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重游雁门关
●樊海霞
文章字数:1541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
  行走在雁门关弯曲的山路上,天高云淡,仿佛跨越了时空。身边是连绵不断的青山,眼前是巨石嶙峋,山沟飞云。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原始,宁静,古朴。
  这个“五一”,我来到了离家很近的中华第一雄关“雁门关”。
  雁门关虽然离我家很近,可是,我远游过很多地方,看过不少名山大川,却没有好好看过雁门关。
  我曾经来过一次雁门关,那时我正上高二,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全班同学骑自行车来的。那时的雁门关还是很原始的模样,我们把车放在了广武城的旅店里,步行走进山沟里,走了一上午才到达雁门关口。那时的雁门关口只有一个古老的城楼,一方青石铺就的宽阔地,是杨六郎的点将台,还有两根旗杆。旗杆是我记忆最深的,我们坐在杨六郎的点将台上拍照,两根高而细的旗杆就在眼前。我当时除了觉得这两根旗杆特别,其他就如我姥姥家的山沟一样,那里已经暗淡了刀光剑影,只有年轻活泼的笑声在山间荡漾。
  今日在朋友的提议下,我又来到了雁门关,雁门关已经被修建得雄伟壮观。远远就看到了古城楼。走进城门,宽阔的广场上有一排白色的雕塑,他们清一色骑着高头大马,背着刀剑,胸前挂着大红花,一副凯旋的模样。
  我走近挨个看,读着雕塑底座上面的字,不觉心潮起伏,几度哽咽:杨延顺,杨业义子,俗称杨八郎,金沙滩战役被辽国玉镜公主俘虏后做了驸马。杨延嗣,杨业七子,俗称杨七郎,金沙滩战役时在为父搬救兵途中被潘仁美陷害,乱箭射死。杨延昭,杨业六子,俗称杨六郎,镇守北方二十年,屡败契丹。杨延德,杨业五子,俗称杨五郎,出家后又帮助大破天门阵。杨延辉,杨业四子,俗称杨四郎,被招为辽国驸马。杨延光,杨业三子,俗称杨三郎,金沙滩一战中,被乱马踏死。杨延定,杨业次子,俗称杨二郎,被万箭穿心而死。杨延平,杨业长子,俗称大郎,战死。
  满门英烈,泣血陈列,内心涌动着数不尽的哀思。这些先烈的故事,让我情感激荡。如果没有战争,他们是不是能骨肉团聚、颐养天年?
  走进雁门关,这里不似当年的原始淳朴,已经建成一座繁华的古城。古建筑房屋,店铺林立,小贩的叫卖声,摩肩接踵的人们,喧嚣如北宋的闹市,也如战后民族大融合的互市。
  走过繁华的古镇,走在雁门关古朴的城楼里,一股凉意袭来,这真是避暑胜地。摸着厚厚的城墙 ,我才明白以前老师骂学生:“脸皮厚得像城墙”的意思了。如此厚重的城墙,打仗的时候,的确可以抵御入侵,只是,打造这样一面厚实的城墙,在这大雁都难飞的崇山峻岭里,是怎样的艰难。
  传说雁门关名字的来历就是大雁都飞不过的崇山峻岭里,只有这里的山沟可以飞过,故名“雁门关”。我就是顺着这条沟走进来的。狭窄的山沟位于崇山峻岭之间,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见其地理位置的优越。
  上了城楼,古代兵器一一陈列:有投石车、火箭炮、古战车等,都体现着古人的智慧。站在城楼,望向射击孔,山下是郁郁葱葱的绿,哪还见古人厮杀的场面。远去了,那些厮杀的战场。这大好河山,不是用来争夺的,安居乐业的今人终于在先人无畏的争夺战后,享受着安宁平和的岁月,能在此边关平静地瞭望满目葱茏的绿色。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李牧驻守雁门关。从蒙恬破匈奴,刘邦困白登,到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驰骋关内外。从薛仁贵镇守雁门防御突厥人,到杨六郎镇守雁门关,一箭射到大青山,逼退辽兵无数。这些古老的故事永远在此传唱。
  极目远眺,山顶崎岖的长城,雄伟而壮观,只是,因此而牺牲过多少工匠?
  来雁门关,感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庆幸一切都成为历史!唯愿战争永远不要再发生,我们安居乐业,把有限的精力投身到建设上。
  暮色苍茫的时候,我们离开雁门关,眼前的路弯弯曲曲向前延伸,好似没有尽头,如同仙女甩出的一条玉带。我的车在上面轻松地前行,回到城市高速公路,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车子疾驰前进,我走进城市的霓虹灯里,雁门关的历史消失在我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