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县 ”县名释义
文章字数:2963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古称应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塞上名城,有应县木塔、净土寺等举世夺目的古建筑遗存。关于“应”名的由来,最有代表性的看法是万历《应州志》卷1《地理志》的记载:“唐置金城县,以县升应州,以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故名。”辽道宗之后,应州管辖金城(今应县)、浑源、河阴(今山阴)3县,以山川命名,这是中国古代地名文化的基本遵循。如此,似乎“应”与界内名山龙首、雁门有关。其实,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关系以及人物心理等角度看,“应”名的内涵,是很复杂的。
谈“应”名的来历,必要判定应州诞生的时间。根据地理志书记述,应州为唐末沙陀晋王李克用创建。
《舆地广记》卷19《河东路下》载:“应州,唐末置。后唐天成元年(926)升彰国军节度,领县二:望,金城县……上,浑源县。”
《续唐书》卷16《地理志》载:“应州,天祐元年(904)置。天成元年(926),升彰国军节度。领县二:金城、浑源。”
天祐元年,也就是公元904年。此时天下纷争、群雄割据,中原最有势力的军阀是晋王李克用与梁王朱温。今天的山西大部,包括古应州在内,是李克用的地盘。同时,古应州之地,也是沙陀生存繁衍之所,后沙陀由此建起民族霸业。
《资治通鉴》卷275“天成元年(926)七月”引胡三省注曰:“盖朱邪执宜徙河东,始保神武川之黄花堆,沙陀由是而基霸业,故以其地置应州也。”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17载:沙陀“后迁于神武川黄花堆之别野,即今应州是也。”
李克用诞生在“神武川之新城”,后以之为址,建起了应州城。此时李克用担任河东节度使,大本营在晋阳(今山西太原)。为了方便应州与代州、晋阳官方、民之称的河东大地。李克用的功勋,主要是“破庞勋”“剪黄巢”“黜襄王”“存易定”,他渴望建功立业,但又与同时代其他试图称帝的军阀不同。李克用自认为唐家臣子,虽是乱世枭雄,但无篡位之心。李克用曾自言心迹:“昔天子幸石门,吾发兵诛贼臣。当是之时,威振天下,吾若挟天子据关中,自作九锡禅文,谁能禁我!顾吾家世忠孝,立功帝室,誓死不为耳。”
在中古时期,“夷夏之防”是很严酷的。沙陀朱邪氏虽被赐国姓李,但仍然为世人所轻。李克用之所以将家乡命名为应州,与塑造沙陀正朔、自身形象有关。
《旧五代史》卷25《唐武皇纪上》载:“新城北有毗沙天王祠,祠前井一日沸溢,武皇因持酒而奠曰:‘予有尊主济民之志,无何井溢,故未察其祸福,惟天王若有神奇,可与仆交卮谈。’奠酒未已,有神人被金甲持戈,隐然出于壁间,见者大惊走,惟武皇从容而退,由是益自负。”
万历《应州志》卷2《营建志》载:“至乾符间,克用父为大同节度使时,因古城废塌,移筑于此。亦以母曾祷天王祠,感金甲神人之应耳。”
“金甲神人”,也就是毗沙门天王的化身,被誉为战神。所以,“应”本身有“感应”“顺应”的含义:感应神人,顺应天道。
《唐故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师兼中书令晋王墓志》(简称《李克用墓志》)载:“直乾下亘,夐属金膏,洪润之灵,寔有所谓,不徒方流载玉,川媚孕珠。时有应世出图,澄波启运,则英雄诞焉,圣贤出焉,育彼鸿休,粹兹丕祉者也。又何必郊麟穴凤、津龙灵龟而为瑞哉?惟我晋王,是膺间异。”
“应世”,顺应世运。在天道的运转之下,“英雄诞焉”、“圣贤出焉”。这个“英雄”“圣贤”,就是李克用。李克用将家乡命名为“应州”,符合时势,是“应世”之举。
间来往,李克用修整了茹越、大石、小石3条道路。在后唐末帝李从珂、宋初杨业时期,史籍已经有了茹越口、大石口等地名。
沙陀本为杂虏,为西突厥处月部。沙陀朱邪氏在李国昌时期,凭镇压内乱被赐予李姓,编在郑王属籍。黄巢起义爆发后,李克用以“鸦儿军”拯救大唐社稷,在各路方镇中居功第一,从而占有了“表里山河”
李克用死后,其弟李克宁图谋造反,夺取了大同节度使一职,将朔、云、应、蔚4州变成自己地盘。历史上第一任大同节度使是李国昌,第二任是李克用。等李克用发迹之后,再未授予他人大同节度使。
《资治通鉴》卷266“开平二年(908)二月”载:李克宁“求领大同节度使,以蔚、朔、应州为巡属,晋王皆听之。”此时的晋王,是有“亚子”之称的李存勖。李克宁希望以新任大同节度使的身份,争取沙陀上层舆论,试图将自己塑造成李克用的合法继承人。但是,最终李存勖团结身边谋臣、宿将张承业、李存璋、吴珙、史敬镕等人,以计处决了李克宁,稳定了大局。
公元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史称唐庄宗,追尊李克用为太祖武皇帝。同光二年(924),李存勖下令将太祖庙室登歌酌献乐舞命名为“应天之舞”。“应天”,也就是顺应天道,这是李存勖对其父李克用一生的完美总结。《旧五代史》卷31《唐庄宗纪五》载:同光二年(924)正月“壬寅,南郊礼仪使、太常卿李燕进太庙登歌酌献乐舞名,懿祖室曰‘昭德之舞’,献祖室曰‘文明之舞’,太祖室曰‘应天之舞’,昭宗室曰‘永平之舞’。”
不过,李存勖多行不义,造成后唐内部君臣离心离德。同光四年(926年),伶人郭从谦发动兵变,焚宫城兴教门,李存勖被弑,为后世所笑。
在乱局中,众望所归的李嗣源即位,是为后唐明宗。
李嗣源,应州金城人,本是李克用养子,其在乱兵之中继承帝位,本身是缺乏合法性的。所以,李嗣源煞费苦心地宣称:“武皇功业即予功业,先帝天下即予天下也。”
这还不够,李嗣源多次从制度、礼法上维护自身形象。天成元年(926)七月,李嗣源下令升应州为彰国军,领应、寰2州,应州辖金城、浑源2县,寰州辖寰清1县。天成二年(927)十二月,李嗣源在应州建立家庙。天成四年(929)九月,李嗣源升应州为望州,金城为望县,浑源为上县,寰清为次县。
李嗣源草莽出身,成为天子。此时的应州地名,又多了一层“应龙”之义。在五代十国时期,应龙有时被用来代称帝王。例如:
《大周故楚州防御使武都郡符府君(彦能)墓志》载:“洎归闾里,而值晋室举义,皇纲不经,应龙上飞,代马南牧。公罹彼祸难,构乎迍蒙。及晋祖开基,以公忠干不挠,孝悌无渝,授公洛(洺)州团练使。”后唐终为后晋所灭,这是改朝换代的大事,所以称“应龙上飞”。墓志所记“晋祖”也就是李嗣源女婿、后晋高祖石敬瑭。
《大唐故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吴越国王谥武肃神道碑》载:“今复起云麾、镇海、镇东等军节度使,新授守中书令元瓘,纪地四溟,丽天□□,应龙得水,雕虎生风。”此文为后唐朝廷所写,以“应龙”代称吴越国王钱元瓘(钱镠之子)。
《旧五代史》史臣评论后唐末帝李从珂:“是知时之来也,雕虎可以生风;运之去也,应龙不免为醢。”李从珂(李嗣源养子)本是起兵造反成功,夺取的帝位。怎奈数年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又造他的反。唐兵连连战败,穷途末路的时候,李从珂为之泣下。文中的“应龙”,说的就是命途多舛的李从珂。
总之,“应州”或者“应县”的地名内涵,不宜孤立地从历史地理学角度讨论,认为是龙首山与雁门山南北相应。地名是有血肉的,联系地缘政治形势,应州为大唐天祐元年(904)晋王李克用创立,这样高等级的地方行政制度,其命名者自然是李克用无疑。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必要联系当时的政治人物。根据李克用的出身、经历、抱负,地名“应”第一层含义是感应金甲神人、顺应上天。等李克用养子、金城人李嗣源趁乱夺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帝位后,其又赋予了“应”名新的内涵:预示自身是“应龙”,也就是帝王之命。在我们将古代政治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梦想追求刻画好之后,地名的真正所指,也就浮出水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