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山西右玉: 绿荫下守望古长城
人民网记者焦搏文
文章字数:2498

  一个人、一顶草帽、一辆红色摩托车,在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十三边长城附近,总能看到这样一个往来穿梭的身影。
  骑车人名叫赵金龙,朋友们都喊他阿龙,作为右玉县23名长城保护员之一,2022年上岗以来,十几公里的长城巡护成为他的日常。
  地处晋蒙两省交界、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山西右玉,70多年来种下的1.4亿棵树,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在“绿色长城”掩映下,右玉还有鲜为人知的84公里明长城、7.3公里汉长城和星罗棋布的军堡、屯堡,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流融合的前沿舞台,它们共同构成了右玉长城文化的底色。
  时光流转,如今右玉长城正在传承保护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长城深处有人家
  出右玉县城西北30公里,杨千河乡境内的十三边长城跃然眼前,这里就是阿龙长城巡护的起点。
  一大早,1994年出生的阿龙跨上摩托车出发了。“仔细查看长城有无自然破坏和人为损坏地方,及时拍照记录,大的裂缝尤其要注意。”山路崎岖,遇到摩托车上不去的地方,阿龙就下车推行,更陡的路,就得徒步前行了。
  右玉现存的明长城东从与大同市左云县毗邻的破虎堡起,经李达窑乡、杀虎口旅游区、杨千河乡、丁家窑乡,向西南进入朔州市平鲁区。长城如玉带串珠,将众多隘口和古堡连成一体。
  偏远险峻的位置,让这里的长城保留了更多原始风貌。墩台林立、烽燧相望,长城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穿行。当大片的云压上长城,连天也显得更低了。
  几年前,阿龙开始在网络平台上直播,一开始只是打发时间,后来网友通过发布的视频知道他住在长城脚下,直播间里就会冒出各种关于长城的问题,“为什么你们这里的长城是土做的?”“下雨会影响长城吗?”一来二去,阿龙做起了屏幕里的长城讲解员,直播也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
  “过去几天都见不到一个人,解闷就朝山里吼几嗓子,现在来长城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巡护也没那么寂寞了。”阿龙伸手抹掉鬓角的汗珠,没停下脚步。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阿龙一家的生活也由此改变。曾经放牛是全家的生计,如今这副担子主要落在阿龙父亲肩上。游客来了,阿龙就成了徒步向导,阿龙的母亲贺三改则为游客准备饭菜。
  临近中午,从深圳出发的几位徒步游客和30多人的团建队伍要来小院吃饭,52岁的贺三改紧着起火炒菜。“这还不算忙,‘五一’的时候,一百多人的饭我也做过呢。”
  烩菜出锅,热气腾腾。四棵大树围拢的阴凉成为天然天幕,“炸油饼、黄米油糕、大烩菜……都是晋北风味的家常菜!”贺三改用围裙擦擦手,笑着把一道道菜端上桌。
  长城脚下的时间过得很快,日头渐渐西沉,阿龙把徒步队员送回县城,已是晚上8点。忙碌的一天终于结束了。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远千里来到长城脚下?
  阿龙想了想说,“可能只有亲自走一趟,才知道长城的震撼。”
  长城的存续源于每个人的爱护
  在“种活一棵树比养大一个孩子还难”的右玉,保护以夯土构筑为主的长城殊为不易。
  右玉县文物保护与利用服务中心主任李海告诉记者,大风会加速长城表面的风化,夹带沙石的大风更是让长城根基受到侵蚀,根基不稳,再发展下去就是墙体裂缝,甚至坍塌。
  几十年前,右玉每年8级以上大风天长达3个月,境内土地沙化率高达76%。
  代代造林终换春风拂绿,70多年间右玉林木绿化率从不足0.3%提高到57%,风沙站住了脚,长城也就扎稳了根。“右玉生态改善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风沙吹袭对长城的破坏。”李海说。
  在右玉,义务保护、宣传长城的人还有很多。
  今年42岁的流动烤全羊经营者姚永丽是右玉县杨千河乡云石堡村人,从小望着边墙古堡长大的他,对周边的长城熟得很。
  姚永丽的车里总是放着一本记得满满当当的笔记和一摞长城的宣传资料。入夜,他经常一边烧烤,一边眉飞色舞地讲起右玉长城的故事,还自己编词创作了介绍古堡的说唱。
  老姚讲得起劲儿,大家听得入神。不知不觉间客人已经“神游”了一番右玉的长城关塞。
  看到老姚的车里有一堆袋子。
  “这是干啥的?”记者问。
  “在长城边儿上看到有水瓶、塑料袋就顺手捡走,不然多影响大家欣赏长城。”他答道。
  老姚的话说得实在中肯,和他一样,许许多多长城义务保护员,就是这样认真地做着一件又一件小事,用点滴行动守护着身边的长城。
  这些年,司法保障也在不断完善。2022年,山西首个长城专门性司法保护基地在右玉揭牌,通过公开审理、以案说法、普法宣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群众对长城的保护意识。
  “我们将以基地为依托,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构建诉讼绿色通道,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守护好长城文化遗产。”右玉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孙国清说。
  古长城的来客
  行走右玉,塞上的风吹得人心旷神怡,吹来了缕缕艺术新风。
  6月5日傍晚时分,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的青年画家黄远鹏带上画布、提着画箱来到三十二长城脚下。
  “这里很适合入画!”黄远鹏心里畅快,“山间多云、光线稳定,景色很鲜活,画画的时候偶尔还有羊群从身边经过,很是惬意。”
  他随中央美术学院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班来到右玉写生已经近半个月时间,创作了十余幅油画作品,一张张画稿就像一个个取景器,为长城留下光影定格的瞬间。
  中央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中国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如今,每年来右玉采风、写生的师生和自由画家如繁星遍布。
  为了给创作者提供更好的环境,今年34岁土生土长的右玉人郭梦阳在2016年成立了写生基地——右卫艺术粮仓。
  “之前老师们带学生来右玉写生,很多都是住在老乡家里,大家挤在一个土炕上,条件相对比较艰苦,驻留的时间也短。”毕业于太原师范学院美术系,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进修的郭梦阳感触很深。目前,右卫艺术粮仓有大小房间150余间,可同时供500余人住宿休息。
  近年来,随着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建设开发,沿线交通条件大大改善,来右玉写生、采风、摄影创作更便利了。
  右玉县交通运输局局长范旭昌告诉记者,右玉县境内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已完工70%,有1条主线、3条支线和5条连接线,剩余工程预计也将在今年底完工。
  近年来,右玉县举办了多届风光摄影展、油画展,“右玉写生季”活动自2014年至今已举办十届。县里的目标是将右玉打造成中国北方最大的油画写生基地,叫响文化旅游品牌。
  随着保护和宣传工作的深入,右玉长城的区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不断显现,集聚效应持续释放。络绎不绝的游客跨越山海,一睹古长城的风姿。
  仰望、亲近、眺望,右玉古长城,孕育着新生。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