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解放朔县城
文章字数:4968
1945年8月,朔州抗日军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发表的《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向各个据点的敌人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并相继解放了朔县城、平鲁城、右玉城、左云城等地,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年8月16日,朔县城解放。由于经验不足、主力部队未驻防县城等原因,本已解放的县城于17日晚上得而复失。1946年6月17日0时30分,解放朔县城的战斗再次打响,并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从此,朔县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第一次解放朔县城
1945年8月11日,日本投降的前四天,朱德总司令连续发出二号至七号六道命令。其中命令道:“各解放区的武装部队,向一切敌占交通要道和城镇展开积极进攻,迫使日伪军投降。”
根据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塞北军分区指示朔县成立塞北军分区前线总指挥部,由朔平中心县委书记李登瀛任总政委,石磊、戴金川任副总政委,苗树森任总指挥,梁子俊任副总指挥。朔县县委根据军分区的命令,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先打利民堡逃跑之敌,然后分兵三路向根据地前沿的六个据点发起进攻;以武装包围仓房坪据点为主攻方向,力争突破;同时包围窝窝会据点,迫使露明村、瓦窑头、梨元头三个据点的伪军投降。
8月13日下午,三大队奉命出发,是日凌晨埋伏在利民堡通往朔县城公路北侧,伏击从利民堡逃跑的日伪军。8月15日,苗树森、梁子俊、戴金川、王春青率领三大队和一、四区民兵400余人包围了仓房坪据点,二区区委书记牛其益率领民兵百余人包围了窝窝会据点。当日晚上,石磊率领寇丰林、周永柏、冯云、解成仁等十余人到露明村、瓦窑头、梨元头据点通牒伪军投降。
8月16日,仓房坪据点伪警察队队长陈有贵迫于我军的武力威胁,率部投降。同日,窝窝会之敌也被迫投降。露明村、瓦窑头、梨元头三据点伪军在大队长郭占俊和中队长徐悌等人的带领下到下团堡村向我军投降。陶卜洼伪大队长李祥,杏元、乱道沟据点警察队长丘璧亦率部投降。至此,朔县境内伪军全部投降。
8月17日,塞北军分区前线指挥部部分工作人员和二分区参谋长林岳率领的地方武装部队,带领投降的伪军进驻朔县城,并向投降伪军宣布了四条命令:(一)林岳为朔县城总指挥。(二)投降伪军驻文庙听候命令。(三)日军丢弃物资由人民政府统一处理,任何人不得动用。(四)晚上十点全城戒严。
8月17日晚上10点左右,伪警察头目王谋、杜玉堂了解到我方主力三大队未在城内,乘其他地方部队情况不熟悉之机,策动他们直接控制的警察叛变,开枪射击,迫使我方撤出县城。朔县城得而复失。
第二次解放朔县城
一
1946年5月,阎锡山为配合蒋介石围歼中原解放区的全面内战行动,在同蒲铁路沿线集结重兵,包括第七十一师、第七十师、第四十九师、第四十六师、第四十四师、第三十七师及新编第八纵队、第九纵队、第十纵队全部或一部,悍然对晋绥边区发起大规模进攻。从15日到27日,先后侵占汾河以东地区村镇23处;6月6日起,又向晋中解放区大举进犯,至月底抢占解放区村镇58处。同时,北线忻县、崞县、宁武、朔县地区阎军第四十师、第六十八师等部,也蠢蠢向解放区进犯。晋绥边区面临着严重的战争形势。
6月2日和6月13日,贺龙先后两次发表声明,警告阎锡山:“我方容忍以至最大限度,如果还不悬崖勒马,立即停止进攻并撤出侵占地区,我方为保护边区人民生命财产及土地之安全,保卫人民的民主权利,并防止内战继续扩大起见,定将坚决实行反击,因此而招致任何之严重后果,当由阎方完全负责。”
由于阎锡山当局无视解放区的严正警告,因此,晋绥军区和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实行“远交近攻,援傅打阎”的方针,集中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二旅、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一旅及雁门军区、冀晋军区地方武装,发起晋北战役。在傅作义东犯之前,先严惩阎锡山对解放区的大肆进攻。
晋北战役的主要目标是夺取同蒲铁路北段各城镇,切断阎锡山部太原与大同的联系,打破阎锡山和傅作义对晋绥解放区的南北夹击,并减轻晋察冀解放区中心城市张家口西部和南部的压力;同时直接配合晋冀鲁豫军区及太岳军区部队在同蒲铁路南段对胡宗南和阎锡山部的自卫反击作战。为了统一指挥,两区共同组建了晋北野战军司令部,由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周士第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贺炳炎任副司令员,廖汉生任副政治委员,王绍南任参谋长。
二
1946年6月16日,晋北战役打响。晋绥野战军独立二旅第三十六团,雁门军区独立一团、第五军分区独立三团和骑兵大队、偏(关)清(水河)支队等部首先向朔县守敌发起进攻。
朔县,古称马邑、朔州。朔县城是
晋北重镇,扼守北同蒲线、控制晋西北要径,是北上大同、南下太原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晋北战役第一仗选择朔县为突破口的原因就在这里。
1946年1月,阎锡山任命张纹龙为山朔总指挥,兼朔县县长和城防司令。同时派第十一专员公署专员王达山来朔,组建起300多人的政保队,协助张纹龙防守朔县。晋北战役前夕,阎军省防第五军第十五师第45团约1000余人驻守在朔县火车站至前寨站一线,维护铁路运输,并负责城外防务。城内驻爱乡团600人、政保队300余人、第三十八师3团3营250余人、警察100余人,城内总兵力达到1250余人。同时配备轻重机枪50余挺、步枪500余支、迫击炮2门。指挥部设在崇福寺,总指挥张纹龙。阎军以城墙为屏障,四周架设了铁丝电网,各个城门楼上筑有炮楼。位于县城中心的钟鼓楼内由战斗力较强的政保队防守,并配以轻重机枪,可俯射四大街,封锁四个城门,形成了城上城下严密的火力网。
我军由雁门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王亦军、晋绥野战军第二独立旅旅长唐金龙担任指挥,指挥部设在北邢家河村,指挥部还有第五军分区参谋长刘华香、五专署专员阎秀峰、五地委组织部部长康庄和朔县县长贾丕绩等同志。主攻部队为晋绥野战军第二独立旅36团(团长张开基、政委严尚林)、雁门军区3团(团长吕仁礼、政委戴金川)、雁门军区1团(团长李家福、政委王荣)和一个骑兵大队,总兵力3000余人,此外还有神武支队、偏清支队和朔县六个区的民兵2000余人,合计总兵力5000余人。
1946年4月14日,阎秀峰、康庄同志来到朔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井坪,传达中央军委关于解放朔县城的决定,并要求朔县县委、县政府保证军粮供给,组织担架队和云梯队,派民兵配合作战。6月15日,在峙峪村召开了战前动员大会。部队接受任务后,进行了周密的战前准备,包括侦察敌情、察看地形、训练爆破手、制造云梯、配备破坏电网工具等,并进行了登城演习。
三
6月16日(农历五月十七日)傍晚,解放朔县城的部队出发了。36团从刘家口,3团从上泉观,1团从寇庄迅速行进到县城周围,埋伏到土丘后或丛林里,战士们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突击队和投弹组向着护城河悄悄前进。17日0时30分总攻的时间到了,一声令下,各个部队同时发起攻击。
只见3团2营4连首先越过护城河,匍匐到城墙东北角,当守城敌人发现后,唐均带领的投弹组已把手榴弹扔上了城头,掩护突击队员登城。
朔县古城历史悠久,古城基周长7公里。元朝至正末年,因兵少城阔之故,收缩原土城西北两面,留取东南一角,夯筑新城。工程未完,元已灭亡。明洪武三年(1370),郑遇春奉命开设朔州卫衙门,继续修建新城,并砖包四门,洪武二十年,指挥薛寿将城筑就。新城周长3.75公里,全部用砖包成。万历三十四年(1606),守道徐准、通判郭如松整修护城河,并在城内筑护城墙。朔县城墙高三丈六尺,女墙高六尺。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因此,当四个城门紧闭
的时候,想冲进城里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解放战争初期的1946年,我军的军事设施还很落后,攻打一座坚固的县城往往还得靠云梯,就和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云梯一个模样,需要上百人抬着架到城墙顶上。
攻打朔县城就是用的这种云梯。突击队长贾世仁和张喜应等三名队员冒着枪林弹雨,爬上云梯,飞快地登上了城头,点燃了解放朔县城的第一把火。但由于云梯被压断,后续部队没有增援上来。面对30多名敌人的反扑,贾世仁他们四人咬紧牙关,坚守阵地,同时向敌人高喊:“不要为反动派送死,放下武器光荣!”直到后续部队攀上城头,才将顽敌基本消灭,缴获迫击炮1门,轻机枪1挺,活捉俘虏15人。3团登城部队由于作战经验不足,没有及时向东城门攻击,给了东城楼之敌的喘息机会,经数次冲锋,形成对峙局面。之后,5连、2连于1时30分占领敌县公署,2连3时又占领了敌县公安局。
总攻发起的一刹那,36团从城西发起进攻,2营突击队火速架起云梯,登上城墙西北角,2营5连、6连战士向文庙和敌人指挥所攻击,4连向西门攻击;3营8连向北门攻击受阻,爆破组先用70斤炸药炸开北城外门,接着又用90斤炸药炸开了敌人用土麻袋堵死的内门,在浓烟的掩护下,2营、3营战士从北城门攻入城内,击退了敌人,控制了北城墙,并在城头点燃了火把,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那些被逼当兵的“爱乡团”兵丁纷纷缴械投降。
在我军强大的火力攻击下,敌人无奈只好把兵力退缩在西城门、南城门、钟鼓楼和东城楼负隅顽抗。特别是王达山指挥的政保队凭着占据十字街钟鼓楼的有利地势,对四大街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此时,我军的指挥部已经推进到了北城门的前沿阵地,年轻的蔡参谋长立即命令战斗英雄、山炮手刘海山架起一门山炮,连发三炮,炸毁了钟鼓楼,王达山的腿被炸断,50多名守敌被全部歼灭。
钟鼓楼被我军控制后,从西北城角攻入城里的1团2营在营长邓朝贵的率领下,与36团4连并肩作战,奋勇杀敌。无路可走的敌军只好仓皇退在西城楼上,哪曾想,我军的炮手等的就是这种机会,于是连发几炮,顷刻间,西城楼灰飞烟灭,躲在城楼里的顽敌也被炸得血肉横飞。凌晨5点,我军占领了西城门,并开始向南城门守敌发起进攻。在我军炮火的猛烈攻击下,南城门守敌只好退到东城楼顽抗。
连天的炮火映红了朔县城的上空,此起彼伏的冲锋号声把敌人吓得心惊肉跳。战士们端着刺刀追击逃敌,不少敌人纷纷放下武器,举手投降,也有部分顽敌退到敌人的临时指挥部东城门楼上,企图做最后的抵抗。
东城门是敌军在朔县城内的最后一个据点。天亮以后,36团3营和3团4连集中火力向东城楼发起猛攻。经过英勇的战斗,最终攻下了东城门。张纹龙见势不妙,率领残敌向城外逃跑,没想到被我军3团2连拦截,又遭到五分区骑兵大队追击,几乎全军覆没,仅带着少数士兵逃回大同,结果也没有躲过阎锡山的处决命令。
四
解放朔县城的战斗打响后,我军迅速向铁路沿线的敌人据点发起进攻。17日0时30分,1团1营从张家堡行进到前寨火车站发起攻击,3连很快摧毁了敌区公所,2连从车站北面连续冲锋三次,与敌人对峙射击,至佛晓一营撤退到前寨村监视车站守敌。朔县城战斗结束后,1团2营携山炮一门前来增援,下午2时许,我军再次发起进攻,1营和2营由南北两面夹击,守敌无奈缴械投降。至此,敌军在朔县的据点仅仅剩下朔县火车站。
这个据点的临时指挥部设在车站炮楼。这个炮楼是日寇侵朔时建起的,高达30多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布满射击孔,此时由阎锡山留用的日本人和阎军共同驻守。在歼灭了火车站的守敌之后,我军乘胜包围了在这个炮楼。由于工事坚固,炮弹难以发挥作用,炮楼里的敌人依然疯狂向外扫射。怎么办?我军的办法是,在火力掩护下,爆破组冲到炮楼脚下,用炸药炸开了6平方米多的窟窿,炮楼底未死的敌人全部逃窜到了楼顶。为了避免过多的伤亡,我军喊话让敌人投降,遭到拒绝后,战士们便把木头、干柴扔到楼底点燃。这一招果然见效,敌人乖乖地缴械投降。下午8时左右,解放朔县城的战斗胜利结束。
此次战斗,共毙伤、俘敌1200余人,缴获大炮2门、轻重机枪50余挺、步枪500余支、子弹万发。6月19日,朔县万余人在县城北关召开庆祝大会。朔县获得了新生,从此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6月20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致电贺龙、李井泉,指出:“占领朔县及轩岗镇甚慰”,“望即攻取宁武,事先充分准备,然后一举攻克”,“待宁武占领后,再考虑对崞县、代县、繁峙、山阴、岱岳等处逐一攻取之。”(见《中国共产党山西历史·第一卷》),由此可见,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对晋北第一仗的胜利是非常满意的。
晋北战役从1946年6月16日开始,至8月15日结束,历时60天,晋绥、晋察冀两区部队共作战40余次,歼敌8000余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攻克县城9座,解放村庄2000多个,人口约100万人,切断了大同与太原之间敌军的联系,控制了忻县以北至大同以南250公里的同蒲铁路县,使晋绥、晋察冀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胜利地实现了战役的预定目标,也为行将进行的大同战役创造了条件。作为晋北战役的第一仗——解放朔县城,为此次战役的全面胜利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凯歌。
第一次解放朔县城
1945年8月11日,日本投降的前四天,朱德总司令连续发出二号至七号六道命令。其中命令道:“各解放区的武装部队,向一切敌占交通要道和城镇展开积极进攻,迫使日伪军投降。”
根据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塞北军分区指示朔县成立塞北军分区前线总指挥部,由朔平中心县委书记李登瀛任总政委,石磊、戴金川任副总政委,苗树森任总指挥,梁子俊任副总指挥。朔县县委根据军分区的命令,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先打利民堡逃跑之敌,然后分兵三路向根据地前沿的六个据点发起进攻;以武装包围仓房坪据点为主攻方向,力争突破;同时包围窝窝会据点,迫使露明村、瓦窑头、梨元头三个据点的伪军投降。
8月13日下午,三大队奉命出发,是日凌晨埋伏在利民堡通往朔县城公路北侧,伏击从利民堡逃跑的日伪军。8月15日,苗树森、梁子俊、戴金川、王春青率领三大队和一、四区民兵400余人包围了仓房坪据点,二区区委书记牛其益率领民兵百余人包围了窝窝会据点。当日晚上,石磊率领寇丰林、周永柏、冯云、解成仁等十余人到露明村、瓦窑头、梨元头据点通牒伪军投降。
8月16日,仓房坪据点伪警察队队长陈有贵迫于我军的武力威胁,率部投降。同日,窝窝会之敌也被迫投降。露明村、瓦窑头、梨元头三据点伪军在大队长郭占俊和中队长徐悌等人的带领下到下团堡村向我军投降。陶卜洼伪大队长李祥,杏元、乱道沟据点警察队长丘璧亦率部投降。至此,朔县境内伪军全部投降。
8月17日,塞北军分区前线指挥部部分工作人员和二分区参谋长林岳率领的地方武装部队,带领投降的伪军进驻朔县城,并向投降伪军宣布了四条命令:(一)林岳为朔县城总指挥。(二)投降伪军驻文庙听候命令。(三)日军丢弃物资由人民政府统一处理,任何人不得动用。(四)晚上十点全城戒严。
8月17日晚上10点左右,伪警察头目王谋、杜玉堂了解到我方主力三大队未在城内,乘其他地方部队情况不熟悉之机,策动他们直接控制的警察叛变,开枪射击,迫使我方撤出县城。朔县城得而复失。
第二次解放朔县城
一
1946年5月,阎锡山为配合蒋介石围歼中原解放区的全面内战行动,在同蒲铁路沿线集结重兵,包括第七十一师、第七十师、第四十九师、第四十六师、第四十四师、第三十七师及新编第八纵队、第九纵队、第十纵队全部或一部,悍然对晋绥边区发起大规模进攻。从15日到27日,先后侵占汾河以东地区村镇23处;6月6日起,又向晋中解放区大举进犯,至月底抢占解放区村镇58处。同时,北线忻县、崞县、宁武、朔县地区阎军第四十师、第六十八师等部,也蠢蠢向解放区进犯。晋绥边区面临着严重的战争形势。
6月2日和6月13日,贺龙先后两次发表声明,警告阎锡山:“我方容忍以至最大限度,如果还不悬崖勒马,立即停止进攻并撤出侵占地区,我方为保护边区人民生命财产及土地之安全,保卫人民的民主权利,并防止内战继续扩大起见,定将坚决实行反击,因此而招致任何之严重后果,当由阎方完全负责。”
由于阎锡山当局无视解放区的严正警告,因此,晋绥军区和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实行“远交近攻,援傅打阎”的方针,集中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二旅、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一旅及雁门军区、冀晋军区地方武装,发起晋北战役。在傅作义东犯之前,先严惩阎锡山对解放区的大肆进攻。
晋北战役的主要目标是夺取同蒲铁路北段各城镇,切断阎锡山部太原与大同的联系,打破阎锡山和傅作义对晋绥解放区的南北夹击,并减轻晋察冀解放区中心城市张家口西部和南部的压力;同时直接配合晋冀鲁豫军区及太岳军区部队在同蒲铁路南段对胡宗南和阎锡山部的自卫反击作战。为了统一指挥,两区共同组建了晋北野战军司令部,由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周士第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贺炳炎任副司令员,廖汉生任副政治委员,王绍南任参谋长。
二
1946年6月16日,晋北战役打响。晋绥野战军独立二旅第三十六团,雁门军区独立一团、第五军分区独立三团和骑兵大队、偏(关)清(水河)支队等部首先向朔县守敌发起进攻。
朔县,古称马邑、朔州。朔县城是
晋北重镇,扼守北同蒲线、控制晋西北要径,是北上大同、南下太原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晋北战役第一仗选择朔县为突破口的原因就在这里。
1946年1月,阎锡山任命张纹龙为山朔总指挥,兼朔县县长和城防司令。同时派第十一专员公署专员王达山来朔,组建起300多人的政保队,协助张纹龙防守朔县。晋北战役前夕,阎军省防第五军第十五师第45团约1000余人驻守在朔县火车站至前寨站一线,维护铁路运输,并负责城外防务。城内驻爱乡团600人、政保队300余人、第三十八师3团3营250余人、警察100余人,城内总兵力达到1250余人。同时配备轻重机枪50余挺、步枪500余支、迫击炮2门。指挥部设在崇福寺,总指挥张纹龙。阎军以城墙为屏障,四周架设了铁丝电网,各个城门楼上筑有炮楼。位于县城中心的钟鼓楼内由战斗力较强的政保队防守,并配以轻重机枪,可俯射四大街,封锁四个城门,形成了城上城下严密的火力网。
我军由雁门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王亦军、晋绥野战军第二独立旅旅长唐金龙担任指挥,指挥部设在北邢家河村,指挥部还有第五军分区参谋长刘华香、五专署专员阎秀峰、五地委组织部部长康庄和朔县县长贾丕绩等同志。主攻部队为晋绥野战军第二独立旅36团(团长张开基、政委严尚林)、雁门军区3团(团长吕仁礼、政委戴金川)、雁门军区1团(团长李家福、政委王荣)和一个骑兵大队,总兵力3000余人,此外还有神武支队、偏清支队和朔县六个区的民兵2000余人,合计总兵力5000余人。
1946年4月14日,阎秀峰、康庄同志来到朔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井坪,传达中央军委关于解放朔县城的决定,并要求朔县县委、县政府保证军粮供给,组织担架队和云梯队,派民兵配合作战。6月15日,在峙峪村召开了战前动员大会。部队接受任务后,进行了周密的战前准备,包括侦察敌情、察看地形、训练爆破手、制造云梯、配备破坏电网工具等,并进行了登城演习。
三
6月16日(农历五月十七日)傍晚,解放朔县城的部队出发了。36团从刘家口,3团从上泉观,1团从寇庄迅速行进到县城周围,埋伏到土丘后或丛林里,战士们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突击队和投弹组向着护城河悄悄前进。17日0时30分总攻的时间到了,一声令下,各个部队同时发起攻击。
只见3团2营4连首先越过护城河,匍匐到城墙东北角,当守城敌人发现后,唐均带领的投弹组已把手榴弹扔上了城头,掩护突击队员登城。
朔县古城历史悠久,古城基周长7公里。元朝至正末年,因兵少城阔之故,收缩原土城西北两面,留取东南一角,夯筑新城。工程未完,元已灭亡。明洪武三年(1370),郑遇春奉命开设朔州卫衙门,继续修建新城,并砖包四门,洪武二十年,指挥薛寿将城筑就。新城周长3.75公里,全部用砖包成。万历三十四年(1606),守道徐准、通判郭如松整修护城河,并在城内筑护城墙。朔县城墙高三丈六尺,女墙高六尺。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因此,当四个城门紧闭
的时候,想冲进城里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解放战争初期的1946年,我军的军事设施还很落后,攻打一座坚固的县城往往还得靠云梯,就和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云梯一个模样,需要上百人抬着架到城墙顶上。
攻打朔县城就是用的这种云梯。突击队长贾世仁和张喜应等三名队员冒着枪林弹雨,爬上云梯,飞快地登上了城头,点燃了解放朔县城的第一把火。但由于云梯被压断,后续部队没有增援上来。面对30多名敌人的反扑,贾世仁他们四人咬紧牙关,坚守阵地,同时向敌人高喊:“不要为反动派送死,放下武器光荣!”直到后续部队攀上城头,才将顽敌基本消灭,缴获迫击炮1门,轻机枪1挺,活捉俘虏15人。3团登城部队由于作战经验不足,没有及时向东城门攻击,给了东城楼之敌的喘息机会,经数次冲锋,形成对峙局面。之后,5连、2连于1时30分占领敌县公署,2连3时又占领了敌县公安局。
总攻发起的一刹那,36团从城西发起进攻,2营突击队火速架起云梯,登上城墙西北角,2营5连、6连战士向文庙和敌人指挥所攻击,4连向西门攻击;3营8连向北门攻击受阻,爆破组先用70斤炸药炸开北城外门,接着又用90斤炸药炸开了敌人用土麻袋堵死的内门,在浓烟的掩护下,2营、3营战士从北城门攻入城内,击退了敌人,控制了北城墙,并在城头点燃了火把,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那些被逼当兵的“爱乡团”兵丁纷纷缴械投降。
在我军强大的火力攻击下,敌人无奈只好把兵力退缩在西城门、南城门、钟鼓楼和东城楼负隅顽抗。特别是王达山指挥的政保队凭着占据十字街钟鼓楼的有利地势,对四大街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此时,我军的指挥部已经推进到了北城门的前沿阵地,年轻的蔡参谋长立即命令战斗英雄、山炮手刘海山架起一门山炮,连发三炮,炸毁了钟鼓楼,王达山的腿被炸断,50多名守敌被全部歼灭。
钟鼓楼被我军控制后,从西北城角攻入城里的1团2营在营长邓朝贵的率领下,与36团4连并肩作战,奋勇杀敌。无路可走的敌军只好仓皇退在西城楼上,哪曾想,我军的炮手等的就是这种机会,于是连发几炮,顷刻间,西城楼灰飞烟灭,躲在城楼里的顽敌也被炸得血肉横飞。凌晨5点,我军占领了西城门,并开始向南城门守敌发起进攻。在我军炮火的猛烈攻击下,南城门守敌只好退到东城楼顽抗。
连天的炮火映红了朔县城的上空,此起彼伏的冲锋号声把敌人吓得心惊肉跳。战士们端着刺刀追击逃敌,不少敌人纷纷放下武器,举手投降,也有部分顽敌退到敌人的临时指挥部东城门楼上,企图做最后的抵抗。
东城门是敌军在朔县城内的最后一个据点。天亮以后,36团3营和3团4连集中火力向东城楼发起猛攻。经过英勇的战斗,最终攻下了东城门。张纹龙见势不妙,率领残敌向城外逃跑,没想到被我军3团2连拦截,又遭到五分区骑兵大队追击,几乎全军覆没,仅带着少数士兵逃回大同,结果也没有躲过阎锡山的处决命令。
四
解放朔县城的战斗打响后,我军迅速向铁路沿线的敌人据点发起进攻。17日0时30分,1团1营从张家堡行进到前寨火车站发起攻击,3连很快摧毁了敌区公所,2连从车站北面连续冲锋三次,与敌人对峙射击,至佛晓一营撤退到前寨村监视车站守敌。朔县城战斗结束后,1团2营携山炮一门前来增援,下午2时许,我军再次发起进攻,1营和2营由南北两面夹击,守敌无奈缴械投降。至此,敌军在朔县的据点仅仅剩下朔县火车站。
这个据点的临时指挥部设在车站炮楼。这个炮楼是日寇侵朔时建起的,高达30多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布满射击孔,此时由阎锡山留用的日本人和阎军共同驻守。在歼灭了火车站的守敌之后,我军乘胜包围了在这个炮楼。由于工事坚固,炮弹难以发挥作用,炮楼里的敌人依然疯狂向外扫射。怎么办?我军的办法是,在火力掩护下,爆破组冲到炮楼脚下,用炸药炸开了6平方米多的窟窿,炮楼底未死的敌人全部逃窜到了楼顶。为了避免过多的伤亡,我军喊话让敌人投降,遭到拒绝后,战士们便把木头、干柴扔到楼底点燃。这一招果然见效,敌人乖乖地缴械投降。下午8时左右,解放朔县城的战斗胜利结束。
此次战斗,共毙伤、俘敌1200余人,缴获大炮2门、轻重机枪50余挺、步枪500余支、子弹万发。6月19日,朔县万余人在县城北关召开庆祝大会。朔县获得了新生,从此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6月20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致电贺龙、李井泉,指出:“占领朔县及轩岗镇甚慰”,“望即攻取宁武,事先充分准备,然后一举攻克”,“待宁武占领后,再考虑对崞县、代县、繁峙、山阴、岱岳等处逐一攻取之。”(见《中国共产党山西历史·第一卷》),由此可见,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对晋北第一仗的胜利是非常满意的。
晋北战役从1946年6月16日开始,至8月15日结束,历时60天,晋绥、晋察冀两区部队共作战40余次,歼敌8000余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攻克县城9座,解放村庄2000多个,人口约100万人,切断了大同与太原之间敌军的联系,控制了忻县以北至大同以南250公里的同蒲铁路县,使晋绥、晋察冀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胜利地实现了战役的预定目标,也为行将进行的大同战役创造了条件。作为晋北战役的第一仗——解放朔县城,为此次战役的全面胜利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