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漠”上花开
——一个极度石漠化山乡的春天答卷
文章字数:1590
新华社记者 吉哲鹏 陆君钰 吴俊宁

  曾经,76%的土地石漠化,“缺水、少土、石窝种苞谷”,一句顺口溜道尽了这里的艰辛过往。
  如今,荒山添新绿、石缝种花果、文旅新“花样”……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互相成就,上演了石头山变“花果山”的逆袭。
  在我国第46个植树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进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西北勒乡,见证这个极度石漠化山乡践行“两山论”的春天答卷。
  一代人,见证一座山的绿色蝶变
  犁耙山上,强风呼啸。循着蒙自市国家储备林指示牌的方向,4年前栽下的四五千亩湿地松随风摇曳。
  岩石裸露、水源短缺,根系发达的湿地松成为造林首选。“这边干燥,最好选在初春阴天小雨时,用黄泥浆蘸根防止失水。”说起种树,西北勒乡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95后”杨波头头是道。
  早上8点,杨波换上工作服,辅助护林员巡查山林,行程至少20公里。“一天走下来,步数超3万步。”杨波说,西北勒乡共有48名护林员,每天巡查所辖林区;12名消防扑火队员与护林员搭班,全天驻守在3个易发生火情的卡点。
  “小时候山里四季都光秃秃的,没有成片的林子。好不容易种活了这些树,一定要保护好。”当地人杨永华3个月前加入扑火队,手上已有搬扛灭火风机留下的老茧。
  曾缺乏的绿色,已成为西北勒乡的鲜明底色,全乡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24%增长到47.7%;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5年来,土壤改良、提水工程、造林育苗等方式为4.3万余亩石漠化山地披上绿装。
  “这几天,市里和乡里正组织新一年的植树活动,全年全乡计划完成植树2000余亩。”西北勒乡党委书记刘浩介绍。
  一棵树,在石头上开出致富花
  走在自家1100亩苹果园中,排排矮化密植的果树配备水肥一体化设施,王继和掂一掂树上悬挂的土袋,察看今年拉枝情况。
  从乡里第一个在石头缝里种苹果的人,到成立产销专业种植合作社,再到承包全乡约七成苹果销路,以西北勒村王继和为代表的西北勒人,让苹果产业在石头地遍地开花。
  土地不平,就在石窝里“见缝插针”种树;水源不足,拉起牛车去坝塘取水……29年来,从单打独斗到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的合力,王继和见证了田间地头的巨变。
  高海拔地区光照足、温差大,孕育出的糖心苹果备受欢迎。“群众看到了种苹果的效益,政府更是补贴苗木,免费发肥料、农膜,后面路通了,提水工程也建成了,灌溉变得很方便。”王继和说。
  在西北勒苹果冷链分拣加工中心,全自动智能分拣线一天能给150吨苹果“照CT”,依据外观、糖度等指标精准分拣;苹果深加工厂正在繁忙施工。
  在该乡苹果品种培育和示范推广中心的果林里,一座校地联合实验室就设在地头。“苹果农残和土壤成分等10多项指标可在此即刻检测,十分便捷。”正操作设备的红河学院教授杨光明说。
  依托苹果树,2022年西北勒乡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7万元。如今,全乡人口仅一万出头,而苹果种植面积就有5.2万亩,全产业链产值预计超1.5亿元。
  一朵花,映出农文旅融合新图景
  夕阳西下,从西北勒乡狼蟒山的芳华天梯登山步道凭栏远眺,山下长桥海泛着粼粼波光,不时有炫酷机车从一旁公路飞驰而过,带出阵阵疾风。
  骑行爱好者王记灵也停好摩托,加入打卡日落的游人中,“以前来过这里摘苹果、赏万寿菊,从网上看到骑行路线,路况不错,过弯很带劲。”
  山下,是知名景区碧色寨和百年米轨。蜿蜒山间的公路边,一簇簇桃花绽放,一株株湿地松茁壮成长。再过段时间,这里将种下连片万寿菊。
  王记灵打开手机相册,向记者展示去年秋天的花海留影:千亩万寿菊流泻出遍野的橙黄,身后还有拍婚纱照的新人入镜,她赞不绝口:“真的很‘出片’,参观拍照还免费。”
  “赏花经济”促成游人与花农“双向奔赴”,新房子村脱贫户吴永能有切身感受。去年他家种了30亩万寿菊,亩产5吨,拿了全乡单产冠军,每亩纯收入有4000多元。
  刘浩介绍,从2013年至今,西北勒乡万寿菊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去年乡里1000多户花农种植了1.5万余亩万寿菊,产值逾4500万元。
  春到西北勒,“漠”上花已开。
  新华社昆明3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