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端午习俗里藏着“健康秘籍”
文章字数:1735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仲夏端午,端者,初也。”五月初五太阳重入中天,端午是一年中阳气最旺之时的开端,火热渐盛,端午节也称为“端阳节”。端午时值芒种节气前后,天气炎热又多雨潮湿,湿邪偏胜,常使人感觉闷热难耐,疲乏多汗。进入五月,蚊虫滋生,是传染病、皮肤病高发的时节。江苏省中医院肾科副主任、主任中医师易岚建议,端午时节的养生保健要注重养阳、除湿、驱毒等几方面。
  端午习俗与养生
  1.首重养阳。中医提倡“春夏养阳”。端午之后即将迎来阳消阴长的夏至节气,阳气至盛之日,也是阴气渐长之时;而湿疫毒邪俱属阴邪,易消耗人体阳气。天气炎热,无节制地使用空调,过食生冷寒凉的食物,耗伤人体阳气,损害脾胃功能,导致免疫力下降,会引起感冒、胃肠功能紊乱等。所以,端午时节需顺应天时,保养人体阳气。民间有端午灸的传统。中医艾灸运用艾绒对腧穴的温熨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益气温阳、温通气血、散寒除湿、拔毒祛邪的作用。端午前后辨证运用艾灸,可养阳扶正,增强体质,防病祛邪。
  2.除湿辟秽。端午时节湿邪较重,人们常感身体困重、食欲下降,甚至皮肤过敏、生湿疹,尤其脾胃虚弱者易出现便溏、腹泻。外界环境中滋生的蚊虫毒物病菌等从外而感,成为秽浊之气侵袭人体,会导致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所以,许多端午习俗就具有除湿化浊辟秽的养生保健之道。
  粽子是端午节的特色食品。粽子又名“角黍”,其中糯米味甘性平,能补气健脾开胃;粽叶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有的还加入了利水除湿的赤小豆、补中益气的红枣。粽子可健脾补中、清化祛湿,是端午时节清淡平补的食疗方,但老人、小儿、脾胃虚弱者、糖尿病患者不可多食。
  端午这一天,家家户户采摘悬挂艾草、菖蒲。艾是菊科植物,全草均可入药,艾叶性温,味辛、苦,气味芳香,具有温经散寒、除湿止痒的功效。菖蒲是菖蒲科植物,味辛,气芳香,有化湿祛浊、开窍醒神的作用。端午节挂艾草、悬菖蒲,可芳香除湿,化浊辟秽,驱虫避邪。
  端午节还有佩戴香囊的习俗,将芳香类植物药材装入香囊,随身佩戴,可化湿辟秽,驱除蚊虫,提神醒脑。
  3.驱毒避邪。端午节人们习惯以“五瑞”驱毒辟邪。“五瑞”一般是指艾叶、菖蒲、蒜头、石榴花、龙船花,这五种可悬挂的植物,都具有驱避邪毒的功效。蒜头辛温,能解毒、杀虫。石榴花、龙船花在五月盛开,蕴含平安、祥和的寓意,且具清热解毒之功效。此外还有蜀葵,也在端午前后开花,能清热利湿解毒,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其花被称为“端午花”。
  端午节,古人有饮雄黄酒以杀毒驱瘟的习俗。雄黄性温,味辛、苦,有大毒,可燥湿、杀虫、解毒,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雄黄含硫化砷,使用时需谨慎。
  由上可见,端午节的各种习俗,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防病祛病的祈盼,以及养生保健的理念。
  起居饮食注意事项
  1.起居有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端午正值仲夏,昼长夜短,为顺应天时、保养阳气,清晨应早些起床,夜晚需迟一些入睡,适当增加白天的活动,以使阳气充盛。一般早上六点起床,晚上不迟于十点半就寝;午时经气合阳,午睡半小时至一小时,有利于养阳。需要注意的是,室内应保持适当通风,空调的温度与使用时间应有所节制。
  2.饮食得当
  端午时节的饮食,建议新鲜、清淡,荤素搭配,营养全面。避免辛辣刺激及温热厚味之品,不贪食水果冷饮,尤其注意环境及食物卫生,不吃隔夜饭菜,不食生冷食品,避免寒湿毒邪从外侵犯人体。
  食疗养生:可用薏苡仁、红豆、大米煮粥,以健脾养胃、利水祛湿;也可以佩兰、绿豆煮糖水饮用,有助于化湿解暑、醒脾开胃。
  3.运动有度
  端午前后,湿气弥漫,易阻碍人体气机致倦怠乏力,此时应适当运动,使气血周流,则阳气布散,方可精神振奋。赛龙舟是端午节传统的集体运动项目。健步走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以周身发热、微微汗出、神清气爽为宜,避免过度的剧烈运动。
  4.精神调养
  五月(午月)属火,天气闷热,心情急躁易怒。《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使志无怒……使气得泄”。仲夏端午,宜静心,避免发怒,使气火得以宣泄。不妨赏花、看书、听音乐、冥想、做和缓的活动,以养心悦志,调畅气血,怡养性情。
  推荐花茶饮:金银花、玫瑰花、菊花,各取少许,泡茶频饮,有清心泻火、疏肝解郁、解暑安神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