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久违的老杆
●李秀兰
文章字数:1467
  立起来了,归来的老杆重新立起来了!时隔十几年,在朔城区人心目中好像穿越一个时代,宛若一条龙的图腾在朔方夜空中璀璨绽放。杆身秉直,12根骨架支撑,点燃鳞片闪耀,犹如神话中的神兽降临,人们敬畏而又欢喜,为这喜庆的传统节日活动而欢呼雀跃。
  正月十五闹花灯,红火不过个人看人。而在朔城区人的记忆中,最热闹不过看老杆,用朔县话说“红火出脑浆仁啦”。
  老杆从下到上一共12层,代表一年12个月,最上端是个斗子,老杆点燃之后从下往上逐阶燃放,每层两段挂有盒子灯,随着引线点燃后逐层脱落一串串流火在夜空中绽放,在千树繁花、流光溢彩中蔓延至每一个角落,如一场星雨落下,五彩斑斓,最长持续30分钟左右,到最后斗子被引燃朝四面八方绽放,寓意五谷丰登,粮食溢出了斗子。
  一架山水一座城,一方水土一方人。朔州从远古峙峪人到北齐再到现代文明,有着厚重的历史,它是一座历久弥新多元素碰撞融合中衍生的年轻城市。既有盛唐遗风,又有辽金遗迹,在朝代更迭起起落落的脉络间,一步步叩击着苍茫历史的深厚与广袤。
  谁也说不出这老杆始于何年,据朔城区文化馆的李柱先生说,最迟在清末民初时就已经出现了,也就是说最少有百年的历史了。其实在老百姓心中追溯多少年历史已没有太多意义,人们在乎的是一份情怀,看的不单纯是老杆,是一种人间烟火气,一样的气氛不一样的心情。过去烟花少,在老一辈人心中有点烟花就以为开大眼了,物以稀为贵,现在是每家都放烟花,不稀罕了。但这是一种传承,有了老杆,感觉老朔县的年味又回来了。走过百年,老杆表达的是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照亮乾坤,唱响的是国泰民安,人间正道沧桑的正气之歌。
  也许“90后”“00后”的孩子们体会不到这种老杆的情感留存,但是“80后”之前的人们都会期盼这种久违的景象。而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我们,过年时一板100响的小鞭炮,乡村代销社还要拆开一个一个地卖,大年夜我们把小鞭炮一个个铺在炕头上,既怕放潮又怕被火点燃,好不容易等到年夜饭后小伙伴们来约,怀揣一个准备半夜接神烤旺火的花馍馍,箭一般窜出去跑大年……想起儿时的年真有味道。后来延伸到鞭炮一挂一挂响,窜天猴,摔炮,各种烟花陪伴着我们一路长大。
  直到2000年来到朔州,融入朔州这片热土,每年正月十五随大流看老杆也曾是我陪着孩子过元宵节必需的一项活动。“吱儿,吱儿,吱儿,”一大波一大波烟花飞向空中,蹭着地面。尽管空出一大片空地,那些离得近的还是有丢帽的、掉鞋子的、棉袄上烧了窟窿的、燎了一大片头发的,大人抱着孩子吓得抱头鼠窜大呼小叫东躲西藏乱成一团。燃后的老杆还在零星的噼啪作响,一些顽皮的孩子便跑到老杆下面寻找未点燃的炮仗。想想那红火场面,刺激而过瘾。
  又到元宵,老早就听说今年又要点老杆了,各个微信群争相转发,夹杂着各种议论,恰逢正月十五雪打灯,人们担心只怕老杆临时取消,但它并未有负众望。一城喧闹一城灯,火树繁花焰腾空。老杆若一夜花开,点燃龙年的盛火,千门月朗,万千民众放下手机踏歌而行。鄯阳古韵长街,人如蚁车如蟹挤得水泄不通、夜色通明。声浪高,焰火绽云霄。往年晚会看罢,秧歌扭罢,旱船跑累十点多老杆才上场,今年为了满足老百姓对老杆的热切期望,不到十点老杆直接点,腿脚慢的只好远远地望,即使快也很难见到老杆真身,太震撼了,看看航拍视频感觉朔州人全城倾巢出动。
  人活精气神,一座城也需有传承有新鲜事物不断注入才有发展的动力。老杆立起来的是民心,是一种传承,聚集朔州人气的标杆,希望老杆和朔县大秧歌一样在不久的将来加入非遗行列。随着老杆的点燃,元宵节离我们渐行渐远,我们仍然在朔州这方热土上生活、工作,满怀激情地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