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鼓也得用重锤
文章字数:2297
●陈永胜
10月16日至20日,《朔州日报》连续刊发了五篇本报评论员文章,统一的副题为《从我省首个规模化光伏单晶硅项目落地朔州说开去》。文章见报后,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
众所周知,三一朔州一期5GW单晶硅项目的正式投产是朔州市委、市政府在产业融合与转型发展中书写的最为壮丽的一笔。作为全省首个规模化光伏单晶硅项目投产,标志着朔州从传统能源大市向制造业及新能源产业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作为市委机关报的《朔州日报》在动态性报道的基础上,一鼓作气写下的这五篇评论员文章,既有高度又有深度,笔者以为,这是《朔州日报》今年以来最为出色的评论员文章。
一
评论的开篇是《用项目挺起高质量转型发展脊梁》,这句话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总论点。文章说:“用项目挺起高质量转型发展脊梁,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工作导向。就是要把抓项目作为抓好发展的第一要务的重中之重,大抓项目建设、抓好大项目建设,用今天先进要素的投入换取明天的先进生产力。”简洁的话语,却充分地回答了读者一个疑问,即市委、市政府为什么要把大抓项目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因为它关系着朔州的明天,关系着朔州的未来。接下来,作者以三段排比,回答了“用项目挺起高质量转型发展脊梁”,须要提升想干的境界、敢干的担当和善干的本领。
第二篇文章的标题是《拿一流环境护航企业发展》,论述了改善营商环境是护航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三篇文章是《用真抓实干成就项目落地》,充分论述了“真抓实干”是成就项目落地的法宝。第四篇文章是《以一流速度书写产业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一流速度”在统筹谋划、精准招商、改革创新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五篇文章是《奔跑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须要聚力转型明导向、聚力转型筑支撑、聚力转型强队伍。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对党报来说,尤其是这样。因此,人们常说,评论是报纸的旗帜。三一光伏单晶硅项目落地朔州,是朔州高质量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一步。就《朔州日报》的宣传工作而言,光靠动态性的报道,充其量只是起到了“传声筒”的作用,也就是跟在项目的后面跑,让读者只知其然。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得让读者知道它的“所以然”,知道市委、市政府大抓这一项目的“所以然”。因此,响鼓也得重锤敲的道理就在这里。
二
新闻与评论是报纸的两大支住,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对于党报来说,评论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朔州日报》这五篇评论员文章之所以叫得响亮,在读者中有比较广泛的影响,笔者以为它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出色的:
1、报纸的评论分为社论、评论员文章、署名评论、编者按语等形式。至于要采用哪种形式来评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评论中分量最重的是社论,其次是评论员文章。对三一朔州一期5GW单晶硅项目的正式投产这件事关朔州高质量发展的大事来说,刊发社论也是可行的。但如果是社论,只能是写一篇而已,字数大致也有一定的限制。面对这种情况,采用本报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就能从容地把这一项目的背景、意义以及如何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让朔州快速走上转型发展之路具体举措写得一清二楚,评得掷地有声。从见报后的效果看,刊发五篇评论员文章是最为有效的。
2、主题鲜明,读后让人心潮澎湃。“三一集团”是世界500强,其单晶硅项目落地朔州,并以惊人的速度投产,值得大书特书。开篇的《用项目挺起高质量转型发展脊梁》就是这五篇评论的总纲,政治站位是很高的。后四篇紧紧围绕“项目”这一主题来论述,具有水到渠成的功效,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仔细读完这五篇评论,让人不得不佩服朔州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不得不佩服有关部门的敢于担当和勇于作为。
3、论证充分有力,读后让人心服口服。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评论,尤其的评论员文章,都离不开充分的论证。总体上看,这五篇评论员文章的论证都是充分有力的。例如《拿一流环境护航企业发展》这篇评论,围绕“哪儿的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儿走,资金就往哪儿流,项目就在哪儿建”这一主题,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论证。首先说拿一流的环境护航企业发展,是一项战略工程,也是一场实力的比拼、作风的较量。其次说,拿一流环境护航企业发展,就是让企业有更好的获得感,就是让企业有更多的幸福感,就是让企业有更多的安全感。最后说,拿一流环境护航企业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此论证,环环紧扣,层次分明,令人信服。
4、文风端正,言之有物。一般而言,一些评论作品读者之所以不喜欢看,是出在作品的本身,而作品的好坏高下则取决于作者的文风以及写作方面的素养和水平。比如,有的评论员文章居高临下,板着面孔说话;有的评论员文章大话、空话、套话连篇累牍,以口号代替说理。等等。这些都是文风不正的具体表现。纵观这五篇评论员文章,几乎找不见什么言之无物的话语,几乎找不见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疼不痒的说教。
5、行文流畅,语言优美。有人说,评论文章是说理的文章,讲究的是逻辑的严密与否。此话固然不错,但如果不注重行文的流畅和语言的优美,势必会影响文章的可读性。这五篇评论员文章在这方面做得是很到位的。比如《拿一流环境护航企业发展》的开头:“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良好的发展环境之于项目,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之于人,比金子还珍贵,须臾离不开。”又如《奔跑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的结尾写道:“只有奋力登攀者,才能亲眼目睹最美的日出。”等等,类似优美的语言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这也是读者喜欢的原因之一。
6、这五篇评论员文章还有一个特点是结尾写得干净利落,富有感召力。诗论里有句话叫做“不怕起的平,就怕收的弱”,其实,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10月16日至20日,《朔州日报》连续刊发了五篇本报评论员文章,统一的副题为《从我省首个规模化光伏单晶硅项目落地朔州说开去》。文章见报后,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
众所周知,三一朔州一期5GW单晶硅项目的正式投产是朔州市委、市政府在产业融合与转型发展中书写的最为壮丽的一笔。作为全省首个规模化光伏单晶硅项目投产,标志着朔州从传统能源大市向制造业及新能源产业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作为市委机关报的《朔州日报》在动态性报道的基础上,一鼓作气写下的这五篇评论员文章,既有高度又有深度,笔者以为,这是《朔州日报》今年以来最为出色的评论员文章。
一
评论的开篇是《用项目挺起高质量转型发展脊梁》,这句话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总论点。文章说:“用项目挺起高质量转型发展脊梁,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工作导向。就是要把抓项目作为抓好发展的第一要务的重中之重,大抓项目建设、抓好大项目建设,用今天先进要素的投入换取明天的先进生产力。”简洁的话语,却充分地回答了读者一个疑问,即市委、市政府为什么要把大抓项目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因为它关系着朔州的明天,关系着朔州的未来。接下来,作者以三段排比,回答了“用项目挺起高质量转型发展脊梁”,须要提升想干的境界、敢干的担当和善干的本领。
第二篇文章的标题是《拿一流环境护航企业发展》,论述了改善营商环境是护航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三篇文章是《用真抓实干成就项目落地》,充分论述了“真抓实干”是成就项目落地的法宝。第四篇文章是《以一流速度书写产业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一流速度”在统筹谋划、精准招商、改革创新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五篇文章是《奔跑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须要聚力转型明导向、聚力转型筑支撑、聚力转型强队伍。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对党报来说,尤其是这样。因此,人们常说,评论是报纸的旗帜。三一光伏单晶硅项目落地朔州,是朔州高质量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一步。就《朔州日报》的宣传工作而言,光靠动态性的报道,充其量只是起到了“传声筒”的作用,也就是跟在项目的后面跑,让读者只知其然。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得让读者知道它的“所以然”,知道市委、市政府大抓这一项目的“所以然”。因此,响鼓也得重锤敲的道理就在这里。
二
新闻与评论是报纸的两大支住,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对于党报来说,评论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朔州日报》这五篇评论员文章之所以叫得响亮,在读者中有比较广泛的影响,笔者以为它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出色的:
1、报纸的评论分为社论、评论员文章、署名评论、编者按语等形式。至于要采用哪种形式来评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评论中分量最重的是社论,其次是评论员文章。对三一朔州一期5GW单晶硅项目的正式投产这件事关朔州高质量发展的大事来说,刊发社论也是可行的。但如果是社论,只能是写一篇而已,字数大致也有一定的限制。面对这种情况,采用本报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就能从容地把这一项目的背景、意义以及如何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让朔州快速走上转型发展之路具体举措写得一清二楚,评得掷地有声。从见报后的效果看,刊发五篇评论员文章是最为有效的。
2、主题鲜明,读后让人心潮澎湃。“三一集团”是世界500强,其单晶硅项目落地朔州,并以惊人的速度投产,值得大书特书。开篇的《用项目挺起高质量转型发展脊梁》就是这五篇评论的总纲,政治站位是很高的。后四篇紧紧围绕“项目”这一主题来论述,具有水到渠成的功效,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仔细读完这五篇评论,让人不得不佩服朔州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不得不佩服有关部门的敢于担当和勇于作为。
3、论证充分有力,读后让人心服口服。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评论,尤其的评论员文章,都离不开充分的论证。总体上看,这五篇评论员文章的论证都是充分有力的。例如《拿一流环境护航企业发展》这篇评论,围绕“哪儿的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儿走,资金就往哪儿流,项目就在哪儿建”这一主题,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论证。首先说拿一流的环境护航企业发展,是一项战略工程,也是一场实力的比拼、作风的较量。其次说,拿一流环境护航企业发展,就是让企业有更好的获得感,就是让企业有更多的幸福感,就是让企业有更多的安全感。最后说,拿一流环境护航企业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此论证,环环紧扣,层次分明,令人信服。
4、文风端正,言之有物。一般而言,一些评论作品读者之所以不喜欢看,是出在作品的本身,而作品的好坏高下则取决于作者的文风以及写作方面的素养和水平。比如,有的评论员文章居高临下,板着面孔说话;有的评论员文章大话、空话、套话连篇累牍,以口号代替说理。等等。这些都是文风不正的具体表现。纵观这五篇评论员文章,几乎找不见什么言之无物的话语,几乎找不见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疼不痒的说教。
5、行文流畅,语言优美。有人说,评论文章是说理的文章,讲究的是逻辑的严密与否。此话固然不错,但如果不注重行文的流畅和语言的优美,势必会影响文章的可读性。这五篇评论员文章在这方面做得是很到位的。比如《拿一流环境护航企业发展》的开头:“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良好的发展环境之于项目,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之于人,比金子还珍贵,须臾离不开。”又如《奔跑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的结尾写道:“只有奋力登攀者,才能亲眼目睹最美的日出。”等等,类似优美的语言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这也是读者喜欢的原因之一。
6、这五篇评论员文章还有一个特点是结尾写得干净利落,富有感召力。诗论里有句话叫做“不怕起的平,就怕收的弱”,其实,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细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