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篇评论见证朔州报业之发展
文章字数:2087
1989年,改革开放的春潮染绿了紫塞大地。这一年的8月,经国务院批准,山西省的又一个省辖地级市——朔州市诞生了。1990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朔州报社筹备处正式成立。
1990年7月1日,《朔州报》试刊号同广大读者见面,朔州的“报娃娃”呱呱坠地了。它的刊号为:山西省报刊内部登记证0032号,据筹备组的同志回忆,当时的办报条件极其艰苦,场地是租着朔城区鄯阳街保险公司(大致在如今的燕来商厦附近)二层的一间办公用房。人员仅有七八人,有来自原雁北报社的编辑记者和区县通讯组的宣传干部。其时的《朔州报》为四开四版、周一刊。
1991年1月1日,《朔州报》(总第25期)创刊号出版了,当时的市委书记和市长联袂写下了《把进军号吹得更响——贺朔州报创刊》的创刊词。创刊号的出版,无疑在朔州的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最具纪念意义的一笔。
那时,创刊号的刊号还不是国内统一刊号,沿用的依旧是上面的那个省内报刊登记证号0032。创刊后的《朔州报》仍为四开四版、周一刊。
1991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同意中共朔州市委主管、主办出版《朔州日报》,国内统一刊号为CN14—0031,具备了在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资格。但是,由于当时的办报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只能暂时出版这份少个“日”字的《朔州报》。
1992年5月底,我应聘到朔州报社,从头开始学习新闻编采业务。这一年的9月份,《朔州报》由周二刊发展为周三刊。
1996年8月,经山西省新闻出版局批复同意,《朔州报》将于1997年1月1日恢复《朔州日报》名称,出版四开四版、周六刊。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准备,1997年元旦这一天,《朔州日报》如期和读者见面了。1月6日,我以“本报编辑部”的名义写下了《一个“日”字不寻常》的评论文章。文中写道:“走过七个春秋,历经艰难困苦……从此《朔州日报》踏上了一个新的征程。”文章虽说稚嫩,但也道出了全社职工的心声。
习惯上,人们把四开版的报纸称为“小报”。《朔州日报》名称恢复后,上至市委、市政府,下至广大读者,无不期盼早日出版对开“大报”。对我们全体朔州报人来说,简直成了一件日思夜想的大事情。
2001年1月1日,对开《朔州日报》闪亮登场了。在这一期的报纸上,我受社长的委托写下了《大报当有大作为》的评论文章,对报纸今后的发展充满了梦想,这也是全体报人的心声。说起这件事,至今难以忘怀。
2000年国庆节过后,社长交代给我一项额外的任务:为2001年1月1日的第一张大报写一篇评论文章,要求11月初见初稿。我深知这是一份苦差事,但又不敢回绝社长的一片好意。于是在10月底就写出了初稿,题目叫做《大报当有大作为》,不足1000字。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先后七易其稿,平均八天就得按照社长的意见重新修改一遍。因为他很重视这篇文章,也征求过不少人的意见,这样问题也就来了,一个人一个见解,我只好按他们的意见修改,到第七稿的时候,已与初稿面目全非了,题目好像也改成了《我们无愧于时代》。我也有些精疲力竭了。
为了出好第一张大报,报社专门从太原请来了退休不久的《人民代表报》副总编傅业先生坐镇指导。傅业,河南南阳人,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雁北报社、山西日报社等地方工作,从事新闻工作四十多年,在三晋大地特别是太原、忻州、朔州、大同等地的名气很大。这是因为他不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且有精湛的业务水平。
2000年12月29日,我们就开始准备元旦的报纸。《我们无愧于时代》这篇文章也早早地上在了要闻版上。只是在署名时意见有了分歧:有人赞同署名“社论或本报评论员”,有人赞同署名“本报编辑部”,还有人赞同刊发在“大众论坛”(“议事坊”专栏的前身)栏目里,署作者真名。最后,在多次讨论的基础上,社长初步决定署名“社论”,等傅老师回来后拍板。
到了31日晚上八点多,傅老师开始审阅元旦报纸的大样,最后的问题又集中在了这篇社论的身上。傅老师认为这篇文章文题不太紧密,没有围住“上大报”这三个字,说理不充分。继而问:“这是哪一位写的文章?”
“永胜写的,这已经是第七稿了。”
“永胜,前几稿还在不在了?给我看看。”傅老师笑着问我。
那时,我们还是手写稿,我把前六稿找来一起给了傅老师。大约一个多小时后,傅老师一手拿着稿件,一手拿着老花镜来到办公室,笑着说:“社长啊,我看还是用初稿吧。”望着我们疑惑的眼神,傅老师解释说,“永胜的初稿,主题鲜明,说理充分,气势也很贯通。”
“那就依您的意见用初稿,您看署啥名好呢?”社长诚恳地说。
“署社论或本报评论员都可以,但我觉得署本报编辑部更好一点,与题目《大报当有大作为》也很吻合。再者,编辑部文章和评论员文章的分量差不多,或者说前者略特别一点。”傅老师温和地说。
“好,那就按傅老师说的来哇!”说着,社长在大样上签下了“改后付印”四个大字。
就这样,傅老师和我们一起迎来了一个美好的2001年的元旦。
翻过一座座高山,闯过一道道难关。2011年4月10日,彩版《朔州日报》诞生,她为全省11家地市报出版彩色报纸划上了圆满的句号。4月11日,我发自内心地写出了评论《彩报当有新作为》一文,刊发在次日的“议事坊”专栏里。全文不足1000字,从四个方面回答了“彩报能否有新作为”这个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其实,这不仅仅是个回答,更是报社全体同仁给市委、市政府和广大读者的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1990年7月1日,《朔州报》试刊号同广大读者见面,朔州的“报娃娃”呱呱坠地了。它的刊号为:山西省报刊内部登记证0032号,据筹备组的同志回忆,当时的办报条件极其艰苦,场地是租着朔城区鄯阳街保险公司(大致在如今的燕来商厦附近)二层的一间办公用房。人员仅有七八人,有来自原雁北报社的编辑记者和区县通讯组的宣传干部。其时的《朔州报》为四开四版、周一刊。
1991年1月1日,《朔州报》(总第25期)创刊号出版了,当时的市委书记和市长联袂写下了《把进军号吹得更响——贺朔州报创刊》的创刊词。创刊号的出版,无疑在朔州的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最具纪念意义的一笔。
那时,创刊号的刊号还不是国内统一刊号,沿用的依旧是上面的那个省内报刊登记证号0032。创刊后的《朔州报》仍为四开四版、周一刊。
1991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同意中共朔州市委主管、主办出版《朔州日报》,国内统一刊号为CN14—0031,具备了在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资格。但是,由于当时的办报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只能暂时出版这份少个“日”字的《朔州报》。
1992年5月底,我应聘到朔州报社,从头开始学习新闻编采业务。这一年的9月份,《朔州报》由周二刊发展为周三刊。
1996年8月,经山西省新闻出版局批复同意,《朔州报》将于1997年1月1日恢复《朔州日报》名称,出版四开四版、周六刊。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准备,1997年元旦这一天,《朔州日报》如期和读者见面了。1月6日,我以“本报编辑部”的名义写下了《一个“日”字不寻常》的评论文章。文中写道:“走过七个春秋,历经艰难困苦……从此《朔州日报》踏上了一个新的征程。”文章虽说稚嫩,但也道出了全社职工的心声。
习惯上,人们把四开版的报纸称为“小报”。《朔州日报》名称恢复后,上至市委、市政府,下至广大读者,无不期盼早日出版对开“大报”。对我们全体朔州报人来说,简直成了一件日思夜想的大事情。
2001年1月1日,对开《朔州日报》闪亮登场了。在这一期的报纸上,我受社长的委托写下了《大报当有大作为》的评论文章,对报纸今后的发展充满了梦想,这也是全体报人的心声。说起这件事,至今难以忘怀。
2000年国庆节过后,社长交代给我一项额外的任务:为2001年1月1日的第一张大报写一篇评论文章,要求11月初见初稿。我深知这是一份苦差事,但又不敢回绝社长的一片好意。于是在10月底就写出了初稿,题目叫做《大报当有大作为》,不足1000字。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先后七易其稿,平均八天就得按照社长的意见重新修改一遍。因为他很重视这篇文章,也征求过不少人的意见,这样问题也就来了,一个人一个见解,我只好按他们的意见修改,到第七稿的时候,已与初稿面目全非了,题目好像也改成了《我们无愧于时代》。我也有些精疲力竭了。
为了出好第一张大报,报社专门从太原请来了退休不久的《人民代表报》副总编傅业先生坐镇指导。傅业,河南南阳人,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雁北报社、山西日报社等地方工作,从事新闻工作四十多年,在三晋大地特别是太原、忻州、朔州、大同等地的名气很大。这是因为他不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且有精湛的业务水平。
2000年12月29日,我们就开始准备元旦的报纸。《我们无愧于时代》这篇文章也早早地上在了要闻版上。只是在署名时意见有了分歧:有人赞同署名“社论或本报评论员”,有人赞同署名“本报编辑部”,还有人赞同刊发在“大众论坛”(“议事坊”专栏的前身)栏目里,署作者真名。最后,在多次讨论的基础上,社长初步决定署名“社论”,等傅老师回来后拍板。
到了31日晚上八点多,傅老师开始审阅元旦报纸的大样,最后的问题又集中在了这篇社论的身上。傅老师认为这篇文章文题不太紧密,没有围住“上大报”这三个字,说理不充分。继而问:“这是哪一位写的文章?”
“永胜写的,这已经是第七稿了。”
“永胜,前几稿还在不在了?给我看看。”傅老师笑着问我。
那时,我们还是手写稿,我把前六稿找来一起给了傅老师。大约一个多小时后,傅老师一手拿着稿件,一手拿着老花镜来到办公室,笑着说:“社长啊,我看还是用初稿吧。”望着我们疑惑的眼神,傅老师解释说,“永胜的初稿,主题鲜明,说理充分,气势也很贯通。”
“那就依您的意见用初稿,您看署啥名好呢?”社长诚恳地说。
“署社论或本报评论员都可以,但我觉得署本报编辑部更好一点,与题目《大报当有大作为》也很吻合。再者,编辑部文章和评论员文章的分量差不多,或者说前者略特别一点。”傅老师温和地说。
“好,那就按傅老师说的来哇!”说着,社长在大样上签下了“改后付印”四个大字。
就这样,傅老师和我们一起迎来了一个美好的2001年的元旦。
翻过一座座高山,闯过一道道难关。2011年4月10日,彩版《朔州日报》诞生,她为全省11家地市报出版彩色报纸划上了圆满的句号。4月11日,我发自内心地写出了评论《彩报当有新作为》一文,刊发在次日的“议事坊”专栏里。全文不足1000字,从四个方面回答了“彩报能否有新作为”这个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其实,这不仅仅是个回答,更是报社全体同仁给市委、市政府和广大读者的一份沉甸甸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