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让时代大潮中的优秀者在笔下生辉
——浅谈人物通讯报道的采访写作要点
文章字数:2564
  □符烨邦
  人物通讯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体裁之一。我们从报纸、电视、广播中都能看到或听到一些典型人物的事迹。正是因为有了人物报道的记录和传播,读者才能从一代又一代的典型形象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对于新闻记者而言,写好人物通讯就是报道好人物的必备基础之一。只有花费心思去选人、了解人、写人,这样,一个有特色的人物形象才能深入读者内心。
  如何选定采访对象
  众所周知,我国有14亿人口。单从朔州市来说,也有160万人口。如何从庞大的人群中选择采访对象,其实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要学会“借”和“找”。
  一方面,要从官方各个行业、各种组织、各类协会的优秀人物评选表彰中选择人物。这类人物往往都出类拔萃,他们获得荣誉一般都经过了集体投票、商议或考核,有很强的权威性、公平性。从这些人物中选择采访对象,是最省劲也是最快的一种方式。甚至,在选择的过程中,还会拿到一些事迹材料,为后续采访工作带来事半功倍效果。
  另一方面,要懂得利用时代工具。当今时代是全媒体时代,作为记录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善于了解和运用各类传播工具。记者本人的电脑中就收藏了各种各样的新闻网站,手机里除了有本单位的APP外,还有微信、抖音、头条、微博等各大平台的APP。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定时都会翻翻看看,这些APP都可以成为寻找采访对象的渠道。记者曾经采访过一名叫王鹏飞的军事模型达人,最先发现的是他在微博中晒出的1:35军事模型照片,后经微博留言和私信,记者联系上了这名达人,写出了一篇有特色的人物通讯。
  全媒体时代,各类事件传播迅速高效。有的是自媒体为博人眼球、获取流量,采用的低俗营销。有的则是需要新闻记者火眼金睛,迅速抉择的有个性、正能量人物。王鹏飞如此,其实还有好多。例如,2022年,平朔矿山救援队队员安鹏攀爬6楼,徒手托举女童救人的视频最先是在微信朋友圈转发的;河南“马戏大哥”王福力在特大暴雨中救出被困桥下积水中的女子则是在一些微信的群聊中传播……这些平民英雄人物都不是顺理成章出现。只有你发现了,才能选择这类人物作报道。往往,这些小人物的伟大形象,也更能反映出时代的主题。
  如何挖掘人物亮点
  选定好人物对象,只是写好人物通讯的一小部分。一个人物,即便再优秀,如果他的成就没有体现时代需要,他的奋斗过程没有体现时代精神,那么,报道的价值就存在问题。这是人物写作必须坚持的原则。所以,如何挖掘人物的事迹亮点,让人物有血有肉,有时代意义,成为了一道必答题。
  首先要注重收集、掌握与人物相关的丰富材料。材料多了,可以选择的深挖细节就多,也最能发现人物最独特的品质。
  几年前,记者联系采访了一位本地用漫画记录生活的失聪妈妈许利萍和一名“瓷娃娃”爸爸赵静江。采访之前,赵静江已经是朔州新闻媒体的“报道常客”。记者却偏偏没从他的励志故事入手,反而把这位失聪妈妈作品《皮晶豆芽怀孕漫画日记》翻了个“底朝天”。不翻不知道,一翻看到了很多细节。比如,豆芽妈在怀孕后,用手机正跟晶晶聊得火热,被妈妈责怪小心辐射;豆芽妈嘴上说水土不服,不想回去,但又惦记远在朔州的腿不好的老公,是否又在吃泡面……这些温馨的情节用幽默的漫画表现,提前就扑来了浓浓的热爱生活之情。
  不仅提前做功课,在正式采访中,也要做功课。要注意观察受访对象家里或单位的布局、相片、工作台、书架等细节,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其中,对数据务必要敏感。好的数据通常代表着报道人物的一种成就,最能凸显他的品质与精神。
  记者曾经写过很多人物报道,读者光看标题就能大致了解他们的故事核心。诸如《以火为笔以木为纸山西七旬老翁烙铁刻画108将》《退休老人笔耕3年写书记录平朔煤矿拓荒者》《历时8小时,好人魏金魁完成一次“生命馈赠”》……数据是量词,无声却有力。数据具体运用,无形中打造了“第一印象”,让人物形象赫然跃于题中。
  此外,在具体采访中,还要区分详略点。重点情节要舍得记、细致写,一般情节要懂得“惜墨”,简略记、少记。通过详略结合,达到关键情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次要材料烘托衬托的效果。
  如何共鸣情感下笔
  生活中,各类媒体报道的人物,他们的经历或故事大多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挖掘闪光点是人物报道取得成功的关键,但最主要的还是要“打动人”。这里,就要改变教条式的文笔、材料式的堆叠,践行“四力”,深入一线采访,记录朴实、真挚的人物情节和语言,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早些年,记者深入平鲁区采访了一位35年不离不弃照顾瘫痪妻子的老汉黄敬。采访前,记者的脑海闪现过不少类似场景,自认为是一名很坚强的人。直到走进安南社区那处不到40平方米的平房出租屋,看到瘦得只有皮包骨头的女主人张三女。突然,心里受到了震撼。整个采访的持续时间不长,张三女始终面带微笑。她自信、乐观的表情是最好的见证,也让黄敬35年如一日的照顾场面立马浮于眼前。记者想了解老俩口在生活中的感人故事时,黄敬说每天都在做同样的事,并且她的女儿没“另家”。大爱细无声。于是,记者把所聊所见,用《天降不幸,结婚没几年老伴“躺”到了现在》《从青春到白发,无怨无悔悉心照料35年》《大爱润心田,独生女儿未“另家”》和一篇《记者手记》写了出来,立马拉近了这个不幸而又可敬的家庭与读者的距离,让受众为之感动。
  全媒体时代人物报道要跟上时代脚步,一方面要守正,传播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还要力求创新,通过平民化的视角让人物接地气。这也是一种引发情感共鸣方式。
  今年1月9日,权威政经新闻杂志《南风窗》专访了平鲁区委书记郝云,发出了一篇上万字的重磅人物通讯《山西,一个区委书记的宇宙速度》。看文章,开头一句“和郝云聊天,你很容易就忘记他是个区委书记”,立马让整个人物形象立了起来。寥寥19个字,带出了主人公。一句话,印上了平易近人的“烙印”。
  细看文章,字里行间充斥着“泥土”气息:郝云不留余地地把自己逼到墙角,“谁也不要骗谁,不要说我们有每年1亿吨的煤炭,抛开这个不讲,我们除了煤炭还有啥”、他不介意别人打趣他“跑工地爱出风头”……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作者只是作为讲述者、搬运工,将郝云的动作、故事道给读者听,让读者自己感受其中滋味和感动。用故事本身打动人心是最重要的。
  综上所述,写人物通讯不难,但写活、写透、写真实很难。只有勤加练习,才能让读者读之有味、读之有感、印象深刻。这样的人物通讯也才能让时代大潮中的优秀者在笔下生辉。
  (作者单位:朔州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