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加强”筑牢安全防线
文章字数:1028
本报讯(记者 李晶)今年以来,我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坚持问题导向,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五个加强”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实现了连续十多年地质灾害“零事故”,有力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组织领导。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始终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和研判会议,今年先后多次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推进会和趋势预测会,合理安排、周密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该局制定出台《朔州市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确保工作责任分解到各级,防灾措施落实到基层。建立了领导班子成员分片包干制度,做到包联到片,责任到点,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加强监测预警。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坚持人防、技防并重,加强易发区隐患点专业监测预警,目前我市54处隐患点已安装了专业仪器,现已全部并网运行。同时,压紧压实监测责任,强化易发区隐患点群测群防工作,加强动态监测频次,及时更新优化防灾预案和监测方案。与应急、气象等部门协调联动,根据天气预报、前期降雨、地质环境条件,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截至目前,共联合发布8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加强巡查排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按照“汛期不过,检查不停,整改不止”的要求,对全市各类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细致排查,目前正在开展第三轮排查工作,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严格常态化巡查检查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个隐患点,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特别是在主汛期,该局派出6个督导组对各县(市、区)地灾防治工作开展指导、监督等工作,各县(市、区)自然资源局组织了37个检查组,同步对辖区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巡查排查,做到全覆盖无盲区。
加强隐患治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坚持一手抓排查,一手抓治理,加快风险隐患化解,同步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目前正在对14处地灾隐患进行排危除险,切实筑牢地质灾害防线。加快农村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作,我市2023年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任务共22户,目前已全部完成搬迁,正在组织拆除复垦。同时,编制了《应县刘海窑村泥石流隐患治理方案》,为泥石流治理工作提供规范指导。
加强防灾宣传。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通过电视、报刊、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土地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累计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223份、避险明白卡1561份,培训基层工作人员137人次,深人隐患点及入户宣传1200余次,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临灾自救互救能力。
加强组织领导。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始终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和研判会议,今年先后多次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推进会和趋势预测会,合理安排、周密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该局制定出台《朔州市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确保工作责任分解到各级,防灾措施落实到基层。建立了领导班子成员分片包干制度,做到包联到片,责任到点,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加强监测预警。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坚持人防、技防并重,加强易发区隐患点专业监测预警,目前我市54处隐患点已安装了专业仪器,现已全部并网运行。同时,压紧压实监测责任,强化易发区隐患点群测群防工作,加强动态监测频次,及时更新优化防灾预案和监测方案。与应急、气象等部门协调联动,根据天气预报、前期降雨、地质环境条件,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截至目前,共联合发布8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加强巡查排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按照“汛期不过,检查不停,整改不止”的要求,对全市各类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细致排查,目前正在开展第三轮排查工作,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严格常态化巡查检查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个隐患点,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特别是在主汛期,该局派出6个督导组对各县(市、区)地灾防治工作开展指导、监督等工作,各县(市、区)自然资源局组织了37个检查组,同步对辖区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巡查排查,做到全覆盖无盲区。
加强隐患治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坚持一手抓排查,一手抓治理,加快风险隐患化解,同步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目前正在对14处地灾隐患进行排危除险,切实筑牢地质灾害防线。加快农村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作,我市2023年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任务共22户,目前已全部完成搬迁,正在组织拆除复垦。同时,编制了《应县刘海窑村泥石流隐患治理方案》,为泥石流治理工作提供规范指导。
加强防灾宣传。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通过电视、报刊、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土地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累计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223份、避险明白卡1561份,培训基层工作人员137人次,深人隐患点及入户宣传1200余次,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临灾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