虾、鱼、蟹、贝等动物性海产品,受到生鲜动物性水产品交叉污染的其他食品中。
  (3)李斯特氏菌:主要存在于冷冻饮品、生食蔬菜、熟肉制品、生食水产品中。
  (4)大肠埃希氏菌:主要存在于未经消毒的牛奶、未做熟的肉类及新鲜水果和蔬菜中。
  (5)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存在于处理后未经烹饪的食物,酱卤肉、烧烤肉、凉皮、米粉、米线、米饭、三明治、牛奶、奶油糕点中。
  (6)肉毒梭菌:主要存在于家庭自制发酵品、罐头食品中。
  2、其他常见的病原物有:
  (1)黄曲霉、镰刀菌、杂色曲霉等及其产生的毒素:主要存在于发苦的坚果、发霉的部分谷物、劣质的芝麻酱花生酱中。
  (2)诺如病毒:主要存在于熟肉制品、贝类、生食蔬菜和水果中。
  (3)寄生虫和原虫:主要存在于生的或半生的及未烧熟煮透的猪、牛肉、野味及淡水鱼虾中。
  (4)有毒动物及其毒素:河豚体内的河豚毒素、某些海鱼体内的雪卡毒素、贝类中的石房蛤毒素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动物性食物储存时产生的毒性物质,如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产生的组胺。
  (5)有毒植物及其毒素:果仁尤其是苦杏仁及木薯中的氰苷类;粗制棉籽油中所含的毒棉酚;四季豆中的皂甙;鲜黄花菜中的类秋水仙碱;马铃薯在储存时其芽眼处产生的龙葵素等。
  (6)化学性致病因子:主要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不符合要求的食品生产工具、食品接触材料以及非法添加物;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锅、铝、碑、偶氮化合物等;食品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如反复高温加热油脂产生的油脂聚合物;烘烤或烟熏动物性食物产生的多环芳烃类;食品腌制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等。
  四、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有什么?
  1、恶心、呕吐
  毒素进入胃肠道,可引起人体剧烈的胃肠道反应,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可含有胆汁、黏液、血液等。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呕吐物和呼出的气体均有大蒜味。
  2、腹痛、腹泻
  毒素等刺激肠壁,影响胃肠功能,可引起腹痛、腹泻。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上腹部和脐周多见;腹泻多为黄色稀便、水样便,可伴黏液、脓血及腥臭味。
  3、眼肌及全身骨骼肌瘫痪
  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肉毒杆菌抑制神经递质传递,从而使全身骨骼肌瘫痪。发生于神经型食物中毒。表现为视物模糊、眼睑下垂、瞳孔扩大、呼吸困难、头向一侧偏斜等。
  4、其他症状
  可能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痛、头晕、乏力、全身酸痛等。部分胃肠型食物中毒患者还可以出现面部潮红、荨麻疹等过敏表现。神经型食物中毒患者自主神经末梢先兴奋后抑制,可出现泪腺、汗腺等分泌先增多后减少,可伴有顽固性便秘、腹胀、尿潴留等。
  五、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1、个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外出不便洗手时一定要用酒精棉或消毒餐巾擦手。
  2、生熟食品要分开储存,厨具(刀、砧板、抹布等)要做到专用,生熟分开,餐具要消毒。
  3、不买、不吃不新鲜和腐烂变质的食品,买回来的蔬菜要清洗干净,以防农药对身体造成危害。
  4、家中不宜存放农药等毒物,若使用有毒物品要远离厨房和食品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