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转变”落实错题教学法
文章字数:1602
在高三每一轮的复习过程中,学生会在各种专项练习、考试中出现一些做错的题目。这些题目是教学中的重要资源。让学生把复习过程中做错的题进行订正、收集、整理,形成错题集,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无数教师和学生的经验都证明,用好错题集的确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成绩。
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错题集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搜集错题方式单一、整理错题耗时较多、缺少统一规划使用、缺少效果监控测评等。显然,在高考复习阶段,要真正做到充分发挥错题集的作用,我们应该正视问题的本源,从错题集的品质、效益方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整体规划,让纠错转变为教学常态
让学生体悟到不断纠错、建立错题集的好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对其进行整体规划。
在对一些学校的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些好的做法。有的学校的错题本大小统一,栏目细化、多样化,标注符号明确。有的学校在错题本中还融入“温馨提示”“励志语”等内容。有的学校的错题本采用活页的形式,便于携带和增删。有的学校为了减少学生的誊写时间,采用复印、剪贴的方式。在整理错题的时间上,有的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上留部分时间给学生,或者每周固定留一节课给学生整理错题。有的学校引导学生重视每个学科的纠错,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要把纠错当作深度学习、自主学习的常态。
抓住典型,让错误转变为教学资源
学生的错题常常是较好的教学资源。这是教学的基本常识。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捕捉学生的一些典型错误,然后利用这些典型错误展开教学。
一方面,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某一错误,由一道题到一类题,由一类题到解题思想与方法的提炼和总结。这样一来,学生的一个错误,就生长成了一个教学片段、一节课,甚至一个专题。这种做法建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又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了深刻认识。
另一方面,教师可针对学生的错误设计一些专题,举行师生、生生之间的错题交流活动。学生之间相互阅读、讨论对方的错题,教师通过制作PPT或者直接投影的方式让学生纠错。这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他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习得解题经验。
持续跟进,让错题集经历“薄”与“厚”的转变
学生的错题集与医生的病历本类似。医生会对病历本中的各种病例进行研究。同理,学生也应对错题集中的错题进行反思。形成错题集这个过程,是由“薄”到“厚”的过程。
当然,错题集不能一直“厚”下去。学生在纠错过程中,能把那些不会的题目逐渐变成会做的题目,不断地把一些错题移出错题集。这个过程是由“厚”到“薄”的过程。最后剩下的那些错题是“老顽疾”。针对这些“老顽疾”,教师再对症下药,引导学生整理知识点、体会命题思路、构建知识网络、总结解题方法,直至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在“厚”“薄”之间的不断循环往复中,学生提高了对错题集的建立、管理和运用能力。
重视数据分析,让错题集从“个性”走向“共性”
错题集的作用不只是错题记录,更重要的是错题统计和错题分析。对错题进行统计和分析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关键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统计的方法和分析的角度。比如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学生做高考模拟试卷的次数较多。当模拟考试达到了相应次数,学生的错误积累到了一定数量,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导学生从知识点、错误原因、错误数量等方面去进行分析,进而寻找到防止再错的方法。
每个学生的错题集都有个性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期望从个性化的错误中去寻找一些共性错误。显然,这凭教师的一己之力不易完成。这是错题集的使用难点之一。当前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工具为错题的搜集、整理、监控、测评提供了很多便利。一些APP、微信小程序可以将错题拍照上传、分类、组卷,网上阅卷系统能生成关于学生错题的数据信息。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它们。另外,每位教师都可以协同教研组里的其他教师,把不同届学生的错误情况、薄弱点进行整理,建立知识点、专题、同一板块内容的错题集,更为便捷地找到学生们存在的共性错误。
据《中国教育报》作者:廖帝学
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错题集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搜集错题方式单一、整理错题耗时较多、缺少统一规划使用、缺少效果监控测评等。显然,在高考复习阶段,要真正做到充分发挥错题集的作用,我们应该正视问题的本源,从错题集的品质、效益方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整体规划,让纠错转变为教学常态
让学生体悟到不断纠错、建立错题集的好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对其进行整体规划。
在对一些学校的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些好的做法。有的学校的错题本大小统一,栏目细化、多样化,标注符号明确。有的学校在错题本中还融入“温馨提示”“励志语”等内容。有的学校的错题本采用活页的形式,便于携带和增删。有的学校为了减少学生的誊写时间,采用复印、剪贴的方式。在整理错题的时间上,有的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上留部分时间给学生,或者每周固定留一节课给学生整理错题。有的学校引导学生重视每个学科的纠错,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要把纠错当作深度学习、自主学习的常态。
抓住典型,让错误转变为教学资源
学生的错题常常是较好的教学资源。这是教学的基本常识。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捕捉学生的一些典型错误,然后利用这些典型错误展开教学。
一方面,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某一错误,由一道题到一类题,由一类题到解题思想与方法的提炼和总结。这样一来,学生的一个错误,就生长成了一个教学片段、一节课,甚至一个专题。这种做法建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又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了深刻认识。
另一方面,教师可针对学生的错误设计一些专题,举行师生、生生之间的错题交流活动。学生之间相互阅读、讨论对方的错题,教师通过制作PPT或者直接投影的方式让学生纠错。这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他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习得解题经验。
持续跟进,让错题集经历“薄”与“厚”的转变
学生的错题集与医生的病历本类似。医生会对病历本中的各种病例进行研究。同理,学生也应对错题集中的错题进行反思。形成错题集这个过程,是由“薄”到“厚”的过程。
当然,错题集不能一直“厚”下去。学生在纠错过程中,能把那些不会的题目逐渐变成会做的题目,不断地把一些错题移出错题集。这个过程是由“厚”到“薄”的过程。最后剩下的那些错题是“老顽疾”。针对这些“老顽疾”,教师再对症下药,引导学生整理知识点、体会命题思路、构建知识网络、总结解题方法,直至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在“厚”“薄”之间的不断循环往复中,学生提高了对错题集的建立、管理和运用能力。
重视数据分析,让错题集从“个性”走向“共性”
错题集的作用不只是错题记录,更重要的是错题统计和错题分析。对错题进行统计和分析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关键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统计的方法和分析的角度。比如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学生做高考模拟试卷的次数较多。当模拟考试达到了相应次数,学生的错误积累到了一定数量,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导学生从知识点、错误原因、错误数量等方面去进行分析,进而寻找到防止再错的方法。
每个学生的错题集都有个性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期望从个性化的错误中去寻找一些共性错误。显然,这凭教师的一己之力不易完成。这是错题集的使用难点之一。当前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工具为错题的搜集、整理、监控、测评提供了很多便利。一些APP、微信小程序可以将错题拍照上传、分类、组卷,网上阅卷系统能生成关于学生错题的数据信息。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它们。另外,每位教师都可以协同教研组里的其他教师,把不同届学生的错误情况、薄弱点进行整理,建立知识点、专题、同一板块内容的错题集,更为便捷地找到学生们存在的共性错误。
据《中国教育报》作者:廖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