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浅谈时政新闻写作的五个结合
□赵娟娟
文章字数:3071
  时政新闻既是对当前国家政治状况的反映,也是公众获取信息和理解政策的重要来源。研究时政新闻有助于公众更好地理解和跟进国家的政治发展,同样也是公众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表现。当前,随着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的深刻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方式更加灵活,而时政新闻在表现形式和传播内容上相对抽象复杂,因此,在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做好时政新闻报道愈发重要。具体讲,写好时政新闻要注重做到五个结合。
  一、真实性与客观性相结合
  所谓真实性,是专指新闻报道成品的真实,而客观性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存在。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真实性是通过记者选择客观事实后所使用的现实材料的基本属性,而客观性是未经人脑选择取舍的自然属性。二者既不能合二为一,又不能在新闻理论的阐述上割裂对立。
  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是新闻独特力量和高贵品质的主要源泉,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信守的基本原则。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新闻事实真实准确;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同时,新闻报道与记者采写的最高境界也是反映事实本质。在尚无法达到这一境界时,至少要做到“一般真实”,即新闻必须是真正发生的、真实存在的事实或现象。不虚构、不夸大、不“移花接木”、不“张冠李戴”、不“合理想象”是维护新闻“一般真实”的最低要求。
  要实现真实性和客观性,必须要从源头把关,坚决不迷信“权威信息”。如日常生活中,各地市党报时政新闻的信息多由各地党政部门提供,通常被党报视为权威信息来源。然而,根据调查,从这些信息的制作过程和管理机制来看,个别是机关的文稿写作者通知下级部门报送材料,没有经过现场核实和把关,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此外,一些涉及数据性的新闻报道,按照新闻采访要求到该数据发出部门采访核对时,出现以数据不准确或者不能公布等为由的被拒情况。因此,在采写时政新闻时,必须从源头把关,守牢真实客观这条底线,维护时政新闻的权威性。
  二、时效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新闻要新,是由新闻本身的功能和社会需要所决定的,是新闻的天性。新闻之新,取决于事实之新。而时政新闻的“新”,既包括时效新,也包括事件新、观点新、做法新等诸多要素。时效,顾名思义就是事实发生的时间与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时效性,即新闻报道或消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新闻报道为例,它强调要在事件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进行发布,以保持新闻的新鲜感和对读者的吸引力。在一定条件下,时效决定成效。这一距离越短,时效性越强,新闻价值相对越大,传播效果越好。创新性,以会议报道为例,即要努力把“死”材料变成“活”资源,在会议中寻找新鲜的新闻由头,找出读者所关注的新鲜度。
  会议是获取时政新闻的主要渠道,但通常情况下,会议流程枯燥乏味,千篇一律,很难给人“新意”。事实上,会议中往往蕴藏着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作为新闻记者,要使时政新闻富有时效性和创新性,就应把会议视为一座新闻“富矿”,不断提高挖掘会议新闻素材的能力,静下心来认真读懂会议精神要领,仔细领悟会议背景和丰富内涵,并且要兼具“一双慧眼”,从会议中“看”出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从会海里“淘”出有新闻价值的好新闻。
  三、导向性与鼓动性相结合
  时政新闻在记录事实本身的同时,也是向外界发布声音、传递信息、宣介政策的过程。关注时政新闻有助于我们增强公民意识,帮助我们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能力。时政新闻的导向性主要是政治思想上的指导,这要求记者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新闻敏锐性和洞察力。在时政新闻写作过程中,要与当时的形势结合起来,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内容写深写透。鼓动性是指引人向上、催人奋进、发挥鼓舞和教育的作用,是一种吸引力和感召力,根植于语言的情感性和感染力。在具体的时政新闻写作过程中,要表现出政治的、文化的、道德的、思想的“倾向性”,有时是“旗帜鲜明”,有时是“意在言外”。了解时政新闻,有助于人们放眼世界风云,紧扣时代脉搏,开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界。有助于人们了解世界运行的规则,在了解世界真实运行规则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知道国家为什么要发展某项战略,才能知道国家一定会往哪个方向加大投入,那么作为国家的公民也将“顺势而为”,响应国家号召。
  四、政治性与政策性相结合
  在当代,我国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应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护我国的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们参与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时政新闻的写作要突出政治性和政策性,要有鲜明的主题和明确的立场,要做到报道内容严谨、语言表达准确,客观真实地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挖掘先进典型、监督政策落实,从而保证广大干部群众的知情权,促进各项工作落实。在写此类报道时要注重细节活动的描述,强化写作技巧的应用,将政务活动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通过领导与群众“促膝交谈”“亲切握手”“拉家常”等亲民性常用语的使用,使时政新闻更接地气,更具柔软性,还可以让报道的内容更加丰满、生动,“有血有肉有灵魂”,真正做到平凡处见深刻,不仅群众爱读,还能使党和政府的政策深入人心。
  此外,关注时政新闻有助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写好时政新闻必须要增强政治意识,提高发现热点的能力,还要能够找准契合点、关注点和切入点。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的视角,捕捉群众关心的、感兴趣的信息,选取题材、提炼主题,注重创新、灵活、特色等。对各级领导参加的会议、活动等报道的字数进行严格把控,把握好领导活动和会议中与受众共同关注的结合点,创新报道手段和处理手段,把看似枯燥的新闻报道写得有新意、有看点。
  五、艺术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新闻是一门选择的艺术。面对同一新闻,不同的记者认知深度和选材角度的不同,反映在报道中必然不同。也可以说,时政新闻是一门表现自我的艺术。面对“同题”(同一个事件)新闻,不同的记者传递和表现新闻的手法、技巧有所不同,反映的不仅仅是报道的效果不一样,更体现着记者的新闻业务水准高低。
  作为新闻记者,要实现时政新闻的艺术性与灵活性,需要做到:一方面,要历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有意识地培养和塑造捕捉新闻、驾驭新闻的能力和技巧。一项重要措施或政策法规的出台,总有其背景和原因,总要影响一些特定的人群。有的记者往往只关注政策条文本身的内容,而忽视了与政策相关联的任务或背后的故事。另一方面,记者在采写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提炼精髓,让时政新闻走进群众,让群众更好地理解政策。日常生活中,会出现新闻稿件中官话、套话、白话、空话多,严重影响时政新闻的质量;写作内容过分强调领导的讲话、调研、慰问,忽视新闻传播规律,不关注民生问题,导致受众的信任度降低;缺乏对时事新闻的尊重,甚至出现为了迎合个别领导突出个人政绩的需求而编造话语。时政新闻如果只是照抄文件,缺乏深入解读,内容枯燥沉闷、晦涩难懂,不利于政策的传递和落实。因此,无论是时政新闻的采选还是写作,都需要记者通过深入系统学习,练就过硬理论功底、完善知识结构和培养系统思路,切实担负起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的重任。
  时政新闻作为广大读者及受众关心的新闻品种之一,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媒体融合时代,时政新闻需要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阅读体验感受,这就要求记者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既要体现时政新闻的价值,还要体现时政新闻的权威性,有效提升群众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力求精益求精,达到良好宣传效果。
  (作者单位: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