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延安精神永不褪色
●赵志军
文章字数:1811
  踏上延安的土地,我激情澎湃,思绪万千。儿时,我对延安就有了朦胧的记忆,跟着母亲在东北穆棱西岗居委会学红宝书唱红歌。有一天,居委会学唱歌颂延安的歌曲,社教队阿姨讲了延安的故事。晚上父亲下班回来,我大声唱起来:“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枣园油灯亮,红日照延安……延安精神代代相传!”歌罢,父亲拿起笔在词曲的上方画了一座山,上面有八角宝塔,山下有许多窑洞,还有一条河。父亲指着那一片窑洞自语道:“离开延安快20年了,真想回去看看!”
  但直到去世,父亲的这个愿望成了永久的遗憾,也心痛了我几十年。
  魂牵梦绕的延安,今年,我来了。塔下,层林尽染过的山峦,色彩交相辉映,巍峨雄伟的宝塔山引领航向,这里是世界的向往,和平的天空。忽然想起贺敬之的诗:“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宝塔的样子,和父亲画中那么相似。爬上嘉陵山,宝塔就矗立在山顶。巍巍宝塔山,如火炬似灯塔,在燃烧在闪光,全国人民仰望着你呀。
  宝塔山对面便是清凉山。山脚下七个醒目的红色大字“万众瞩目清凉山”映入眼帘。清凉山古有万佛寺之称,佛家主张“离尘出世”,清凉安住,因而得名。这里有宋代和金代石窟群,也是陕西四大石窟之一。踏着陡峭的台阶,登上清凉山顶,举目四望,山上郁郁葱葱翠色如流,山下延河水一碧千里。在万佛洞石窟群,有清凉山新闻出版社旧址。从1937年初到1948年3月,这里曾经是《解放》周刊、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出版局、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边区群众报社等所在地。这里是新中国新闻广播出版事业的发祥地和摇篮。
  我在这些旧址前观看良久,简陋的场地,陈旧的设备,艰苦的环境,却有一群青春活泼为新中国解放事业不怕流血牺牲的中华儿女,顶着随时都可能被敌机轰炸的危险,把党的声音,用红色电波发出去了。印刷厂各车间分工明确,从编辑、排字、刻印、印刷、装订,有条不紊,把进步书刊,一页页,一本本,及时准确地印刷出来,送到民众手中。
  新闻是党的喉舌,党中央在这山上打了十二年舆论战。为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从这里传递出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决策,他们像一缕缕阳光传向祖国的四面八方,给黑暗中的旧中国指明了方向。唤醒了全国的民众,给了他们信仰,给了他们动力。所以清凉山被称为红色延安的“新闻山”。
  枣园很美,野花遍地尽显风情,各种树木独显风骚,如梦如幻的美让人流连忘返。谁曾想过,抗战时期,日军先后对延安进行了17次轰炸,投弹1600多枚,房屋被毁,人畜伤亡,延安城被彻底炸毁……
  边赏景边行走,来到伟人们住过的窑洞前。在这些简陋的窑洞里,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呕心沥血,高瞻远瞩,酝酿着国家未来的光明之路。这里诞生了延安精神和毛泽东思想。
  在延安,我看到了如此多让人泪目又肃然起敬的数字:
  苏区时期,仅有23万人口的江西兴国县,有9.3万人参军,5万多人牺牲,他们的鲜血洒在了祖国的山山岭岭;
  安徽金寨县,中国工农红军时期,先后有10万儿女奔赴了战场,为让后人告别苦难,他们倒下了年轻的身躯;
  湖北红安县,仅有48万人的小县城,14万红安儿女英勇牺牲,他们的青春定格在了抗击侵略者的战场上;
  江西吉安市吉安县,一万多人长征,建国后留下八百开国功臣;
  富甲一方的东北戴万龄家族,一门57人抗战牺牲54人,剩下两个妇女和一个幼童。父子兄弟,满门忠烈!
  数据显示,抗战时期,每五位军人中就有一位是四川人。有过“无川不成军,川人不负国”的美誉,有着“川军不死,中国不亡”的誓言,气贯长虹!
  ……还有那些没有名字的英雄,不论高山峡谷森林平川,只要有过战场的地方,烈士的数字就会从个位到千位。数字不同,相同的是他们倒下那一瞬间还在冲锋陷阵,他们排列成了永恒的军阵!
  共和国的今天,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祖国国防事业的基石上,有他们血染的风采!
  遐想中走进红秀《延安!延安!》剧院,随着剧情的演出,又重温了那段历史。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重温历史让人感慨。今日的山河无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英勇奋战的成果。
  从南泥湾到红旗渠,从军队到老百姓,奋斗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抗日战争时期留下来的红色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延安精神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离开延安的时候,我恋恋不舍。红色延安,革命圣地延安,“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啊,延安精神,代代相传,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