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晚报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话说曹娘村“堡墙”
□王泽
文章字数:1809
  曹娘村的“堡墙”是曹娘村的标志性建筑。对曹娘人来说,“堡墙”就像应县人心中的木塔一样。
  因年代太过久远,村里人已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建的“堡”,只是说“堡墙”,人们也称那个地方叫“堡里头”。我们的祖宅就在“堡里头”,紧靠堡墙下。记得我小时候,我的大爷爷、七爷爷、八爷爷都曾住在那里,至今还有一个婶婶在那里的老宅居住。在曹娘村,爬“堡墙”,钻“黑孔”(从南面上堡墙时要钻一个暗道,村里人俗称“黑孔”),是在村里长大孩子们的最好“游乐园”,也是曹娘村一代又一代孩子们美好的童年记忆。
  曹娘村的“堡墙”古代是一个具有坚固防御功能的堡寨,史称“曹娘子堡”,明清时期是应州九大官守堡之一,在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军事地位和作用。《应州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犯大同,侵入应州,对人民烧杀抢掠,茶毒极惨,史称‘庚戌之变’。此后,应州各村人民自发筑堡自卫,后两年,俺答又犯大同,分兵掠应州、朔州、山阴、马邑而去。”这是我查到的应州关于建筑堡寨的最早文字记载。据此推断,“曹娘子堡”的建筑年代也应该是在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左右,距今约有470多年的历史。也说明曹娘村是先有“曹娘子”,后建的“曹娘子堡”。
  清雍正《应州志》(清萧纲纂辑)记载:“村之有堡,犹州县之有城,所以便民居防外患也。第承平日久,堡寨多倾圯。惟官堡在孔道者,聊足自固。而民堡之不修者,若燕雀处堂也。余以为及今宜令各村堡并力齐心,补茸如初。且无事务农,有事即御侮。邻近村落彼此救援,一倡十从,则民居辑宁,而外患亦可永息矣。侍中庄堡、北小站堡、曹娘子堡、义井村堡、韩家坊堡、萧家寨堡、刘回庄堡、北房儿堡、三门城堡,以上九堡俱系官守。”志中记载一是说明萧纲在任应州知州时曾组织各村对堡寨进行过修缮加固,二也说明曹娘子堡当时是由官兵守卫,十分重要。
  2013版《应县志》记载:“本县在明代北临鞑靼,鞑靼经常犯境,人民屡遭茶毒。为此,各村庄普遍建筑堡寨以自卫。较大的有侍中庄堡(今马岚庄)、北小站堡(今怀仁县小寨)、曹娘子堡、义井堡、韩家坊堡、肖家寨堡、刘回(霍)庄堡、北房儿堡、三门城堡、中河堡(今中堡)、南马庄堡、门家寨堡、东河堡(今东堡)、石桥堡、上桥头堡、黄巍子堡、大西头堡等。其时堡寨分官守、民守两种。县中居民点,几乎村村有堡,虽系土堡,但堡墙高厚,构筑坚固,防御能力较强。清时,边境线向北推移,境内再无战事发生,堡寨也就失去了军事价值,年久失修,渐致毁坏。现在只有曹娘、大黄巍尚有残垣,其余遗迹不显。”再次记录了曹娘子堡的建堡年代、规模以及后期的失修毁坏。
  史料记载“曹娘子堡”的规模是较大,没有准确的尺寸。我上次回村去实地进行了步量,现在的堡墙东西还长约160步(米),南北宽约110步(米)。据村里老人们讲,原来堡墙的下面有八九米厚,东、西、北三面都有墙,上面宽近2米,人们还能在上面跑。堡的北面建有周王庙,堡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一个“门洞”,堡的南面有“堡河”。按堡所处地形看,应是在建堡墙时从西面和南面取土夯筑而成,西面和南面因取土而挖成了“堡河”,这样不仅解决了筑堡墙的大量用土,还可排水、防洪和御敌,就像“护城河”一样,巧妙地将整个堡寨四面形成防御。这也展现出古代时曹娘人的聪明智慧。
  应县民间还有“章弘斩应州文脉”的传说与我们村的堡有关。传说古时曾有一任应州知县名叫章弘(史书记载章弘是康熙五十四年任应州知州,重修的释迦塔,确有其人),懂风水术。他算得应州能出一升玉米那么多的官,于是便在县城中心四个街口各埋了一把铡刀,以斩断应州的文脉。自此到上世纪末为止应县多出油画匠,据说数量有一升玉米那么多。章弘斩应州文脉的传说早已远去,人们也早已遗忘。后来听说应县城内搞地下作业时也并未发现那四口铡刀,倒是在城西北三十余里外的曹娘村,有一座破败的老城池,其东西门位置各出现门板大小两块锈迹斑斑的刀形铁片。传说毕竟是传说,村里是否真的挖出过刀形铁片,现无考证。
  曹娘村的“堡墙”承载着历代无数曹娘人的记忆,也见证了曹娘村曾经的辉煌。现如今,走进“堡里头”,已看不到往日的繁华盛景,北面的堡墙濒临坍塌,东西两侧的“门洞”已荡然无存,西面的一小截残墙也已摇摇欲坠,倒塌的老屋后露出了镶嵌在堡墙上的暗房……,残墙、古宅、老树,都像是在向后人诉说着曹娘村的厚重过往……
  “堡河”上车辆穿梭,机车轰鸣,村里新建的文化广场正在有序推进,曹娘村已踏上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此刻,我仿佛又看到了“堡墙”上锦旗林立,“堡墙”内金戈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