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算力券”“电池包”“动力煤”透视贵州产业跃迁
文章字数:2439
一个个黑色机柜上蓝灯闪烁,由上千台服务器组成的大规模算力集群犹如“超级大脑”日夜不停地运转。
一条条流水线上机械臂操作灵活,最快能1秒产出1颗电芯,2.5分钟生产1个电池包。
一座座煤矿矿井里遍布传感器和监控设备,现代化机械取代工人挥舞钢钎镐头,地层深处的变革不断推进。
……
这些生产画面,是贵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生动写照。紧扣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经济结构正在悄然变化。
一张“算力券”的发放
算力是数字时代的生产力。贵州是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数据中心建设起步较早。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蓬勃发展,贵州抢抓“风口”,驱动数据中心从存储中心向“智算优先、算存一体”加快转型。
位于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的华为云高端园数据中心规划总投资87亿元,占地面积约1904亩。在这里,多个机房正在加紧建设。施工现场,塔吊林立、工程车穿梭。进入部分已投用的楼栋,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只见一排排高两米、酷似黑色储物箱的AI机柜整齐排列,令人仿佛置身科幻大片中的场景。
“我们采用液冷与风冷相结合的技术降低能耗。”项目现场负责人谭明欢介绍,今年园区还要完成6栋机房的交付,预计部署算力卡将达到25万张。
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华为云、中国电信等智算中心相继落地,部署的智算芯片达7万张以上,数量较年初提升93倍,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3月30日,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与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华为云将在贵安新区建设华为云智算基地,助力当地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国产算力基地,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算力供给日益充沛的同时,如何激发使用需求至关重要。为降低企业成本,贵州推出算力券这一数字化凭证。2月29日,72家省内外企业领取了该项政策补贴,在购买贵州算力服务或数据交易产品时可以抵扣一定比例费用。
算力券发放的执行主体、贵州省算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平,在当天的发放仪式上表示,今年当地拟发放的算力券包含总额1亿元的现金券和若干实物券。此举将推动实现算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贵州算力产业快速发展。
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贵州加快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贵州提出,要用好用足算力券政策,支持激励省内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购买算力服务,培育一批专业化算力运营商,力争2024年带动算力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一个“电池包”的集成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电池包技术日新月异。比亚迪集团旗下的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深耕行业20余载,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刀片电池”不仅供集团自用,也服务其他车企。
在贵安新区由16栋建筑组成的弗迪电池厂房内,上千名工人正在工作。车间内,锂电池分选机、点焊机等现代化设备高速运转,一块块动力电池陆续下线。经过1万多次的充放电试验检测后,合格的电池包成品将包装发货,专门给比亚迪海鸥系列新能源汽车使用。
2022年弗迪电池与贵安新区签约,总投资25亿元建设年产10吉瓦时(GWh)动力电池生产线。2022年10月第一条生产线投产,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建成投产。2023年,该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41.95亿元。
“现在4条生产线都已投入生产,每天可出货400多个电池包、3万多颗电芯。”项目经理宋哲表示,“刀片电池”因形状像刀片而得名,相比传统磷酸铁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空间利用率大的优点。
依托丰富的磷矿资源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贵州正积极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去年10月,占地约885亩、总投资约70亿元的宁德时代(贵州)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制造基地项目一期正式投产。其自动化率达到95%,从投料到成品产出的周期内,可实现1秒产出1颗电芯、2.5分钟生产1个电池包。
“我们将持续采用领先的技术、先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深度参与贵州新能源产业生态建设。”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项目投产仪式上说,企业将在磷矿开采、原材料生产、锂电池制造、电池回收等全产业链践行绿色低碳理念,为当地新能源产业持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
今年,贵州提出要实现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15%。为完成这一目标,目前当地正在招引一批生产服务的配套企业来完善产业链图谱,更好发挥集聚效应,减少企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贵州制造的产品竞争力。
一块“动力煤”的重生
贵州煤炭资源丰富,素有“江南煤海”之称。作为贵州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贵州大力推动煤炭工业转型升级,煤矿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迈出实质性步伐,为煤炭工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走进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发耳煤矿的调度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井下生产、通风、运输等实时画面不停地在大屏幕上跳动,工作人员不时通过电话指挥井下工作。
2018年,发耳煤矿在贵州率先建成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成为贵州省第一家实现综采工作面智能化、生产辅助系统信息化的矿井。得益于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运用,矿井实现了节能增效。2020年,发耳煤矿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
“煤矿智能化改造后,井下的工作人员大幅减少,生产效率反而提升了47%。”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机电环保科负责人宋健说,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运行后,现场工作人员每班由16人减少至10人;生产辅助7个子系统现场值守人员由过去的74人减少到目前的21人。他表示,随着智能化设备的投运,在集控中心远程操控,就能对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出现的故障及时做出警告提示,以便准确判断、快速处置。同时,通风机、压风机等5个子系统实现了无人值守。
“现在的煤矿设备更加先进,工作强度更低,也更加安全。”在煤矿工作近20年的李孔活,亲身经历着机械化、智能化给煤炭采掘业带来的巨变。他告诉记者,现在不仅能对井下人员实时精准定位,而且3个人以上的作业点全部实现监控视频覆盖,工作起来心里更踏实了。
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煤矿智能化转型之路,是眼下贵州推动传统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贵州大力推进煤矿智能化机械化升级改造,到2020年底,全省煤矿已实现正常生产煤矿采煤机械化率、辅助系统智能化率“两个100%”,信息化、智能化还将进一步重塑这一传统产业。 新华社贵阳电
一条条流水线上机械臂操作灵活,最快能1秒产出1颗电芯,2.5分钟生产1个电池包。
一座座煤矿矿井里遍布传感器和监控设备,现代化机械取代工人挥舞钢钎镐头,地层深处的变革不断推进。
……
这些生产画面,是贵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生动写照。紧扣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经济结构正在悄然变化。
一张“算力券”的发放
算力是数字时代的生产力。贵州是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数据中心建设起步较早。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蓬勃发展,贵州抢抓“风口”,驱动数据中心从存储中心向“智算优先、算存一体”加快转型。
位于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的华为云高端园数据中心规划总投资87亿元,占地面积约1904亩。在这里,多个机房正在加紧建设。施工现场,塔吊林立、工程车穿梭。进入部分已投用的楼栋,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只见一排排高两米、酷似黑色储物箱的AI机柜整齐排列,令人仿佛置身科幻大片中的场景。
“我们采用液冷与风冷相结合的技术降低能耗。”项目现场负责人谭明欢介绍,今年园区还要完成6栋机房的交付,预计部署算力卡将达到25万张。
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华为云、中国电信等智算中心相继落地,部署的智算芯片达7万张以上,数量较年初提升93倍,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3月30日,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与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华为云将在贵安新区建设华为云智算基地,助力当地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国产算力基地,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算力供给日益充沛的同时,如何激发使用需求至关重要。为降低企业成本,贵州推出算力券这一数字化凭证。2月29日,72家省内外企业领取了该项政策补贴,在购买贵州算力服务或数据交易产品时可以抵扣一定比例费用。
算力券发放的执行主体、贵州省算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平,在当天的发放仪式上表示,今年当地拟发放的算力券包含总额1亿元的现金券和若干实物券。此举将推动实现算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贵州算力产业快速发展。
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贵州加快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贵州提出,要用好用足算力券政策,支持激励省内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购买算力服务,培育一批专业化算力运营商,力争2024年带动算力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一个“电池包”的集成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电池包技术日新月异。比亚迪集团旗下的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深耕行业20余载,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刀片电池”不仅供集团自用,也服务其他车企。
在贵安新区由16栋建筑组成的弗迪电池厂房内,上千名工人正在工作。车间内,锂电池分选机、点焊机等现代化设备高速运转,一块块动力电池陆续下线。经过1万多次的充放电试验检测后,合格的电池包成品将包装发货,专门给比亚迪海鸥系列新能源汽车使用。
2022年弗迪电池与贵安新区签约,总投资25亿元建设年产10吉瓦时(GWh)动力电池生产线。2022年10月第一条生产线投产,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建成投产。2023年,该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41.95亿元。
“现在4条生产线都已投入生产,每天可出货400多个电池包、3万多颗电芯。”项目经理宋哲表示,“刀片电池”因形状像刀片而得名,相比传统磷酸铁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空间利用率大的优点。
依托丰富的磷矿资源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贵州正积极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去年10月,占地约885亩、总投资约70亿元的宁德时代(贵州)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制造基地项目一期正式投产。其自动化率达到95%,从投料到成品产出的周期内,可实现1秒产出1颗电芯、2.5分钟生产1个电池包。
“我们将持续采用领先的技术、先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深度参与贵州新能源产业生态建设。”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项目投产仪式上说,企业将在磷矿开采、原材料生产、锂电池制造、电池回收等全产业链践行绿色低碳理念,为当地新能源产业持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
今年,贵州提出要实现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15%。为完成这一目标,目前当地正在招引一批生产服务的配套企业来完善产业链图谱,更好发挥集聚效应,减少企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贵州制造的产品竞争力。
一块“动力煤”的重生
贵州煤炭资源丰富,素有“江南煤海”之称。作为贵州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贵州大力推动煤炭工业转型升级,煤矿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迈出实质性步伐,为煤炭工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走进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发耳煤矿的调度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井下生产、通风、运输等实时画面不停地在大屏幕上跳动,工作人员不时通过电话指挥井下工作。
2018年,发耳煤矿在贵州率先建成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成为贵州省第一家实现综采工作面智能化、生产辅助系统信息化的矿井。得益于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运用,矿井实现了节能增效。2020年,发耳煤矿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
“煤矿智能化改造后,井下的工作人员大幅减少,生产效率反而提升了47%。”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机电环保科负责人宋健说,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运行后,现场工作人员每班由16人减少至10人;生产辅助7个子系统现场值守人员由过去的74人减少到目前的21人。他表示,随着智能化设备的投运,在集控中心远程操控,就能对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出现的故障及时做出警告提示,以便准确判断、快速处置。同时,通风机、压风机等5个子系统实现了无人值守。
“现在的煤矿设备更加先进,工作强度更低,也更加安全。”在煤矿工作近20年的李孔活,亲身经历着机械化、智能化给煤炭采掘业带来的巨变。他告诉记者,现在不仅能对井下人员实时精准定位,而且3个人以上的作业点全部实现监控视频覆盖,工作起来心里更踏实了。
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煤矿智能化转型之路,是眼下贵州推动传统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贵州大力推进煤矿智能化机械化升级改造,到2020年底,全省煤矿已实现正常生产煤矿采煤机械化率、辅助系统智能化率“两个100%”,信息化、智能化还将进一步重塑这一传统产业。 新华社贵阳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