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端午包粽子
●魏友夫
文章字数:1434
  端午节又到了,我想起从前过端午节有过不少趣味事。
  我的家乡是应县曹娘村,村里主要种植玉米、谷子、黍子、豆类和山药蛋。小的时候菜园能上水的地方种过小麦,北方没有水田,不种稻子,从来没吃过大米。后来姐姐从怀仁给带回十多斤大米,我妈也不会做,淘好米放在蒸笼里,一中午也蒸不熟。所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住在村里,没有见过粽子。那个时候物流运输不便,好在我们村是公社所在地,还有供销社。供销社分东西两处,临大街门市,东面卖布,西面卖日用品,但从没卖过粽叶或糯米,当时供销社只能买上红枣。
  那个时候我们村里过端午,家家户户大门都要贴剪纸大红公鸡,编上各式各样的符再夹些艾草,有的还要夹几根小葱贴在大门上,据说一是乡俗避邪,二是农村妇女赛赛各自精巧的手艺。中午都要做油炸糕,有时还杀鸡炖鸡肉。我家没有糯米,我妈有时提前泡上些黄米,买好红枣,给我们蒸凉糕。虽然吃起来有些涩,可加上些白糖,那也属奢侈过节了。我们农村就用这种方式,纪念“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记得有一年端午节,我上小学,学校正组织期中考试,我平日学习一直在前三名,可那天考试心不在焉,想到中午回家要吃鸡肉炸油糕,脑子里空空的顾不上细分析题意,一共五道题,最后一道应用题,我粗略地看了一下,毛毛草草的便以为做对了,再也没检查,提前交卷跑回家。没想到第二天发卷子,竟然只打了80分。
  分配怀仁参加工作后生活逐年好转。1987年,我住上了平房,次年又筹料建起了南房,我们有了自己温馨的小院子。这个时候过端午节,我们开始学包粽子,请来后排小凤妈教我们。
  周日我和妻子志华,上街买上粽叶,买上糯米(我们也叫江米),那时还没有竹叶,只有当地的芦苇叶,回去将粽叶洗净,去除叶子上的杂质或破损部分,将粽叶在热水中泡好,使其更柔软易操控。再将糯米洗净后浸泡2小时以上,让其充分吸水后,将泡好的糯米沥干水分。再将红枣(后来又买成蜜枣)掰去核,用水洗干净,泡得软软的。准备好材料后,在小凤妈指导下取出三片芦苇叶,折叠成一个漏斗状。在漏斗状的粽叶内先加入少许糯米,再放上三颗枣,上面再加上米压实,将粽叶两侧折叠上来成三角状,再用莲藕根丝捆紧,确保包好的粽子结实牢固。
  粽子包好后,放入大锅中,加入足够的水,煮沸后改小火,继续煮约3个多小时,然后将煮熟的粽子捞出,放在加凉水的大盆里散热,吃的时候沥干水分晾凉至室温后即可食用,也可以冷藏保存起来慢慢吃。
  在师傅的指导下,不是自夸,从小就心灵手巧的我学得比较快,包出的粽子三个角尖生生的,里面的糯米和蜜枣压得实实的,捆得紧凑凑的,一点也不比师傅差。志华做活讲卫生,粽叶、蜜枣洗得真干净,可因她手小把三片芦苇扎叠起来,加上糯米和蜜枣,捆的时候就弄开了,即便叠起来,三个角有时还露出米来,所以包得慢,这一年我们家也学会包粽子啦。从此,每年端午节包上一百多个,不仅能吃上自己的美食,还送给父母和邻居亲友。
  记得那是1990年快过端午节时,按照往常惯例,我们又买上糯米和粽叶,志华给泡好洗净,等我下班回来包。可这天我和同事去雁北地委组织部报送材料,又按照领导要求进行修改,直到晚上九点多才回家。志华怕泡好的糯米放的时间长发酵,急中生智,将粽叶铺在笼里,倒上糯米和蜜枣蒸成凉糕。我晚上回去吃那凉糕真的又甜又好吃。
  现在,每年过端午,超市和街上都卖现成粽子,我们也赖得包了,想吃啥样的都有,可是缺了那种自己和妻子上街买糯米、买粽叶、买蜜枣,回家洗呀、泡呀、包呀、煮呀的温馨氛围。回忆当年的情景,总是太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