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寺的枣树(下)
文章字数:3107
●陈永胜
四
朔州自古没有栽种枣树的习惯,桃杏树却遍地皆有。明代王越尚书的《前题》诗至今广为传诵,其中两句说:“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显然是在写实,是说朔州虽有桃杏树,但开花很晚;至于梨树和枣树,压根是没有的。新中国成立后,苹果树和梨树开始在朔县试种,唯独枣树至今不多见,这并不是气候方面的原因,大概是当地的一种习惯吧。而原平栽种枣树的历史却很漫长了,我父亲的一位工友叫李贵才,他就是原平小泉沟村人,1986年盛夏时节,我去李师傅家里做客,只见他家院里院外都是枣树。李师傅指着大门外山坡前的一片枣树林说:“我们村方圆几十里最多的就是枣树。”见我不解,他又说,“我们这里的枣树苗不用人专门栽培,都是从枣树根长出来的,随便拔一苗栽到地里就能活。”
原平当地人说:“枣树老古就有了,是一种很平常的树。”就像朔州的杨柳榆槐一样多见。传说崇福寺的这株枣树是原平和尚带来的,绝非凭空臆断。其实,原平人和朔县人是很有渊源的,明清两代到民国的前三十年间,朔县的商业颇为繁荣,其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是,商铺的掌柜大多聘请的是崞县人,原因据说是崞县人勤劳朴实、头脑精明、待人诚信。此外,一些崞县的手艺人也喜欢来朔县耍手艺。新中国成立后,一部分崞县人不愿意回原籍,便留在朔县落户成家。
至于说这位和尚为何要带一苗枣树来?我猜想,这位和尚由于种种原因已做好了北上朔州的准备,但故土难离又是人之常情,于是就地取材挖一株既有纪念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枣苗来到了朔州。有人说,枣树是食用树种,寺庙祠堂不会栽种。其实不然,位于原平市区城东15里地的停旨头村有座寺庙叫石鼓寺,建于元延佑四年(1317),如今是天涯山风景区一景。在石鼓寺钟楼和鼓楼之间也生长着一株酸枣树,高达10米有余,枝干苍劲,郁郁葱葱,成为寺庙一景,受到游客瞩目。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文丞相祠有一株枣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为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形成45度角,人们叫它“指南树”。象征文天祥“愿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爱国主义精神。
枣树,李科,落叶乔木,寿命特长,可与槐树柏树相媲美。枣树不仅高寿,而且果实甜美,具有“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煮取肉,和脾胃药甚佳。”等药用价值(见《本草纲目》)。同时,它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鲁迅散文诗《秋夜》开头的两句便是“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今鲁迅故居的西墙外的那两株枣树,虽说不是当年的那两株了,但依旧令人神往。在北京东城区细管胡同田汉故居院前,也有两株枣树,同样叫人留恋。
崇福寺的这株枣树究竟活了多少年,不得而知,由于是被连根铲除,林木专家也无法测算它的年龄了。然而,既是原平和尚带来,一定会有它的缘故,否则宏大的一个崇福寺,它为何偏偏栽在了弥陀殿的月台上?
崇福寺苍劲的枣树,曾经给弥陀殿带来一份宁静,也带来一份神秘。它以粗狂的身姿迎来一个又一个春夏和秋冬;它以顽强的生命见证着朔州的兴衰和荣辱。据当年紧挨崇福寺东院墙马神庙巷的部分居民说,自枣树被砍倒的当天深夜,弥陀殿就发出了婴儿般的哭声,历时百日而不断。我想,或许是人们由于痛惜而产生的错觉吧。
五
一株普通的枣树安家到了崇福寺,又经过了几百年的沧桑,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株枣树了,有时甚至会超过寺庙的本身。我省的晋祠举世闻名,而在“晋祠三绝”中,周柏和唐槐竟高居三绝之首。我省高平市马村镇康家营村成汤庙里有一株龙柏,人称“十二属相龙柏”,相传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山西最大、最古老的一株柏树。若说名气,成汤庙远不是“十二属相龙柏”的对手。说什么也迟了,崇福寺的枣树不可能复生了。
前几年,我和崇福寺文管所的一位友人说起这株枣树,他说,当初拆祗园坊、砍枣树有三个原因:一是嫌枣树遮挡弥陀殿的摄影取景视线,二是怕雷击了庙顶,三是枣树侧根发达,容易萌发幼苗,怕挤塌了弥陀殿的根基。也算是个好心吧,可是好心捉弄历史、捉弄文明的例证更令人心碎。
其实,令人心碎的又何止是崇福寺的这一株枣树?
朔州人杰地灵,历代为郡、州、军之治所,民国元年(1912)五月改为朔县。1989年1月,朔州市正式成立,朔县改为朔城区。
建庙崇神,是封建社会强化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北魏到辽金,朔州的大型寺院就有8处。在明清两代的550年间,朔州城厢先后建起大小庙宇86座。从1921年到1946年朔县解放前,有部分庙宇如清顺治十二年(1655)重建的文昌寺、明代建造的玉皇庙分别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被拆除;1937年日寇占领朔县、屠城三日,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的朔州州署与民众同遭劫难,整个署院被彻底焚烧,成为一堆废墟。1946年6月,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的十字街文昌阁,因解放朔县城而毁于战火。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朔州城厢的很多庙宇被拆除,比如:1950年拆除了州奶奶庙,1950年拆除了西鼓楼,50年代拆除了清初建筑财神
庙 ,50年代末拆除了大北街井神庙,50——60年代城内及四关11座乐楼被全部拆除,1957年拆除了明代建筑东关帝庙,1958年拆除了龙王庙,60年代拆除了黑虎庙,60年代末拆除了八角亭,1969年拆除了规模宏大的明初建筑城隍庙,1969年拆除了三官庙。等等,不一而足。
三官庙,地处东关后关,明代建筑,台基很高,坐东朝西,供奉着天官、地官和水官的神像。未拆前,人们从东门去火车站途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这座庙了。我很小的时候,曾经跟着巷子里的大哥哥们两次到三官庙玩耍,如今回想起来,依稀记得三官庙高峻阴冷,院内杂草丛生,蜥蜴飞舞,吓得我们心惊胆颤、头皮发麻,于是扭头就跑,高喊这里有“鬼”。
其实,哪里有什么“鬼”,不过是多年无人管理而荒芜破败的缘故罢。我爷爷是木匠,他生前不止一次和我说过:“三官庙正殿比崇福寺的观音殿还要高大,但殿内竟然无一根立柱来支撑。外地的能工巧匠不远千里到这里取经。说也奇怪,人平睡在地下仰望殿顶时,其建筑构造一清二楚,一旦立起身后马上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来过的木匠虽说成千上万,竟无一人能把真经取走,叫人百思不得其解。”据专家考证,三官庙是世界木结构的精品。因此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就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时,崇福寺也不过是省级文保单位而已。三官庙倘若健在,恐怕早已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
与三官庙相媲美的还有城隍庙,建造于明洪武年间,正德、嘉靖、万历、崇祯和清康熙年间相继整修,卓尔不群,气度非凡。城隍庙四进院落,正殿供奉着城隍爷,正殿东侧是财神庙、西侧是圣母殿(奶奶庙),香火极是旺盛,被人们誉为是朔州城的守护神。
令人遗憾的是,1969年朔县建造恢河大桥时,因缺乏石材,一声令下拆毁了“三官”和“城隍”两座古庙。当时,人们就在背地里说,用两座古庙换一座石头桥,真是“敢想敢干”呀。
可惜啊可惜!可叹啊可叹!!可悲啊可悲!!!
然而,过去的都过去了,当年的恢河大桥,15年前已被拆除后重新建造了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桥。城隍庙、三官庙的石材去了哪里?怕是早已和垃圾为伍了吧。如今建造一座像样的新庙,数以亿计。“城隍”“三官”两庙,如果放在今日,价值连城不敢说,但有价无市绝非妄言。这恐怕是始作俑者所始料未及的事。
2000年以后,随着朔州老城改造步伐的加快,城内的功德堂(后来的城关乡医院)、都司署(武衙门)、鄂国公庙(后来的文化馆)、卢标宅院(1697年接待过康熙皇帝)等古迹纷纷倒在雄风怒吼的挖掘机下。如今,朔州老城的古迹只剩下崇福寺和文庙了,算是万幸吧。
再说什么也迟了,崇福寺的枣树再也不可能复生了。然而,我却似乎常常能听到它的冤魂所发出的痛苦呻吟。前些日,陪一位友人参观崇福寺,站在弥陀殿宽广的月台上,我忽然想,要是那株枣树还能活到今天,该是一番什么样子呢?
四
朔州自古没有栽种枣树的习惯,桃杏树却遍地皆有。明代王越尚书的《前题》诗至今广为传诵,其中两句说:“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显然是在写实,是说朔州虽有桃杏树,但开花很晚;至于梨树和枣树,压根是没有的。新中国成立后,苹果树和梨树开始在朔县试种,唯独枣树至今不多见,这并不是气候方面的原因,大概是当地的一种习惯吧。而原平栽种枣树的历史却很漫长了,我父亲的一位工友叫李贵才,他就是原平小泉沟村人,1986年盛夏时节,我去李师傅家里做客,只见他家院里院外都是枣树。李师傅指着大门外山坡前的一片枣树林说:“我们村方圆几十里最多的就是枣树。”见我不解,他又说,“我们这里的枣树苗不用人专门栽培,都是从枣树根长出来的,随便拔一苗栽到地里就能活。”
原平当地人说:“枣树老古就有了,是一种很平常的树。”就像朔州的杨柳榆槐一样多见。传说崇福寺的这株枣树是原平和尚带来的,绝非凭空臆断。其实,原平人和朔县人是很有渊源的,明清两代到民国的前三十年间,朔县的商业颇为繁荣,其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是,商铺的掌柜大多聘请的是崞县人,原因据说是崞县人勤劳朴实、头脑精明、待人诚信。此外,一些崞县的手艺人也喜欢来朔县耍手艺。新中国成立后,一部分崞县人不愿意回原籍,便留在朔县落户成家。
至于说这位和尚为何要带一苗枣树来?我猜想,这位和尚由于种种原因已做好了北上朔州的准备,但故土难离又是人之常情,于是就地取材挖一株既有纪念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枣苗来到了朔州。有人说,枣树是食用树种,寺庙祠堂不会栽种。其实不然,位于原平市区城东15里地的停旨头村有座寺庙叫石鼓寺,建于元延佑四年(1317),如今是天涯山风景区一景。在石鼓寺钟楼和鼓楼之间也生长着一株酸枣树,高达10米有余,枝干苍劲,郁郁葱葱,成为寺庙一景,受到游客瞩目。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文丞相祠有一株枣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为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形成45度角,人们叫它“指南树”。象征文天祥“愿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爱国主义精神。
枣树,李科,落叶乔木,寿命特长,可与槐树柏树相媲美。枣树不仅高寿,而且果实甜美,具有“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煮取肉,和脾胃药甚佳。”等药用价值(见《本草纲目》)。同时,它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鲁迅散文诗《秋夜》开头的两句便是“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今鲁迅故居的西墙外的那两株枣树,虽说不是当年的那两株了,但依旧令人神往。在北京东城区细管胡同田汉故居院前,也有两株枣树,同样叫人留恋。
崇福寺的这株枣树究竟活了多少年,不得而知,由于是被连根铲除,林木专家也无法测算它的年龄了。然而,既是原平和尚带来,一定会有它的缘故,否则宏大的一个崇福寺,它为何偏偏栽在了弥陀殿的月台上?
崇福寺苍劲的枣树,曾经给弥陀殿带来一份宁静,也带来一份神秘。它以粗狂的身姿迎来一个又一个春夏和秋冬;它以顽强的生命见证着朔州的兴衰和荣辱。据当年紧挨崇福寺东院墙马神庙巷的部分居民说,自枣树被砍倒的当天深夜,弥陀殿就发出了婴儿般的哭声,历时百日而不断。我想,或许是人们由于痛惜而产生的错觉吧。
五
一株普通的枣树安家到了崇福寺,又经过了几百年的沧桑,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株枣树了,有时甚至会超过寺庙的本身。我省的晋祠举世闻名,而在“晋祠三绝”中,周柏和唐槐竟高居三绝之首。我省高平市马村镇康家营村成汤庙里有一株龙柏,人称“十二属相龙柏”,相传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山西最大、最古老的一株柏树。若说名气,成汤庙远不是“十二属相龙柏”的对手。说什么也迟了,崇福寺的枣树不可能复生了。
前几年,我和崇福寺文管所的一位友人说起这株枣树,他说,当初拆祗园坊、砍枣树有三个原因:一是嫌枣树遮挡弥陀殿的摄影取景视线,二是怕雷击了庙顶,三是枣树侧根发达,容易萌发幼苗,怕挤塌了弥陀殿的根基。也算是个好心吧,可是好心捉弄历史、捉弄文明的例证更令人心碎。
其实,令人心碎的又何止是崇福寺的这一株枣树?
朔州人杰地灵,历代为郡、州、军之治所,民国元年(1912)五月改为朔县。1989年1月,朔州市正式成立,朔县改为朔城区。
建庙崇神,是封建社会强化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北魏到辽金,朔州的大型寺院就有8处。在明清两代的550年间,朔州城厢先后建起大小庙宇86座。从1921年到1946年朔县解放前,有部分庙宇如清顺治十二年(1655)重建的文昌寺、明代建造的玉皇庙分别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被拆除;1937年日寇占领朔县、屠城三日,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的朔州州署与民众同遭劫难,整个署院被彻底焚烧,成为一堆废墟。1946年6月,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的十字街文昌阁,因解放朔县城而毁于战火。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朔州城厢的很多庙宇被拆除,比如:1950年拆除了州奶奶庙,1950年拆除了西鼓楼,50年代拆除了清初建筑财神
庙 ,50年代末拆除了大北街井神庙,50——60年代城内及四关11座乐楼被全部拆除,1957年拆除了明代建筑东关帝庙,1958年拆除了龙王庙,60年代拆除了黑虎庙,60年代末拆除了八角亭,1969年拆除了规模宏大的明初建筑城隍庙,1969年拆除了三官庙。等等,不一而足。
三官庙,地处东关后关,明代建筑,台基很高,坐东朝西,供奉着天官、地官和水官的神像。未拆前,人们从东门去火车站途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这座庙了。我很小的时候,曾经跟着巷子里的大哥哥们两次到三官庙玩耍,如今回想起来,依稀记得三官庙高峻阴冷,院内杂草丛生,蜥蜴飞舞,吓得我们心惊胆颤、头皮发麻,于是扭头就跑,高喊这里有“鬼”。
其实,哪里有什么“鬼”,不过是多年无人管理而荒芜破败的缘故罢。我爷爷是木匠,他生前不止一次和我说过:“三官庙正殿比崇福寺的观音殿还要高大,但殿内竟然无一根立柱来支撑。外地的能工巧匠不远千里到这里取经。说也奇怪,人平睡在地下仰望殿顶时,其建筑构造一清二楚,一旦立起身后马上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来过的木匠虽说成千上万,竟无一人能把真经取走,叫人百思不得其解。”据专家考证,三官庙是世界木结构的精品。因此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就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时,崇福寺也不过是省级文保单位而已。三官庙倘若健在,恐怕早已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
与三官庙相媲美的还有城隍庙,建造于明洪武年间,正德、嘉靖、万历、崇祯和清康熙年间相继整修,卓尔不群,气度非凡。城隍庙四进院落,正殿供奉着城隍爷,正殿东侧是财神庙、西侧是圣母殿(奶奶庙),香火极是旺盛,被人们誉为是朔州城的守护神。
令人遗憾的是,1969年朔县建造恢河大桥时,因缺乏石材,一声令下拆毁了“三官”和“城隍”两座古庙。当时,人们就在背地里说,用两座古庙换一座石头桥,真是“敢想敢干”呀。
可惜啊可惜!可叹啊可叹!!可悲啊可悲!!!
然而,过去的都过去了,当年的恢河大桥,15年前已被拆除后重新建造了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桥。城隍庙、三官庙的石材去了哪里?怕是早已和垃圾为伍了吧。如今建造一座像样的新庙,数以亿计。“城隍”“三官”两庙,如果放在今日,价值连城不敢说,但有价无市绝非妄言。这恐怕是始作俑者所始料未及的事。
2000年以后,随着朔州老城改造步伐的加快,城内的功德堂(后来的城关乡医院)、都司署(武衙门)、鄂国公庙(后来的文化馆)、卢标宅院(1697年接待过康熙皇帝)等古迹纷纷倒在雄风怒吼的挖掘机下。如今,朔州老城的古迹只剩下崇福寺和文庙了,算是万幸吧。
再说什么也迟了,崇福寺的枣树再也不可能复生了。然而,我却似乎常常能听到它的冤魂所发出的痛苦呻吟。前些日,陪一位友人参观崇福寺,站在弥陀殿宽广的月台上,我忽然想,要是那株枣树还能活到今天,该是一番什么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