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美丽蝶变
文章字数:1938
没想到退休以后,回村的次数却多了起来。只要家族里有事,我都要回村去帮忙,一年之内竟达十多次。在村子里待多了,对家乡的关心也就多了。知之愈深,爱之愈切。如果有人问我,家乡有什么变化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天蓝了,水绿了,家乡变美了;路宽了,街净了,家乡更靓了。”
我的家乡是朔城区神头镇东榆林村,这是一个人文积淀深厚、村风淳朴敦实村子。由于村南就是东榆林水库,水资源丰富,田地平展,地力肥沃,那是种什么能收什么。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就因被评为地县两级“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而远近闻名。
改革开放为我国注入了高速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农村的变化更是天翻地覆。但是,我们村不仅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迎头赶上,反而在改革大潮中落了伍。虽说由于吃20世纪水利建设的老本,村里人靠种庄稼勉强跨过了“温饱线”。但是,村子里“脏乱差”异常严重,村民们居住环境更是不堪入目。
通往村里唯一的水泥路,长年失修,高低不平,碎石子裸露在外。狭窄的街道坎坷不平,路面上羊粪遍地,人在路上连个落脚的地方也没有。村子里有很多腿脚不灵便的老人,因踩上稀羊粪而滑倒在地。下雨天更是水一汪,泥一滩,和当年的“龙须沟”没有两样。整个村子就像垃圾场,垃圾堆、灰堆和粪堆随处可见。天晴遇风,带着各种脏物的塑料袋满天乱飞,难闻的气味弥漫全村。村子里大都是土窑。临街的土窑后墙,由于多年风涮雨淋,早已没了原来的面貌。有的泥垒砖补,有的残垣断壁,就像经历过浩劫一般衰败零落。
冬天的污染更是严重。各家各户的烟囱里卷着黑烟冲上天空,早晚由于冷高压的影响,黑烟压在村子头顶上,远远望去,就像戴了一顶重重的黑色帽子。如果你上街走一走,一股呛人的油烟味就会扑鼻而来,让你喘不过气来。转一圈回来,不仅你的鼻毛成了黑的,就连衣服上也会落满了细细的小黑灰毛子。那时,村子里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把村子里的自然环境做了总结:“垃圾随风刮,粪便靠风化。墙上掉泥皮,路上羊粪滑。春夏泥水走,秋冬黑云压。你要敢出去,回来变乌鸦。”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各级政府在强化农村脱贫攻坚的同时,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把东榆林村列为建设试点,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根据村子实际情况,从拆违治乱入手,加大“清脏、治污、增绿”力度,建围墙,种花草,集中整治“三堆”污染,整治残垣断壁,实现了全村道路硬化、墙面美化、夜间亮化。其中,硬化路面2980㎡,铺沥青路面1063㎡,方砖铺装路面2809㎡,铺设马路牙1559㎡,新建砖墙2812㎡,美化墙面4000㎡。同时修建了垃圾场两个,废品回收点四个,杜绝了乱倒乱扔垃圾废物现象。特别是去年秋天开始的“煤改电”工程,政府补贴为全村住户安装了电热锅炉和电热炕,解决了自古以来农村靠烧煤取暖过冬的习惯,极大地减少了煤烟的污染,让蓝天和白云重新回到了我的家乡。
今天的东榆林村犹如新建的小镇一般。进村的柏油路平整干净,路沿边暗红色的空砖缝里,嫩绿的小草钻空而发,随着清风散懒摇曳。路边洁白墙面上一幅幅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宣传画,让村民们在享受洁净生活的同时,沉浸在传统美德教育的氛围之中。村子里大街小巷干净平整,各家大门外的柴火放置有序。傍晚时分,乡亲们聚在村口,有的闲聊,有的打扑克,享受着干净整洁环境带来的舒适休闲。
村南的东榆林水库更给美丽蝶变的东榆林村锦上添花。这里一年四季都是风景:春艳夏爽,秋染冬洁。入春河开,偌大平展的水面上各种鸟禽飞来跃去,时而展翅点水,时而入水觅食。夏时水库岸柳成行,绿荫遮天,坐在绿荫下观水看鸟、读书诵诗,悠然享受天然的凉爽。秋天这里俨然一幅巨大的油画,红色黄色绿色层林尽染,倒映在湛蓝的水面上相映成趣。雪天的水库更是迷人,洁白的世界让你舍不得踩一个脚印上去。银白的冰面在蓝天白云反衬下,明光,清凉。吐一口气出来,白色的气轻摇直上融入空气里,一丝丝随风飘远散去。
美丽的景致吸引了不少的城里人。入春,前来看鸟的、踏春的大人小孩络绎不绝;夏秋季节景色变幻多彩,摄影家、画家们坐在岸柳下取景,为自己的大作汲取丰富的营养。冬天的水库更是游玩的好去处,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滑冰、玩雪、观鸟,为他们充满幻想的心灵填充了更加多彩的内容。
乡亲们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他们纷纷走进库区,把自己种植的黄杏、青菜、香瓜及糯玉米等原生态农副产品奉献给观光客人。旅游观光的兴起,也为几辈子在田地谋生的乡亲们开辟了一条发财致富的新路。
虽然说,今天的东榆林离真正的“美丽乡村”还有一定差距,但乡亲们得到了实惠,也看到了希望。党的二十大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划出了更加美丽的蓝图。乡亲们相信,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在不远的将来,家乡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漂亮、更适宜居住。
我的家乡是朔城区神头镇东榆林村,这是一个人文积淀深厚、村风淳朴敦实村子。由于村南就是东榆林水库,水资源丰富,田地平展,地力肥沃,那是种什么能收什么。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就因被评为地县两级“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而远近闻名。
改革开放为我国注入了高速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农村的变化更是天翻地覆。但是,我们村不仅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迎头赶上,反而在改革大潮中落了伍。虽说由于吃20世纪水利建设的老本,村里人靠种庄稼勉强跨过了“温饱线”。但是,村子里“脏乱差”异常严重,村民们居住环境更是不堪入目。
通往村里唯一的水泥路,长年失修,高低不平,碎石子裸露在外。狭窄的街道坎坷不平,路面上羊粪遍地,人在路上连个落脚的地方也没有。村子里有很多腿脚不灵便的老人,因踩上稀羊粪而滑倒在地。下雨天更是水一汪,泥一滩,和当年的“龙须沟”没有两样。整个村子就像垃圾场,垃圾堆、灰堆和粪堆随处可见。天晴遇风,带着各种脏物的塑料袋满天乱飞,难闻的气味弥漫全村。村子里大都是土窑。临街的土窑后墙,由于多年风涮雨淋,早已没了原来的面貌。有的泥垒砖补,有的残垣断壁,就像经历过浩劫一般衰败零落。
冬天的污染更是严重。各家各户的烟囱里卷着黑烟冲上天空,早晚由于冷高压的影响,黑烟压在村子头顶上,远远望去,就像戴了一顶重重的黑色帽子。如果你上街走一走,一股呛人的油烟味就会扑鼻而来,让你喘不过气来。转一圈回来,不仅你的鼻毛成了黑的,就连衣服上也会落满了细细的小黑灰毛子。那时,村子里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把村子里的自然环境做了总结:“垃圾随风刮,粪便靠风化。墙上掉泥皮,路上羊粪滑。春夏泥水走,秋冬黑云压。你要敢出去,回来变乌鸦。”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各级政府在强化农村脱贫攻坚的同时,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把东榆林村列为建设试点,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根据村子实际情况,从拆违治乱入手,加大“清脏、治污、增绿”力度,建围墙,种花草,集中整治“三堆”污染,整治残垣断壁,实现了全村道路硬化、墙面美化、夜间亮化。其中,硬化路面2980㎡,铺沥青路面1063㎡,方砖铺装路面2809㎡,铺设马路牙1559㎡,新建砖墙2812㎡,美化墙面4000㎡。同时修建了垃圾场两个,废品回收点四个,杜绝了乱倒乱扔垃圾废物现象。特别是去年秋天开始的“煤改电”工程,政府补贴为全村住户安装了电热锅炉和电热炕,解决了自古以来农村靠烧煤取暖过冬的习惯,极大地减少了煤烟的污染,让蓝天和白云重新回到了我的家乡。
今天的东榆林村犹如新建的小镇一般。进村的柏油路平整干净,路沿边暗红色的空砖缝里,嫩绿的小草钻空而发,随着清风散懒摇曳。路边洁白墙面上一幅幅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宣传画,让村民们在享受洁净生活的同时,沉浸在传统美德教育的氛围之中。村子里大街小巷干净平整,各家大门外的柴火放置有序。傍晚时分,乡亲们聚在村口,有的闲聊,有的打扑克,享受着干净整洁环境带来的舒适休闲。
村南的东榆林水库更给美丽蝶变的东榆林村锦上添花。这里一年四季都是风景:春艳夏爽,秋染冬洁。入春河开,偌大平展的水面上各种鸟禽飞来跃去,时而展翅点水,时而入水觅食。夏时水库岸柳成行,绿荫遮天,坐在绿荫下观水看鸟、读书诵诗,悠然享受天然的凉爽。秋天这里俨然一幅巨大的油画,红色黄色绿色层林尽染,倒映在湛蓝的水面上相映成趣。雪天的水库更是迷人,洁白的世界让你舍不得踩一个脚印上去。银白的冰面在蓝天白云反衬下,明光,清凉。吐一口气出来,白色的气轻摇直上融入空气里,一丝丝随风飘远散去。
美丽的景致吸引了不少的城里人。入春,前来看鸟的、踏春的大人小孩络绎不绝;夏秋季节景色变幻多彩,摄影家、画家们坐在岸柳下取景,为自己的大作汲取丰富的营养。冬天的水库更是游玩的好去处,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滑冰、玩雪、观鸟,为他们充满幻想的心灵填充了更加多彩的内容。
乡亲们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他们纷纷走进库区,把自己种植的黄杏、青菜、香瓜及糯玉米等原生态农副产品奉献给观光客人。旅游观光的兴起,也为几辈子在田地谋生的乡亲们开辟了一条发财致富的新路。
虽然说,今天的东榆林离真正的“美丽乡村”还有一定差距,但乡亲们得到了实惠,也看到了希望。党的二十大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划出了更加美丽的蓝图。乡亲们相信,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在不远的将来,家乡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漂亮、更适宜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