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晚报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探访马邑烟墩移民圪针沟
文章字数:1352
  □史振宇
  在山西朔州的版图上,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它叫烟墩。今属朔城区神头镇管辖,东邻北邵庄村,南依恢河,北跨朔州东环高速支线、神头电厂,西接太平窑水库。
  这是一个散落于风雨中的村庄,和其他自然村看上去没有什么两样。可谁又能知道,这里曾经经历了60万人口大迁徙的故事,它和洪洞大槐树有关,“南有洪洞大槐树,北有马邑圪针沟”,其中究竟隐藏着一个怎样的秘密?
  说起烟墩,历史自然和圪针沟联系在一起,圪针沟位于今烟墩村西南不远处,它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沟壑,如今这里已经是一马平川,变为肥沃的土地,很难寻觅到半点“沟”的样子。
  史书上记载,离这里东北十五公里的古马邑,管辖着烟墩圪针沟。马邑和烟墩圪针沟地处桑干河支流恢河北侧。古马邑地处雁门关外,历史上处于汉中央政权与蒙古、鲜卑、辽、金等少数民族“拉锯”的地方,这一带一直游离于中原文化的最边缘,在明朝之前,晋北地区包括古马邑是一个浩大的古战场。一直到了明、清期间,才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汉中央政权统治区。
  历史上的大迁徙不外乎有几个原因,政治、战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粮食绝收、饥荒和大的瘟疫,而烟墩60万人口大迁徙的故事,发生在明洪武年初期,它迁徙的直接原因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据资料为证,明朝自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历经几代皇帝,共五十年之久,围绕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做了多次的人口大迁徙。迁徙之规模,历史所罕见,先是强行将江南地区的富户迁于其龙兴之地濠州和龙居之地南京。
  接着,明成祖迁都北平。为尽快恢复、繁荣首都,又将江南大量富裕大户和商户迁往北平。从洪武二年开始,以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为主的经济移民活动,而山西的大槐树移民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计划性也最强。一直持续到永乐末年,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前后共计十八次之多,移民总人口超过百万人,迁民地区涉及今天的十八个省市的五百余县市。
  这样就不难理解,马邑烟墩圪针沟,作为当时洪洞大槐树分遣站,60万人大迁徙的往事。说起这段历史,作家边云芳在一段文字里这样写道:朔城区神头镇烟墩村圪针沟是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分遣站。在明朝遗留下来的大量官方文献中,如《明太祖实录》《明经世文编》《明史·太祖本纪》《明史·食货志》等,清晰地记载了朔州马邑烟墩圪针沟移民,称之为“漠北移民”。据记载,明洪武初约60万人移入北平及河北州府,5万余人迁往安徽省,1万多人迁往南京,600多户迁往云南。忻州徐氏、米氏、郝氏、冯氏等姓氏均来自马邑。近年来随着京津冀皖越来越多移民后裔前来寻祖,才使这一史实浮出水面。
  历史的车轮滚滚不停,发展到今天,烟墩依存,而圪针沟却荡然无存。可以看到,高速公路横跨这里,神头发电厂大烟囱浓烟滚滚,密密麻麻的输电线遍布大地,桑干河川流不息……
  我们可以想象到,那段历史是多么悲壮,长途跋涉,牵儿带女,有着多少辛酸泪!他们或来自于本地居民,或来自于半途停歇。翻越雁门关,跨过桑干河,向着北方或南方前进,用不情愿的脚步踏出一条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迁徙之路。
  这也许就是历史,也许就是历史不愿记起的烟墩圪针沟,才有了今人执着的寻访。到今天,寻根问祖的后辈人找到这里,他们点一炷清香,燃一纸烟灰,留一包黄土,朝着大地祭拜祖先,却看不见圪针沟。沟早已不在,早已掩埋,但却无从掩埋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