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晚报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炊烟袅袅是故乡
□王永清
文章字数:1057
  儿时的故乡,烧火做饭用的都是土灶,家家厨房上都垒着烟囱。做饭的时候,炊烟从每家的房顶上升起来,无风时直线上升,在半空中消失。微风轻拂时,炊烟便顺风摆动,像一条狭长的丝带,又薄又柔软,一直融化到白云里。
  静谧安详的村庄,每天都是被炊烟唤醒的。在微熹初露的晨光里,伴随着公鸡一声声高亢的啼鸣,便有炊烟从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徐徐而出,那丝丝缕缕的炊烟,缠着扭着缭绕在村子上空,与各家各户的饭菜香味儿交融在一起,带给人无限遐思和美好希望。
  炊烟是乡下人一日三餐的时间表,是大人上工收工的哨子,也是孩子上学放学的标志。记得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背着书包跑过村头山梁,老远就看见自家屋顶烟囱里飘着乳白色的炊烟,那一定是母亲在准备着热腾腾的饭菜,浑身顿时涌起一股力量。炊烟里氤氲着温暖和幸福的味道。
  夕阳下的炊烟,有时身材纤细,飘飘渺渺,如长袖善舞。有时膀大腰圆,摇摇晃晃,像醉酒的汉子,它们或浓或淡,忽高忽低,散发出朴实与自然的气息。在炊烟里,农民披一片霞光,扛着沾满泥土的铁犁、锄头等农具回家。村里村外响起了大人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还夹杂着牛羊鸡鸭归圈的欢叫声,余音伴随着炊烟在薄暮冥冥的村子里传出老远。
  炊烟袅袅里,总让人想起年迈的母亲。记得去年,风尘仆仆的我踏上回家的征程,像小时候那样,转过村头山梁,远远地看到母亲站在门口,房顶的炊烟正浓,浓得像母亲化不开的思念。我知道,母亲这一生总是将对儿女们的爱融在这袅袅的炊烟里,融在美味可口的饭菜中,点缀着平淡如水的流年岁月。
  母亲的背有些微驼,身体已大不如前,但一脸的慈祥仍然亲切如初。母亲像招待客人一样对我,往往刚吃过饭,母亲又开始为下一餐忙活。母亲点起灶膛里的柴火,那红红的火苗映红了母亲历经岁月沧桑的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是没有注意到,或许只有这炊烟最清楚,母亲的头发是怎么一天天变白的,母亲的脊背是怎样一天天弯曲的,母亲的步履是如何一天天变得迟缓的……
  有时坐火车经过晨昏时的村庄,目光总是贪婪地注视着乡村的一切,村里有暮归的牛、啄食的鸡、吠叫的狗,有生活着血脉相连、气息相关的人。在一家家屋顶升腾的炊烟里,也一定有一位母亲在灶前锅后忙碌。那里有饭菜的香味,有母爱殷殷的目光。
  在炊烟里,人们安守着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简单、平凡的每一个生活细节。
  炊烟是乡村生生不息的一种特别元素,连着土地,牵着亲情,伴着记忆。
  如今,随着农村发展的日新月异,很多农村渐渐将烧柴改作用电或液化气了。炊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故乡的炊烟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承载着乡韵亲情,是我永远无法走出的眷恋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