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乡村振兴战略下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文章字数:1718
  □闫海蓉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其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抓手之一就是文化振兴,通过挖掘和利用乡村的文化资源,打造更具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只有通过文化振兴,才能让乡村振兴更具内涵和深度,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剪纸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文化之一源远流长,传统剪纸技艺源自乡土,继国家关于“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后,乡村中的传统工艺类成了学界关注的焦点,但剪纸这项非遗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将传统剪纸艺术更好地发挥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是当前本课题研究和思考的议题。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直接受益者,好的国家政策能够调动其积极性,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回归到建设美丽乡村的队伍中,争取国家及省市涉及农、林、水等资金向建设美丽乡村倾斜投入,争取旅游项目资金用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建设。另外,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也在不断地显现,其中民俗文化就是乡村旅游所独有的一项具有潜力的产业。而剪纸又是非遗更是民俗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文化资源,所以,传承优秀的剪纸艺术,体味其创作精神和意图,积极投身于弘扬民俗文化,对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化意义非凡。
  近几年,地方各级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积极发展民俗文化,大力实施乡村旅游产业化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乡村旅游市场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享受到的是低阶段的消费水平、旅游服务和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传统节日活动具有极大的依托性,致使剪纸这一民俗艺术无发挥之地;二是游客对自然环境的纯净性、优美性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乡土味、民俗味”的呼声越来越强,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但各地方乡村在实际工作中弘扬民俗文化不够,未达到可持续性,甚至形成一阵风,难以和剪纸艺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地发展;难以使剪纸等民俗艺术扎根生活土壤;三是许多民俗艺术消失在乡野,有待认真搜集整理,结合实际把握重点,分阶段做好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这篇文章。
  乡村是非遗旅游发展的土壤,乡村旅游工作非遗不能缺席,非遗参与乡村旅游是应有之义,非遗工坊能够直接让旅客感受到当地文化表现的神秘性,能够提升旅客的旅游驱动力,增强对厚重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把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积极推进。城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乡村旅游应有超越民俗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民俗文化“戏中人”,又是民俗文化这场戏的“导演”,必须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精华,将其熔铸于乡村旅游大地上。基于此,应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一是承载依托地,给予民俗文化平台。根据资源禀赋、文化风貌、民俗民风等乡村特色,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和古色古香的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和文化传承,打造宜居宜游、宜业宜养的特色文化村落,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富有山西地方特色的乡村民俗产品。加强民宿客栈设计,客房内有清洁舒适的家具,床上用品具有非遗文化特色,如,围绕我们山西的非遗剪纸艺术等,打造一项非遗,一间民宿。追求“小而特”“特而精”,室内装饰风格与户外景致协调,体现地域文化和乡村特色的装饰品,推动非遗商品市场化。
  二是提升古朴的人文环境。在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时要制定发展计划,开拓旅游人群的消费空间和消费观念,坚持自有的特色和旅游个性化、特色化、民俗化。在实施这一体系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完善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逐步打造属于自己的旅游文化。集文化旅游、民俗文化展示、休闲体验于一体,如垂钓区、家禽生态养殖、果园采摘等。把文化变成文化旅游,把乡村文化变成商品,乡村产业变成商品,乡村美食变成商品,乡村美景变成商品。
  总之,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弘扬民俗文化,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化进程中,把属于自己的民俗文化融入旅游发展中,既丰富了旅游项目,也带动当地产业链,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监管,打造稳定长久、属于自己的旅游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