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为李林,溯流追源集美行
●王宝国
文章字数:3388
  归侨女英雄李林壮烈牺牲于塞上朔州,我们年年纪念,天天学习。“没有研究,所有的宣传和纪念都容易符号化,”笔者持此意见,在十八年前开启了李林研究。研究,就必须溯流追源,我有幸三至“集美”——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还有“总会”——福建省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这是李林母校的两个点,都是陈嘉庚先生创办。
  今年是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又逢拙著《东方贞德——华侨民族女英雄李林传》出版中,盘点起来,兹以专文将英雄李林与其校主和老师陈嘉庚之间的文化温度与精神渊源析示于读者。
  三住李林园
  飞机起,飞机落,塞云远,闽水长。我曾三次探访李林于1930—1933年完整读过三年的集美。三至,我都住侨光楼,概因楼前就是李林园。所以,这里我不言三宿侨光楼,而说三住李林园。说集美及李林园,话从陈嘉庚始。
  自民国时代迄于新中国,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倡办、助办学校共118所,为兴学投入资金相当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亿美元。本文讲述的集美,是嘉庚先生于1918年(民国七年)前在家乡陆续创办的包含一系列学校、单位的集美学村之一部。创办集美时,陈嘉庚、陈敬贤昆仲即确立集美校训“诚毅”,奠定集美的传统文化根基,至今仍为集美学子所奉。
  先生办学创业之用心,由其亲自设计的、后成为全国重点文物的最早的楼群可窥。“穿西装、戴斗笠”的南薰楼于1957年落成,望楼似闻先秦《南风歌》;它通体西式建筑,楼顶覆以中式方亭,寓意集美以华侨国际精神为体、以中华传统文明为本。南薰楼主体有十五层之高,是当时福建省第一高楼,厦门人自豪地称其为“十五层”。延平楼刻意保存了民族英雄郑成功遗迹,以郑的延平王称号名其楼。道南楼取意《论语》“我道南矣”意境,坐落于龙舟池北岸,是中心办公楼和主教学楼。集美的图书馆叫博文楼,是建校立馆时中国最宏富的侨办图书馆。
  1949年前,集美已是名震东南、享誉闽海的名校,也是重侨的名校,有“侨生摇篮”之称。新中国成立后,集美转为了公立,大家至今仍仰陈嘉庚为永远的校主。
  集美文化,源远流长。陈校主礼聘名师,鲁迅、蔡元培、钱穆、马寅初、杜威(美国)等都曾莅校授课。一百年来,集美学子遍五洲,声名播四海。1984年4月6日获评为“福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同年开始面向全省及港澳台、东南亚招生。1998年,《中国名校丛书》编委会选全国14所中小学入卷,集美作为福建省之唯一,荣列在内。
  集美星河,星光璀璨。一百年来,集美出身的院士是福建省之最多;五万余毕业生中,名人校友辈出。享誉全国甚至全球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慈善家、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在百人以上。校友施学概与夫人洪秀算及华兴投资公司联合,于1990年4月建成“李林园”和“李林馆”。我三至集美,三瞻李林馆,味之深永的是胡乔木先生于1989年11月为集美李林馆的题辞: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李林园位于侨光楼前,园中青铜雕像是跃马挥枪的学生李林,这与塞上朔州的李林雕塑南北辉映。
  2013年10月我一至集美,是厦门市纪念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一百周年活动,我有幸获邀,落地当晚,立成一万三千余字散文《七千米高空的村子》一文。
  2018年7月我二至集美,是应李林家乡漳州的“李林粉”之邀而来“指导讲学”。7月6日转来集美再入李林园。
  第三次到集美是2023年11月(李林诞辰108周年),我作为山西朔州七单位访闽团员之一,应邀为三所学校作《我们的女英雄——李林精神与英雄文化讨论》报告。
  一晤蒋思彬
  报告会前,入园祭李林,集美党委书记、校长蒋思彬与我并肩献花后,蒋思彬和同人们陪我们一行人参观校园,合影,座谈。迄于2023年底,集美办学格局已扩大为一校三区——浔江校区、凤安(侨英)校区、后溪校区;共有教学班105个,在校学生5000余名。报告会中,蒋思彬为新设的“李林班”授旗,我获聘为“李林班”指导教师。报告会后,我又在集美内外活动三天,更深了解新集美。
  迈入新百年以来,集美的治校理念是:立校根于嘉庚文化,强校本于体育精神,兴校矢于科技创新。前二条是传统资源,后一条是前途指向。努力赋予以时代内涵,拓宽嘉庚教育的发展维度,从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走出国际化办学之路;永远打好嘉庚牌、李林牌,百年名校持续刷新发展高度。显然,今天的集美人仍然是最懂陈嘉庚、最懂李林的,这种精神文化的赓续传承现象,使我这个研究者心宁、心喜。我对自己主持的研究机构为李林的研究成果大有信心——
  (一)李林 传统知识分子道统责任观与现代革命家担当精神相融合的华侨民族英雄之典型。
  (二)李林精神 “李林精神”是英雄文化的结晶,其文本为:
  ⒈勇于担当与道统责任观相结合的知识分子精神;⒉勇于牺牲与救民救国思想相结合的现代革命家精神;⒊勇于创新与开阔的视野格局相结合的华侨精神。
  在“杜成国楼”前
  三至集美,我发现集美有一个突出现象——全校三个校区28幢大楼中竟有5幢是以人名命名的。凤安校区的行政大楼是一主两副联体楼,分别名为“杜丕林楼”“叶振汉楼”“杜成国楼”,都是校友杜成国一人捐建,集美据意而名,体现的是杜成国之父、他怀念的校长、他本人。问及杜先生的身家,副校长张雪琼指点给我一些资料线索。
  杜成国,福建泉州人,摄影家,1938年8月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953年(15岁)回国,先后就读于集美中学初中80组、高中42组。读集美六年间,形成集美情结,敬爱校主,热爱母校,热心公益。1990年定居香港,作为普通港民在维多利亚公园设摊照相,靠三元五元、十元八元地挣,点点滴滴地攒……一个自食其力、辛勤节俭的平民,其捐赠行为则每每慷慨。杜成国捐资母校,包括日常性活动、经常性事业,以及永久性设施。在集美三所校区,他捐资铸造了三座陈嘉庚铜像。2003年7月28日,杜成国将自有的北京市区一处房产捐给集美,作为“杜丕林教育扶贫基金会”的启动资金。2011年,杜成国为总会捐赠100万元用于建造集美校友会馆和设立杜成国助学金。
  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位捐资500万元、几乎倾尽所有的古稀老人,如今依然每天忙碌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的某个角落——为人拍照挣钱,风雨无阻;生活上的他更是克勤克俭,不敢乱花一分钱,夫妻两人一天的生活费加起来甚至不足百元。2013年9月,中国公益事业促进会十周年年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杜成国夫妇应邀出席,被授予“中国公益事业杰出贡献人物”“2013中国公益事业形象大使”等荣誉。他还获得“十大爱心公益影响力人物”“杰出爱国华人奉献人物”和“2013年中国经济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又入选新华社编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并荣登中华爱国功德榜;还荣获香港亚洲知识管理学院在诺贝尔奖学人荣誉资格及奖项中“亚洲华人领袖奖”。
  校友本艰辛,捐赠何慷慨!杜成国和李林同为闽南人氏,同为印尼侨生,同为集美校友。他说:“李林是我们印尼侨生、集美中学校友中最光辉的榜样。”
  表里总会 现象集美
  2023年11月纪念李林诞辰108周年活动期间,笔者于17日下午应总会永远名誉会长任镜波等人的邀请,第二次参观了集美校友总会及集美校友会馆。
  总会由陈嘉庚于1920年5月创建,陈嘉庚在集美创办的各学校及其沿革发展的大中小学的校友会,均为总会团体会员。“集美校友遍天下,嘉庚学子是一家”,是总会和各地集美校友会的共同理念。2007年起,总会先后在香港、泰国、厦门举办了一至四届全球集美校友大联欢,产生了深远的国际性影响。
  总会累有“七个一”:一刊——《集美校友》杂志、一馆——集美校友会馆(馆内又设“会史展览馆”“乡情馆”)、一委——青年工作委员会、一会——陈嘉庚研究工作委员会、一项常规活动——集资助学献爱心到革命老区、一队——志愿者队伍、一宝——镇会之宝。总会的会员单位是中国所有校友会中最多、影响最广泛的。
  馆中之馆——乡情馆,是集美校友爱乡爱校捐助行动的基本汇总。一个个、一代代集美校友,他们捐助、捐助、再捐助……校友们何以如此?杜成国的心愿,道出大家的内心:“做永远的集美人”,这是杜成国一直以来的心愿。他曾要求在他百年之后,把自己的骨灰撒在母校的土地上,这样,他就可以永远和母校在一起……我的思索天空飘起两朵彩云——“杜成国现象”“集美现象”。
  我以追根索本的研究者思维,还发现其中一个隐而不显的情况:很多校友的捐助关联或委托,都指向一个人——任镜波。“杜成国现象”与“集美现象”互为表里,“任镜波现象”与“校友会现象”互为表里,总会与集美也互为表里。2009年9月,中组部、中宣部等十一部门联合组织全国人民评选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中,有陈嘉庚,也有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