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尾声
文章字数:4140
当今人类已经不认识本真己我,人的生命已经物化、异化。《好了歌》发现人已大规模变质,互相争夺的名利场是同类堕落的深渊,“忘不了”是时代风气、历史潮流。世人个个都被身外之物所裹挟,变成欲望与功名的人质,变为经济动物和政治生物,连又贤又美、又有学问的天地精英毓秀,也难以逃脱人质的命运。早在两百多年前,曹雪芹对世界的认识和对人性底层的认识就如此深刻,这真是奇迹。《好了歌》的时代至今没有结束,歌中所指出的荒诞戏剧不仅没有完了,而且愈演愈烈。人们愈“好”,愈不知“了”。愈是拥有权势财势,欲望就烧得愈旺。《红楼梦》既是诗意生命的挽歌,又是人类末日的序曲。宝玉作为贵族子弟却走出风气,超越潮流,看穿“世人”所追求的一切并不高贵,成了“槛外人”。《红楼梦》的基调不是“忧国”,也不是“忧世”,而是“忧生”,与《水浒》《三国》《桃花扇》全然不同。忧世是家国群体关怀,忧生则是天下生命关怀。
《红楼梦》不是“生存”境界,而是“存在”境界。在“生命——宇宙”的大语境中,人只不过是到地球上走一回的过客,诗人更是永远的流浪汉,不会有固定的立足之地。宝玉修的是爱的法门,黛玉修的是智慧的法门,黛玉比宝玉悟性更高,她更早地悟到这一点。因此,当宝玉写下禅语:“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时,黛玉立即给予点破:“无立足境,是方干净。”黛玉补上这八字禅思禅核,是《红楼梦》的文眼和最高境界,是画龙点睛的大手笔。林黛玉实际上是引导贾宝玉前行的女神。贾宝玉经历了一个“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穿越与升华。《红楼梦》整部小说告诉我们:要诗意地活着,就得走出争名夺利的泥浊世界,保持生命的本真本然状态。曹雪芹通过各种意象提醒人的最终结局是一具骷髅、一个土馒头,全为了提醒你应当按照你的本真天性去度过一刹那的人生。
《红楼梦》的题材、主题、情调、笔墨是复杂的。《红楼梦》是自传性小说,与曹雪芹身世直接相关,但绝对相符是不可能的。《红楼梦》是文化小说、人情小说,但它写的是那么得优美、优雅,把中国古代的世俗人情、人生感受真是写绝了、写活了。《红楼梦》最迷人的地方不在情节中全在细节里,是一部充满了情趣、雅趣的书。宝黛爱情之所以写得那么迷人,就是因为曹雪芹把宝黛爱情与贾府盛衰这两条线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红楼梦》里的人生事件放在美轮美奂、如诗如画的大观园里展开,与大自然的风花雪月联系起来,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儒释道融合,文史哲贯通,真善美相谐,所以这部原创性的经典作品好看的不得了,妙不可言的有趣,登峰造极的好玩。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称《红楼梦》是天下第一书。胡适有一次和青年人聊天,说《红楼梦》没有主题,有人就问没有主题为什么还要看?胡适回答:“好玩”。对《红楼梦》这样一部宏篇伟著,它的主题思想不要企图用一个简单的命题说清楚,它和我们的宇宙一样,它和我们的世界一样,应该进行立体的研究和阐释,而不可能用一句话来概括。《红楼梦》为什么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不管是男男女女、不论老老少少都要看《红楼梦》,就是因为它雅俗共赏、好玩有趣。《红楼梦》问世以来,也不知感动过多少后世知音,它对中国人灵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对中国社会未来的影响也将是不可估量的。对中国来说,历史将会证明,《红楼梦》就是我们的精神天空。
《红楼梦》是唯人主义,不仅是一部“人书”,“人的解放”之书,而且是一部“心书”,一部心灵大书。《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学的第一经典,便是它塑造了一颗无比丰富又无比纯粹的心灵。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心学”高潮,第一次是唐代慧能以宗教形式出现的自性心学,第二次是明代的王阳明以哲学方式呈现的良知心学,第三次便是清代曹雪芹以文学形式展示的诗意心学。《红楼梦》这部“人书”包含着西方文艺复兴的全部内涵,贾宝玉这个形象则暗示着“人的解放”的全部要点。抓住贾宝玉的心灵,就抓住了《红楼梦》的“神髓”。《红楼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塑造一颗名为“贾宝玉”的心灵,是它的第一成就。曹雪芹通过贾宝玉这个形象,把人生最核心的密码揭开了,这密码就是人生全靠“情”支撑着。贾宝玉就是一个带有儒之仁厚、道之逍遥、释之慈悲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好人精彩人。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探春、秦可卿等诸闺阁女子当然可爱,但她们都是环绕贾宝玉心灵运转的星辰,唯有贾宝玉的心灵,是《红楼梦》世界的太阳。曹雪芹对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正是他给这个民族塑造了一颗永葆青春,永葆光明的精神太阳。
中华文化是人类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容纳之量、消化之功,因为它有存在的合理性。《红楼梦》就充分展示了这一合理性,从小说中可以看到,中华文华乃是儒、道、释、法、名等多种文化共生的多元结构文化。有无可以互通,儒道可以互补,儒法可以互用,儒释可以互相调节。共生结构中有重秩序重伦理的理由,也有重自由重自然的理由,有贾政、薛宝钗的世界原则,也有贾宝玉、林黛玉的宇宙原则。俗谛与真谛都符合充分理由律,这也是悖论。俗谛是世界原则,真谛是宇宙原则,两者都有它的理由。《红楼梦》对人生的永恒启迪是确认欲望的权利,又确认破欲的可能。它把欲提升为情,提升为灵,提升为空。《红楼梦》的哲学是破一切执的哲学,不仅破世俗社会的功名之执、财富之执、权力之执,而且破理念上的是否之执,善恶之执、尊卑之执、贵贱之执,甚至还破了男女姓别之执。贾宝玉迷恋林黛玉、晴雯等女性,也倾慕秦钟、蒋玉菡等美男子。这不是性别的混乱,而是跨越性别之执,对人类完美形体的审美普遍性。
千古红楼,绝世经典。阅读《红楼梦》如面对大自然,天地日月、高山沧海、星辰云霞、森林草地、千花万卉、黎明黄昏、飞鸟鸣禽等都在那里,大自然背后空灵的、飘逸的、神秘的一面也在那里。向它靠近,就有欢乐,就有思想,就有心灵的充盈,就有灵魂的寄托。《红楼梦》是上苍对人类的恩赐与馈赠,而拥有这种幸运与特权的只有少数曹雪芹的后世知音。登过许多山,游过许多水,也有过快感,但还是没有在《红楼梦》的文山字海里畅游的快乐,带给我们“至乐”“禅悦”的,还是大观园里的青春、审美。不断阅读《红楼梦》是一种向往、一种依恋,也是一种缅怀、一种咏叹。许多经典,拿起来又放下,唯有《红楼梦》拿起来再也不忍释手,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无论是从前往后读,还是从后往前读,或是任意从哪一页翻起,从没有重复感、腻味感。对《红楼梦》的阅读,开始是赏心悦目,后来是情感起伏,再后则是惊心动魄,最后是醍醐灌顶。仅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就感到震撼,它是哲学主题歌,又是曹雪芹的“存在论”,更像天外惊雷,它把人类世界的金钱崇拜、权力崇拜、色欲崇拜推向荒诞,推向幻境,推向颠倒梦想,推向无意义。“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站立于《红楼梦》便是站立于文学的喜马拉雅山,但它不是带给蔑视其他文学的傲慢,而是让我们以博大的胸襟和大鹏似的眼光看待刹那的人生,明了在宇宙的大叙事中,人不过是小小的一个标点。明了就是清明意识,清明意识就是人生意义,便可把握生命的当下存在。增强文化自信,读古经典不如先读《红楼梦》,如入其中,亲历其境,显得亲切、生动、活生生。
天上星辰,地上红楼。面对《红楼梦》,常会感到如见高山,如见沧海,如见星辰。除此之外,不知该怎样表达内心对这部中华文化集大成经典极品的酷爱与敬意。“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中国文化进入内心最深处的是《红楼梦》,最倾心、最眷恋、最难望的是这部伟大小说中的诗人与诗国、痴情与纯情。我读《红楼梦》只是自娱、自乐、自省、自救,只是曹雪芹之梦的继续,完全是为了生活的渴求,为了思想的解脱,为了生命的提升,为了灵魂的愉悦,避免成为名利之徒,把生命耗费在是非争论中,去寻觅精神的寄托、心灵的故乡、灵魂的港湾。《红楼梦》帮助我开辟了新的生命旅程,由第一人生状态(世俗生存状态)进入第二人生状态(诗意存在状态),赢得拥抱文学的幸福。父母给了我生命,《红楼梦》给了我灵魂。小说里的诗意生命系列像一道道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沉浸在《红楼梦》中,连吃饭睡觉呼吸的感觉都不一样了,连阳光的颜色空气中的味道感觉都不同了,让人青春绽放、激情燃烧。原来,自己最痴迷的终极快乐就在《红楼梦》中。
《红楼梦》虽由人著,宛若天成,又神又工。曹雪芹既是心灵的天才,又是呕心沥血的巨匠。《红楼梦》是一部诗词化了的小说。这不是指小说里的很多诗句和诗社场面,是指诗的素质、手法、境界,运用于小说中。不论写人写景,写事写境,都带着浓郁的诗意和诗境,诗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诗情画境之浓郁,简直让你置身境中,如眼见其情事。别具一种他处少有的美学质素和魅力,也是别人没有过的瑰丽的艺术奇迹!曹雪芹诗、词、赋、诔、画、曲,无一不精通,无一不精彩。《红楼梦》全部书文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家亡人散诗意境。我要补充的是“曲格调”。因为诗即是画,画即是诗,画外有音。诗与歌相连,词与曲相通。曹雪芹写景总是化景为境,境以诗传,诗以歌吟,词以曲咏。小说中蕴含着一种音韵、乐感,始终充满音乐的质素灵魂和歌曲的旋律、节奏。有快板、行板、慢板、柔板,是一部真正的大型交响乐,这是与其他小说不同的特色异彩。《红楼梦》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个“灵”字,最重要的是一个“情”字。而音乐最为灵动、最能动情。音乐没有国界,最能反映人的情绪,打动人的心灵。一切艺术最后都与音乐相通。中国传统用歌舞升平形容太平盛世,用声色犬马比喻社会现实,用琴棋书画描写诗礼之家,第一个字都与音乐相关。可见音乐的重要性。87版电视剧《红楼梦》最成功最感人的地方就是音乐,作曲家用了心,歌唱家动了情,听众流了泪。《红楼梦》第五回哀挽十二金钗命运的十二支曲子,等于延续了《好了歌》的主题曲,每一支都在讲她的、她们的、我们的故事。如果有音乐家把这些曲子谱出来,一定是很美、很动人的命运之歌、人生之歌、青春之歌。
对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说过了千言万语,大概也还有万语千言要说。”《红楼梦》的精神和艺术内涵永远开掘不尽,再过一百年、一千年也开掘不尽,或许我们只是那个大海沙滩上捡贝壳的小孩,但不会空手而返。最后一首小诗,为全书画上最后一个音符:
探佚索引皆不全,恨不早生三百年。
红楼梦醉不愿醒,马邑续梦夜无眠。
《红楼梦》不是“生存”境界,而是“存在”境界。在“生命——宇宙”的大语境中,人只不过是到地球上走一回的过客,诗人更是永远的流浪汉,不会有固定的立足之地。宝玉修的是爱的法门,黛玉修的是智慧的法门,黛玉比宝玉悟性更高,她更早地悟到这一点。因此,当宝玉写下禅语:“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时,黛玉立即给予点破:“无立足境,是方干净。”黛玉补上这八字禅思禅核,是《红楼梦》的文眼和最高境界,是画龙点睛的大手笔。林黛玉实际上是引导贾宝玉前行的女神。贾宝玉经历了一个“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穿越与升华。《红楼梦》整部小说告诉我们:要诗意地活着,就得走出争名夺利的泥浊世界,保持生命的本真本然状态。曹雪芹通过各种意象提醒人的最终结局是一具骷髅、一个土馒头,全为了提醒你应当按照你的本真天性去度过一刹那的人生。
《红楼梦》的题材、主题、情调、笔墨是复杂的。《红楼梦》是自传性小说,与曹雪芹身世直接相关,但绝对相符是不可能的。《红楼梦》是文化小说、人情小说,但它写的是那么得优美、优雅,把中国古代的世俗人情、人生感受真是写绝了、写活了。《红楼梦》最迷人的地方不在情节中全在细节里,是一部充满了情趣、雅趣的书。宝黛爱情之所以写得那么迷人,就是因为曹雪芹把宝黛爱情与贾府盛衰这两条线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红楼梦》里的人生事件放在美轮美奂、如诗如画的大观园里展开,与大自然的风花雪月联系起来,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儒释道融合,文史哲贯通,真善美相谐,所以这部原创性的经典作品好看的不得了,妙不可言的有趣,登峰造极的好玩。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称《红楼梦》是天下第一书。胡适有一次和青年人聊天,说《红楼梦》没有主题,有人就问没有主题为什么还要看?胡适回答:“好玩”。对《红楼梦》这样一部宏篇伟著,它的主题思想不要企图用一个简单的命题说清楚,它和我们的宇宙一样,它和我们的世界一样,应该进行立体的研究和阐释,而不可能用一句话来概括。《红楼梦》为什么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不管是男男女女、不论老老少少都要看《红楼梦》,就是因为它雅俗共赏、好玩有趣。《红楼梦》问世以来,也不知感动过多少后世知音,它对中国人灵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对中国社会未来的影响也将是不可估量的。对中国来说,历史将会证明,《红楼梦》就是我们的精神天空。
《红楼梦》是唯人主义,不仅是一部“人书”,“人的解放”之书,而且是一部“心书”,一部心灵大书。《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学的第一经典,便是它塑造了一颗无比丰富又无比纯粹的心灵。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心学”高潮,第一次是唐代慧能以宗教形式出现的自性心学,第二次是明代的王阳明以哲学方式呈现的良知心学,第三次便是清代曹雪芹以文学形式展示的诗意心学。《红楼梦》这部“人书”包含着西方文艺复兴的全部内涵,贾宝玉这个形象则暗示着“人的解放”的全部要点。抓住贾宝玉的心灵,就抓住了《红楼梦》的“神髓”。《红楼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塑造一颗名为“贾宝玉”的心灵,是它的第一成就。曹雪芹通过贾宝玉这个形象,把人生最核心的密码揭开了,这密码就是人生全靠“情”支撑着。贾宝玉就是一个带有儒之仁厚、道之逍遥、释之慈悲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好人精彩人。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探春、秦可卿等诸闺阁女子当然可爱,但她们都是环绕贾宝玉心灵运转的星辰,唯有贾宝玉的心灵,是《红楼梦》世界的太阳。曹雪芹对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正是他给这个民族塑造了一颗永葆青春,永葆光明的精神太阳。
中华文化是人类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容纳之量、消化之功,因为它有存在的合理性。《红楼梦》就充分展示了这一合理性,从小说中可以看到,中华文华乃是儒、道、释、法、名等多种文化共生的多元结构文化。有无可以互通,儒道可以互补,儒法可以互用,儒释可以互相调节。共生结构中有重秩序重伦理的理由,也有重自由重自然的理由,有贾政、薛宝钗的世界原则,也有贾宝玉、林黛玉的宇宙原则。俗谛与真谛都符合充分理由律,这也是悖论。俗谛是世界原则,真谛是宇宙原则,两者都有它的理由。《红楼梦》对人生的永恒启迪是确认欲望的权利,又确认破欲的可能。它把欲提升为情,提升为灵,提升为空。《红楼梦》的哲学是破一切执的哲学,不仅破世俗社会的功名之执、财富之执、权力之执,而且破理念上的是否之执,善恶之执、尊卑之执、贵贱之执,甚至还破了男女姓别之执。贾宝玉迷恋林黛玉、晴雯等女性,也倾慕秦钟、蒋玉菡等美男子。这不是性别的混乱,而是跨越性别之执,对人类完美形体的审美普遍性。
千古红楼,绝世经典。阅读《红楼梦》如面对大自然,天地日月、高山沧海、星辰云霞、森林草地、千花万卉、黎明黄昏、飞鸟鸣禽等都在那里,大自然背后空灵的、飘逸的、神秘的一面也在那里。向它靠近,就有欢乐,就有思想,就有心灵的充盈,就有灵魂的寄托。《红楼梦》是上苍对人类的恩赐与馈赠,而拥有这种幸运与特权的只有少数曹雪芹的后世知音。登过许多山,游过许多水,也有过快感,但还是没有在《红楼梦》的文山字海里畅游的快乐,带给我们“至乐”“禅悦”的,还是大观园里的青春、审美。不断阅读《红楼梦》是一种向往、一种依恋,也是一种缅怀、一种咏叹。许多经典,拿起来又放下,唯有《红楼梦》拿起来再也不忍释手,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无论是从前往后读,还是从后往前读,或是任意从哪一页翻起,从没有重复感、腻味感。对《红楼梦》的阅读,开始是赏心悦目,后来是情感起伏,再后则是惊心动魄,最后是醍醐灌顶。仅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就感到震撼,它是哲学主题歌,又是曹雪芹的“存在论”,更像天外惊雷,它把人类世界的金钱崇拜、权力崇拜、色欲崇拜推向荒诞,推向幻境,推向颠倒梦想,推向无意义。“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站立于《红楼梦》便是站立于文学的喜马拉雅山,但它不是带给蔑视其他文学的傲慢,而是让我们以博大的胸襟和大鹏似的眼光看待刹那的人生,明了在宇宙的大叙事中,人不过是小小的一个标点。明了就是清明意识,清明意识就是人生意义,便可把握生命的当下存在。增强文化自信,读古经典不如先读《红楼梦》,如入其中,亲历其境,显得亲切、生动、活生生。
天上星辰,地上红楼。面对《红楼梦》,常会感到如见高山,如见沧海,如见星辰。除此之外,不知该怎样表达内心对这部中华文化集大成经典极品的酷爱与敬意。“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中国文化进入内心最深处的是《红楼梦》,最倾心、最眷恋、最难望的是这部伟大小说中的诗人与诗国、痴情与纯情。我读《红楼梦》只是自娱、自乐、自省、自救,只是曹雪芹之梦的继续,完全是为了生活的渴求,为了思想的解脱,为了生命的提升,为了灵魂的愉悦,避免成为名利之徒,把生命耗费在是非争论中,去寻觅精神的寄托、心灵的故乡、灵魂的港湾。《红楼梦》帮助我开辟了新的生命旅程,由第一人生状态(世俗生存状态)进入第二人生状态(诗意存在状态),赢得拥抱文学的幸福。父母给了我生命,《红楼梦》给了我灵魂。小说里的诗意生命系列像一道道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沉浸在《红楼梦》中,连吃饭睡觉呼吸的感觉都不一样了,连阳光的颜色空气中的味道感觉都不同了,让人青春绽放、激情燃烧。原来,自己最痴迷的终极快乐就在《红楼梦》中。
《红楼梦》虽由人著,宛若天成,又神又工。曹雪芹既是心灵的天才,又是呕心沥血的巨匠。《红楼梦》是一部诗词化了的小说。这不是指小说里的很多诗句和诗社场面,是指诗的素质、手法、境界,运用于小说中。不论写人写景,写事写境,都带着浓郁的诗意和诗境,诗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诗情画境之浓郁,简直让你置身境中,如眼见其情事。别具一种他处少有的美学质素和魅力,也是别人没有过的瑰丽的艺术奇迹!曹雪芹诗、词、赋、诔、画、曲,无一不精通,无一不精彩。《红楼梦》全部书文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家亡人散诗意境。我要补充的是“曲格调”。因为诗即是画,画即是诗,画外有音。诗与歌相连,词与曲相通。曹雪芹写景总是化景为境,境以诗传,诗以歌吟,词以曲咏。小说中蕴含着一种音韵、乐感,始终充满音乐的质素灵魂和歌曲的旋律、节奏。有快板、行板、慢板、柔板,是一部真正的大型交响乐,这是与其他小说不同的特色异彩。《红楼梦》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个“灵”字,最重要的是一个“情”字。而音乐最为灵动、最能动情。音乐没有国界,最能反映人的情绪,打动人的心灵。一切艺术最后都与音乐相通。中国传统用歌舞升平形容太平盛世,用声色犬马比喻社会现实,用琴棋书画描写诗礼之家,第一个字都与音乐相关。可见音乐的重要性。87版电视剧《红楼梦》最成功最感人的地方就是音乐,作曲家用了心,歌唱家动了情,听众流了泪。《红楼梦》第五回哀挽十二金钗命运的十二支曲子,等于延续了《好了歌》的主题曲,每一支都在讲她的、她们的、我们的故事。如果有音乐家把这些曲子谱出来,一定是很美、很动人的命运之歌、人生之歌、青春之歌。
对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说过了千言万语,大概也还有万语千言要说。”《红楼梦》的精神和艺术内涵永远开掘不尽,再过一百年、一千年也开掘不尽,或许我们只是那个大海沙滩上捡贝壳的小孩,但不会空手而返。最后一首小诗,为全书画上最后一个音符:
探佚索引皆不全,恨不早生三百年。
红楼梦醉不愿醒,马邑续梦夜无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