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朔州多元汇聚的民俗风情
●陈永胜
文章字数:3357
  (接上期)
  油炸的面制食品在朔州也有很多品种,比如糕、三道、油食、麻花、油果果、油条等。在所有的油炸制品中,油炸糕的风味和地位是值得一说的。
  朔州盛产黍子,它是我国古老的一种农作物,一年生草本植物,籽实圆形或椭圆形、呈白、乳白、黄、灰、红等颜色,去掉皮后的米粒是金黄色的,因此人称黄米。黄米上磨加工成面粉后就叫黄米面。
  油炸糕是用黄米面加适量的水上笼蒸熟后,倒在盆子里揣成面团,先捏成巴掌大的圆饼,包上豆沙馅或菜丝馅儿,捏成形似粽子的样式,当地人叫“糕角角”或“糕角”,另一种是不包馅儿的,叫“糕饼”。把它们放进滚烫的胡麻油锅里炸熟就叫油炸糕。出锅后的油糕,金黄灿烂、皮焦里嫩、软筋绵润,咬一口下肚,胡麻油的浓香和黄米面的清香交织在一起,弥漫了心间。如此风味,江南人吃了也是赞不绝口的。对朔州人来说,油炸糕不仅是一道美食,而且是一道寓意美好的压轴菜。举凡人们过生日、婴儿满月、老人祝寿、盖房上梁、红白事宴、重大节日的家宴或宴会,油炸糕都是必备之物,而且是最后的压轴菜。没啥也不能没了油炸糕。其寓意是“糕者,高也”。只要事宴吃了糕,今后的光景就会发旺、事业就会发达……表达了朔州人对美好生活的美好期盼和热切向往。
  还有一种糕叫素糕,即是黄米面蒸熟揣好后,不用捏成糕角和糕饼直接食用。一般来说,喜庆的日子朔州人只吃油炸糕,吃素糕多半是平常的日子,这是因为素糕不仅省下了油和馅,而且节约了时间,同时也把喜庆日和平常日区别开了。若论口感,素糕当然不及油炸糕。如今,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不说什么喜庆日不喜庆日了,吃糕就吃油炸糕。
  1985年以前,朔州人经常吃的一种糕叫黍子糕。即是直接把黍子加工成面粉,按照黄米糕的做法做成的糕,有油炸黍子糕和黍子素糕两种吃法。黍子糕的颜色为灰褐色或灰白色,口感不及黄米糕软筋,有一股浓重的黍子糠味道。所以在喜庆的事宴上,它是上不了台面的。过去人们喜欢吃,不过是为了节约粮食罢了。不过,黍子糕因其特有的味道,至今有不少人喜欢吃。
  熬制的面食主要有稀饭、糊糊、粉浆、酸饭、粥、拿糕等。稀饭是由小米加足量的水熬制而成的,也叫稀粥;糊糊,玉米面、莜面、豌豆面的都有;粥,也叫稠粥,有米粥(也叫大白粥)、面粥(包括莜面粥、玉米面粥)、搅面粥(小米、莜面、玉米面拌上山药的粥);拿糕,有莜面、玉米面、高粱面、豆面、粉面(山药淀粉)熬制成的介于糊糊与稠粥之间的食品,熟后趁热蘸油花盐水或肉汤吃,风味别具一格,尤其是老年人或牙口不好的人的钟爱食品。
  稀饭、糊糊、粥北方地区大同小异,值得一谈的倒是这个粉浆了。它是朔州的“三件宝”之一,且位列“三宝”之首。
  朔州有加工豇豆(绿豆)、扁豆、三不吃豌豆粉面的悠久历史,其作坊叫粉坊,如今仍有这样的作坊。大致的做法是把用水浸透的豇豆等豆粒在磨子(过去是石磨,如今是电磨)上磨成糊糊,加适量清水搅匀沉淀后,把上面的浆水舀出来另存。下面的沉淀物晾干后就是粉面,为和山药粉面区别,人们就叫它“绿豆粉”或“好粉面”。
  粉浆本是粉面的副产品,人们把粉浆买回来后,先加适量玉米面或白面,经过大约12个小时的沤制发酵,微酸后下锅加适量的小米和清水来熬制,熟后酸中带甜、甜中显酸,弥漫着淡雅的豇豆香。粉浆熬制成后不易发馊,既可趁热喝,也可冷喝,即使三天后冷喝也坏不了肚子,这是它的独特之处。粉浆具有解渴生津、帮助消化、健脾养胃的功效。粉浆性寒,是夏秋季节的美食,既可当主食喝,也可当饮料喝,是老幼咸宜的好东西,尤其是体力劳动者解渴解乏的好饮料。这可能就是它能成为朔州“三宝”的缘故吧。说来也奇怪,1978年以前,粉浆只在朔县城内和四关以及个别离城三五里地的村庄流行,不知何故。至于酸饭,它是由煮过擀豆面的汤加玉米面、白面沤制发酵后熬制而成的,具有粉浆的部分特征,因此很多人把酸饭与粉浆混为一谈。其实,酸饭是很难与粉浆媲美的。
  三、其他特色杂食
  除去上述肉食和面食外,朔州还有其他杂食,主要的有,豆腐:用黑豆或黄豆(大豆)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食品,由于卤水和制作工艺的不同,朔州六县区(市)的豆腐风味差别较大。豆腐,荤素咸宜,吃法百样,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另外还有豆腐皮、腐竹、豆腐干等延伸产品。
  红豆稀粥:用小米、红豆、红枣等熬制成的稀饭,朔州人叫红豆稀粥,类似如今的八宝粥,但比八宝粥稀一点,喜欢吃甜的人,放点白糖会更好。朔州人不仅平时也熬着吃,而且家里人过生日的当天夜晚是必须要熬一锅红豆稀粥的,其寓意是为了今后一帆风顺、红红旺旺。
  绿豆稀粥:朔州盛产绿豆,当地人叫豇豆。《本草纲目》说,豇豆具有“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数,解鼠莽毒”等功效。朔州人不管这么多,认准一点说豇豆是防暑、解毒、败火的好食材,因此每到暑伏季节,豇豆稀粥几乎取代了平日的小米稀粥。
  粉条:主要是用山药淀粉加工制作的各类粉条和粉疙瘩、粉块等。粉条亦是荤素咸宜、吃法百样。
  山药:朔州盛产山药,吃法多样。它既可当菜吃,又可当饭吃;既可煮、烧、烤、馏着吃,也可和其他肉、菜一起做着吃。朔州民谚叫做“朔州妇女离开山药就不会做饭了”,所说虽然夸张,但正好说出了山药在人们饭桌上的重要地位。另外,山药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它能和猪肉、羊肉、牛肉、鸡肉、兔肉等炖着吃,也可以和玉米面、高粱面、莜面、豆面等混合着吃。手巧一点的妇女,能做出许许多多的花样来。比如,莜面饨饨,也有叫莜面墩墩的,它是把莜面加适量的水和好后,擀成筷头粗的面皮,上面铺一层生山药丝,然后卷成和圆形墨水瓶粗细相仿的筒状物,再等分切成和墨水瓶高低差不多的圪墩墩,上笼蒸熟后蘸肉汤或盐水即可食用,风味独特,百吃不厌。此外,用同样方法做的玉米面饨饨、高粱面饨饨也很好吃的。
  把山药蛋在磨擦擦上磨成糊糊,和在豆面或莜面里,做成抿股子或鱼鱼,经过一番熬制后,就成了一锅可口的主食。尤其是莜面鱼鱼,锅里面再加上一点豆角、土豆条、肉丁就更有一番滋味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前,朔州人缺少白面,不得已,人们就先把山药煮熟,捣成泥,和在白面里,蒸出来的馍馍就叫呲山药馍馍,大而虚,只是面色有点铁青,至于口感,当然不及白面馍馍了,甚至连“二面馍馍”也不及。不过,那时能有呲山药馍馍也就很不错了,山药功不可没。
  有了豆腐、粉条、山药这三样食材,朔州就诞生了一种叫做“三白片子”的烩菜,它就是用粉条、豆腐、山药加调味品做成的一道家乡菜,如果加上茴子白或大白菜,也就成了“四白片子”,如果加上白猪肉或红烧猪肉,就成了“大烩菜”,大小饭店都有,说它是朔州名吃实不为过。
  1978年前,朔州的蔬菜品种比较单调,主要有胡萝卜、水萝卜、茴子白、苤蓝、大白菜、菠菜、蔓菁、葱、蒜、韭菜、芹菜、黄瓜、茄子、豆角等品种,而且种植的地方极其有限。除去应时现买现吃一点外,主要是秋天腌酸菜,多以胡萝卜、苤蓝、茴子白为原料,由胡萝卜、苤蓝腌制的叫“疙瘩菜”,以茴子白、萝卜丝、萝卜叶腌制的叫“烂腌菜”。多数人家一腌就是一大瓮或两大瓮,大多家庭能延续吃到次年秋天。曾经有句话叫做“一瓮菜顶半年粮哩”,道出了腌菜在困难时期做出的贡献。2000年前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随着楼房小区的普及,腌菜迅速退出舞台。如今,腌菜的家庭已经很少了。
  地皮菜:也叫地木耳,是一种藻类物种,野地、荒滩、坟园皆有,晴天是肉眼看不见,雨后迅速膨胀为黑色的软胶状皱褶物,五分硬币大小,捡回家后阴干体积再次缩小,洗干净后可以做汤,可以做饺子、包子,也可以炒鸡蛋、炒肉,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颇高。地皮菜包子和地皮菜饺子也是朔州有名气的食品。
  苦菜:既是一种清凉败火的中草药,也是普通人家食用的可口的野菜,把苦菜拣洗干净,下水煮熟切碎,加盐、胡麻油和葱末,搅拌在一起食用;也可和土豆丝煮熟加料凉拌食用;还可包成莜面苦菜饺子,上笼蒸熟,放在油花盐水碗中食用。
  冻山药:也就是冻土豆。它是在上年秋收季节地里未收净的土豆,在第二年春耕时捡来的土豆。经过一冬天的冰冻,捡来的土豆呈黑色,洗净后上锅蒸煮熟后,就上咸菜食用,别有一番风味。吃上冻山药,也可起到减肥的效果。
  羊油烩丝丝:是把去皮的土豆切成丝,加上烂腌菜,再取羊尾巴油放在锅里加热,同土豆丝、烂腌菜一起烩制,出锅后即可食用,其风味十分独特,羊膻气浓烈,一部分人吃不惯,一部分人却情有独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