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古庙古树——吴儿城
文章字数:1125
吴儿城位于雁门关外,洪涛山脉的富汉梁山脚下,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气候,与三县七乡十七村接壤的小村庄。东西长十公里,南北宽十二公里,耕地面积15万亩,地域辽阔,群山含黛,古树古庙分布其间,有着灿烂的文化风采。
古村
据了解,村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第一,据现代版《山阴县志》载,吴儿城三国时期曹魏为防鲜卑族向南扩张,把对吴战争中的俘虏押到此地,强迫他们替魏筑城据守,故得名。第二,据清光绪《怀仁县新志》载,吴儿城每当雨晴之际远望旧城,垣女墙宛然完好,新庄常见之,村南有将台,北有古堡尚存。在明万历时属守御怀仁县的安东中屯卫后千户所。是一个屯军的小堡寨。到清光绪时怀仁县的西南疆域已至平鲁莺房沟村,吴儿城仍属怀仁县管辖。抗日战争以来方归山阴县管辖。第三,据村民上古祖先流传,吴儿城本来叫“误了城”。是辽宋时期原准备在此建城,由于种种原因,把建城的绝好时间“误了”,后来音译为吴儿城。
古庙
古庙位于吴儿城中,一处毛石砌筑的台基上,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43平方米,据庙内石碑记载,庙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明崇祯七年(1634),清道光二年(1822)和清道光四年(1824)先后予以重修。现仅存正殿和乐楼,均为清代遗构。正殿台基,条石砌砖,面宽三间,前出廊,硬山顶,简板瓦覆盖,门窗全无。乐楼台基片石砌筑。正殿廊墙前置清重修石碑两通。2010年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碑》立于大清道光二年(1822),八月三十日由山阴县儒学生员宗人纲(字毅然)撰文,怀仁县所里八甲柳沟村业儒韩钧敬立,《重修三官庙记》碑记载为崇祯六年,现摘录部分译文如下:听说没有前辈给他引荐,即使有很好的才华也不会显扬,没有人做继承人,即使有很好的功业,德行也不会流传。这里很幸运,创建事业的人能够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说明,把基业留下去的人,如同日月一样明亮清朗。就如同我们县的这所祠堂(庙宇),玄天、三官、关帝三神圣殿始建于明代的崇祯年间,宝刹森严,逈乎珠斗,阵阵寒意,风铃摇动声势威严,气势盛大,俎豆等各种奉祀之礼器如同新的一般。这座庙宇至今已经超过三百年了,殿宇仍旧辉煌。
这座古老的庙宇历经风霜雨雪,现已破乱不堪,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笔者在此呼吁社会贤士,集思广益,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修缮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树
位于吴儿城村后圐圙的一株古树是村李氏族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种植的老榆树,距今已有240年的历史。如今长成了古朴凝重、树干发达的老榆树。树高25米,树干有6米粗,树皮呈紫黑色,树叶向四周铺展着繁条密叶,密密麻麻,郁郁葱葱,枝条向四周披散着,几乎触地。远远望去,树头犹如巨大的盖伞,替人们遮挡夏日的炎热。特别是住在大树顶部的喜鹊,每天清晨都会按时来“打卡”,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给人们带来一天新的希望,当地的老百姓,称之为宝树。
古村
据了解,村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第一,据现代版《山阴县志》载,吴儿城三国时期曹魏为防鲜卑族向南扩张,把对吴战争中的俘虏押到此地,强迫他们替魏筑城据守,故得名。第二,据清光绪《怀仁县新志》载,吴儿城每当雨晴之际远望旧城,垣女墙宛然完好,新庄常见之,村南有将台,北有古堡尚存。在明万历时属守御怀仁县的安东中屯卫后千户所。是一个屯军的小堡寨。到清光绪时怀仁县的西南疆域已至平鲁莺房沟村,吴儿城仍属怀仁县管辖。抗日战争以来方归山阴县管辖。第三,据村民上古祖先流传,吴儿城本来叫“误了城”。是辽宋时期原准备在此建城,由于种种原因,把建城的绝好时间“误了”,后来音译为吴儿城。
古庙
古庙位于吴儿城中,一处毛石砌筑的台基上,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43平方米,据庙内石碑记载,庙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明崇祯七年(1634),清道光二年(1822)和清道光四年(1824)先后予以重修。现仅存正殿和乐楼,均为清代遗构。正殿台基,条石砌砖,面宽三间,前出廊,硬山顶,简板瓦覆盖,门窗全无。乐楼台基片石砌筑。正殿廊墙前置清重修石碑两通。2010年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碑》立于大清道光二年(1822),八月三十日由山阴县儒学生员宗人纲(字毅然)撰文,怀仁县所里八甲柳沟村业儒韩钧敬立,《重修三官庙记》碑记载为崇祯六年,现摘录部分译文如下:听说没有前辈给他引荐,即使有很好的才华也不会显扬,没有人做继承人,即使有很好的功业,德行也不会流传。这里很幸运,创建事业的人能够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说明,把基业留下去的人,如同日月一样明亮清朗。就如同我们县的这所祠堂(庙宇),玄天、三官、关帝三神圣殿始建于明代的崇祯年间,宝刹森严,逈乎珠斗,阵阵寒意,风铃摇动声势威严,气势盛大,俎豆等各种奉祀之礼器如同新的一般。这座庙宇至今已经超过三百年了,殿宇仍旧辉煌。
这座古老的庙宇历经风霜雨雪,现已破乱不堪,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笔者在此呼吁社会贤士,集思广益,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修缮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树
位于吴儿城村后圐圙的一株古树是村李氏族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种植的老榆树,距今已有240年的历史。如今长成了古朴凝重、树干发达的老榆树。树高25米,树干有6米粗,树皮呈紫黑色,树叶向四周铺展着繁条密叶,密密麻麻,郁郁葱葱,枝条向四周披散着,几乎触地。远远望去,树头犹如巨大的盖伞,替人们遮挡夏日的炎热。特别是住在大树顶部的喜鹊,每天清晨都会按时来“打卡”,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给人们带来一天新的希望,当地的老百姓,称之为宝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