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文章字数:3161



本报记者 赵福胜史振芩 薛彦明
【机会一直都是存在的,当
机会来临时,你自己准备的如何?能否把握住呢?如何可以在少者几十比一,多则几百比一的竞争中突围?唯有提前准
备,提高自己的实力。
别让机会从你身边溜走。
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给我们每个人的机会又都是不多的,而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我们每个人都要时刻准备着,都要善于把握每一次机会,让机会成为自己
成长的助推器。】
薛振元在创作美术作品
我认识的薛振元老师就是一位这样的人,初识薛老师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拜读《薛振元作品选集》后,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更甚。这本书是凝结了他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近年来精心书法、绘画、剪纸而集成的专辑,见证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路历程,也是他大半生精力和心血的凝聚。正如作者所言:“犹如十月怀胎般地经过无数的艰辛和撕心的阵痛,才得以面世,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苦难磨砺人生
1949年,薛振元出生于平鲁区一个累世务农、人口较多的家庭。自幼家境贫寒,薛振元在十岁那年,才被父母送进了学校。老师根据同龄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口试安排他就读了二年级。但家中经济异常拮据,交学费、书费已然捉襟见肘,为了减轻父母肩上繁重的生活担子,所以幼年时的薛振元在校学习的时间时断时续。
十四岁那年,薛振元刚好上完了五年级。父亲由于长年累月繁重劳作,积劳成疾撒手人寰。整个家庭陷入了极端的困境。风雨飘摇的家也面临挣不足工分便分不上口粮的现实。母亲愁肠百结,不得不让薛振元退学。从那时起,他正式开始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十四岁是人生的美好时光,但他却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成年人承受的重担。几年的磨炼,他以干一行爱一行的秉性,凡是庄稼地里的农活儿样样都学会了,而且十分娴熟。以至于这段经历长久留在乡亲们的印象里,至今人们见到他还会说:“好庄户人啊!”
回想起过往,薛振元用刻骨铭心来形容在小煤窑背炭的那段日子。“一百四五十斤重的背在背上,仿佛听到周身的关节都在咯咯作响,经常接触筐底的皮肉,创伤经久不愈。重筐压上感染的疮口,伤口反反复复,渗出的脓汁一直流到腿弯处,钻心的痛楚自不待言……”以至于他在多年后的今天叙述那段经历时,也不由喉头发堵、双鼻为之酸楚……
罗曼•罗兰在《名人传•米开朗琪罗传》中说过:“痛苦是无止境的,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幼年时的薛振元所遭受的苦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也是难以用笔墨形容的。也正是上述所感知的那些艰苦经历,磨砺了他奋发向上的志向,自幼极贫极弱的家境更是浇注了他求知的坚定信念,于是,他在心底暗暗为自己制定目标。即便在生产队里劳动、务作自留地和帮助母亲喂养猪羊的闲暇时,他都用捡拾别人丢弃的旧纸片和自己节衣缩食购置的笔墨坚持写日记,但凡是接触到的旧书报上,看到感兴趣的书画和文字,他都悉心剪辑。
出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平时看到好的字画,除及时剪辑外,晚上躺在被窝里,用手指暗中练习;白天劳作之余,用小木棒、小石子在地上无数次地体悟。为了弥补失去的读书机会,煤油灯下,常常自学到深夜,甚至鸡叫黎明。那个年代点灯用的煤油是很紧缺的,熬夜耗去的煤油,使母亲心疼不已,多次干涉:“从小看大,七岁至老。倒腾这些没用的,你是能吃、能喝?”在理解母亲苦心的同时,他就用被子和衣服,将住处不到一平米的窗户从里面遮挡严实,不让母亲从外面看到灯光。可就是靠着欺瞒母亲的这些小伎俩,硬是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受身边的人和事所启迪,幼小的薛振元把当时农村修梯田、筑堤坝、积肥运动和夜战的情景等作为题材,试着画过不少连环画。天长日久,慢慢的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自身水平,积淀的基本文化素养也使村里人们熟知、认可。于是,村干部也经常安排他去更换村里的黑板报。这段经历以及后来的多次人生转折,使他深刻地体会到:机会是留给有准备之人的。
厚积薄发正当时
上世纪70年代,薛老师凭着他的执着肯干,娶妻生子,开始另一段人生。1975年,他以平鲁县三层洞引水工程的二级扬水站为题材,用工笔手法创作了国画《兴建中的扬水站》,发表在当时的《雁北报》上,后又转刊于《汾水》的封底,并参加了全省美展,并被省文化厅授予二等奖。此后,他经常被县文化馆和宣传部推荐到省、地两级文化部门深造。1975年,在雁北地区美术创作学习班学习期间,有幸得到国画大师亢佐田老师授课指点,他的绘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大师们的指导使他受益终生。
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1976年,薛振元被安排在北水村当民办教师。除日常教学之外,凭着坚持不懈和勤学苦练的精神,他自学完成了初中的全部课程,又进修了中师,并获取了中师毕业证书。197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在众多参加考试的同事中脱颖而出,正式转为国家公办教师。多年的付出得以回报之后,之后他又自修了高中课程,在1990年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自修大专,拿到了毕业证书。
付出总有回报,薛振元多次被授予“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1998年,正值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高潮阶段,他在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工作中成绩卓著,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赞扬。1999年,他荣获了“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的奖项。基于他的努力奉献,2001年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同年担任了中心校长。
2009年,经历了五十多个年头的艰难曲折,薛老师从中心校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回想起当年,少年时崇尚艺术的火花再次点燃了他,薛老师蠢蠢欲动,重拾旧时之物,开启了人生第二次艺术创作的高峰。教书时,他的美术课最受学生欢迎,常常把一年四季的美景画在了黑板上。薛老师和村民们相处得相当融洽,当时的农村时兴炕围画,他还经常利用闲暇时间,把当地尉迟恭、张辽等历史人物,画在村民们的炕围画上。炕围画被人们誉为“民居壁画”,鲜艳豁亮,色泽持久,是一种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乡土艺术之花融壁画、年画、建筑彩绘为一体,兼具实用和审美功能。薛老师的炕围画深受村民们喜欢,大家争相排队邀约。
行舟墨海剪华章
薛老师的画作以写意国画为主,他将苍茫山影、娟娟细流、寥廓尘烟表现得极富诗意。而他的山水中堂国画,吸纳今古,有着悠久的历史感、旺盛的生命力、强烈的时代感和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正如薛老师学生所言:“师法自然兼纳乾坤,长期从大自然中感受美,又摆脱自然束缚,突破画种、古今、中外的分置格局,观照自已内心真实的感受,从生活中提炼美,创造美,表现出充盈着自强不息的“精、气、神”的艺术境界和精神追求,开创了视觉审美的新领域和新境界。”
薛老师的书法兼通草隶篆,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千百年来,书法一直在随着文字的进化变迁由实用性转为艺术性的审美,薛老师书画合一的艺术手法诠释了书法的艺术审美特性。而剪纸作为老百姓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镂空艺术,薛老师更是用其独出心裁的设计融汇绘画、版画元素,剪出《朔州踢鼓秧歌》《朔州地方戏》《民族女英雄李林》《中华门神尉迟恭》等代表当地地域风格文化底蕴的剪纸作品,也屡次出现在各类“民间工艺美展”上。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雅安在观赏了他的作品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夸赞他的作品有看头,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尤其是系列性的剪纸作品实为少见。继续在朔州的艺术界树立榜样,做出贡献。”
经过长期摸索,薛老师传承创新剪纸技法,花费二十多天时间收集整理素材,创作出大型版画式剪纸《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里面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领导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图治、启航新征程的不同镜头。近年来,薛老师创作出300多幅作品,其中有70多幅发表于国家及省、市级报刊上,有30多幅荣获国家、省、市级多种奖项,并被授予“朔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优秀民间美术家”等光荣称号。
岁序更替,华章又新。一路走来,薛振元在书法、绘画、剪纸的创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成绩的背后总是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辛。他以其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为自己剪画出圆满的答案,书写出了五彩斑斓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