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逐绿奋进 筑牢绿色长城
——我省推进“三北”工程纪实
文章字数:3533
  山西日报记者张丽媛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今年,我省签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三北工程建设的令》第1号总林长令,印发了《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持续高位推动“三北”工程重点工作。
  我省“三北”工程是全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46年来,我省持之以恒推进“三北”工程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火山群、风沙区、盐碱地上构筑起一道道保护生态的绿色长城,在丘陵区、农田边、缓坡带培植起一处处富民增收的林果基地,初步建成了以北部风沙区防风固沙林、吕梁山中南部水土保持林、汾河上游水源涵养林、沿黄地区经济林、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为骨架的防护林体系,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眼下,三晋大地满目滴翠、天水同碧、风光正好。
  高位推动,系统布局写下绿色诗行
  42年前,河曲县在“三北”工程中创新的“户包治理小流域经验”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推广。42年后,黄河岸畔,西口古渡,蓝天与碧水一色,涛声与鸟语和鸣,山水草木林田路园,皆成如画美景。从分散治理到全面治理,从重点治理到系统治理,河曲县在“三北”工程的加持下,将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生态脆弱区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地。“这里早已成为我们河曲人的大花园和健身房。”市民刘忠元最喜欢带家人到河曲县黄河省级湿地公园游玩。
  “三北”地区是我省生态区位最重要的地区,也是生态最脆弱的地区。工程启动前,这里北部风沙危害、中南部水土流失严重。
  自1978年启动实施“三北”工程以来,我省坚持把太行山、吕梁山生态脆弱区作为建设重点,强化顶层设计、政策保障、立法管理、要素保障,扎实推进一至五期规划建设任务,建成昕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晋西北百万亩“三松”防护林基地、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项目等重点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3730.5万亩,区域内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启动之初的8.3%提高到17.91%。
  “三北”工程用树苗“缝合”了三晋大地“绿化断带”。依托“三北”工程集中连片开发的柳林县龙门垣生态经济型综合示范园区,经过多年治理,裸露的黄土披上了绿装,从“看山愁白头”变成了“眺望满山金”。
  如今,“三北”工程已进入六期工程建设期,不仅要巩固好防沙治沙的成果,还要打好三大战役,统筹兼顾推动绿色蝶变。
  为此,我省以守护好“华北水塔”、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为载体,以全面落实林长制为保障,把“三北”工程作为国土绿化的主战场,建立山西省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布局国土绿化、小流域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提出打好防沙治沙成效巩固战、太行山吕梁山增绿提质阵地战、增强生态功能整体战、提升产业效益持久战等具有山西特色的政策举措。将绿化任务向“三北”地区倾斜,仅2024年全省300万亩营造林任务就有265万亩在“三北”工程区,70万亩种草任务工程区占97%。
  “我们结合国土‘三调’数据、‘双重’工程可研剩余任务情况,制定六期工程建设空间和任务量,并按不同区域功能定位,以县为基本单位,将全省‘三北’工程区分为核心攻坚区、协同推进区、巩固拓展区,科学实施人工造林、退化林和退化草原修复等工程措施。去年至今全省累计完成营造林575.97万亩,其中‘三北’工程区完成501.2万亩。”省林草局副局长杨冠军介绍。
  科技支撑,创新求变绘出彩色画卷
  在偏关县直接汇入黄河的杨家川河流域,7000多亩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项目地,油松、山桃、山杏尽展枝叶,恰似一抹青翠镶嵌在河岸边。偏关县是黄河“几字弯”北部生态修复重点区。经过“三北”工程建设,偏关在荒山秃岭间筑起了110公里的防护林带,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在“三北”工程建设中,我省坚持把强化科技应用作为重要支撑,在干石山区开展爆破整地、客土造林,在黄土丘陵区实施径流整地、抗旱造林,在风沙区推广阴坡堵风、集水造林,组装形成20多项集成技术,在被专家视为“绿化禁区”的困难立地上创造了一个个生态奇迹。
  作为沿黄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地区,20世纪70年代起,永和县接续奋战,探索运用PVC管输土回填、索道运送苗木等技术,在石质山区困难地造林74万亩,把荒山沟变成绿水青山,被称为三北防护林生态教科书,永和县也成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样板县。
  循道而行,方能致远。46年来,我省依靠科技开展实验性退化林修复,在晋北沙区开展杨树退化林更替修复,进行以杨改杨、以针改杨、以阔改杨和针阔灌综合改造等探索和研究,逐步形成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立地条件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在晋西北开展柠条退化林修复,重点对原生柠条灌木实施平茬复壮、带状补造等措施,形成乔灌立体配置模式;在中南部黄土丘陵区开展刺槐退化林修复,以择伐改造等方式,构建针阔混交、密度合理的生态防护林;在太岳山、中条山等晋南地区开展栎类多代萌生退化林修复,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补植补播等措施,并对实生幼苗进行除草抚育、抑灌抚育等辅助管理措施。国家林草局推广了我省退化林分修复经验,并在杨树林局成立三北防护林科技中心作为国家级长期科研基地。
  清晨,临县生松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社员王明喜和伙伴们又踏上通往山崖边的路,“一人一天能挖四五十个坑,坡有六七十度,还有八九十度的。我们靠手脚爬能上得去,但苗子得用无人机。”随着“三北”工程建设开展,临县先后成立291个造林合作社,王明喜所在的合作社是当地成立最早、实力最强的造林合作社之一。曾经的贫困户,成了经验丰富的植树人,用汗水换来了家乡荒山秃岭变绿。
  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离不开各方参与、合力攻坚。我省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推行了专业队造林、工程化管理机制,创新置换式、购买式、开发式造林绿化等机制,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发挥省直林局人才和技术优势,以“一局联三县”的办法造林护林,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局地合作、共建共享的格局。
  聚焦民生,统筹施策谱出金色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兴绿,就是要注重质量效益,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我省“三北”工程区坚持治理致富并重、增绿增收并举,依托工程建设适度发展经济林果、沙漠旅游、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鲜活故事层出不穷。
  6月初的朔州市朔城区清河寺村稻田里,人工和机器同步插秧,一片繁忙。不远处,繁育好的蟹苗正等着进入稻田。这里以前是盐碱地,如今成了生态田,都和“身旁”三北防护林有关。朔州市以每年30万亩的速度,推进国土绿化工作,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时不足1%提高到15.2%,固住了风沙,为盐碱地变良田提供了最基本的环境支撑。
  从2002年开始实施的“三北”四期、五期工程,加快了杨树林局国土绿化步伐,勾勒出雁门关内外的绿色地图。“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我们探索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方面,吸收农民参与造林、管护以及羊肚菌等林下经济创收;另一方面,大力推进草种产业发展,建成全省最大的扁穗冰草、无芒雀麦千亩标准化草种繁育基地。2023年,仅草种和鲜草创收300万余元,真正实现了绿富同兴。”杨树林局局长王晓林表示。
  在“三北”工程推进过程中,我省坚持把工程与生态扶贫、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逐步探索出适宜本土生长的特色经济林产品和林下经济产业,将其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涌现出一批经济林发展大县,形成了晋南以红枣、苹果为主,黄河沿岸以红枣为主,北部以仁用杏、沙棘为主,核桃遍布工程区的经济林基地,累计带动100多万农民实现增收,部分县农民林果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昕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更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治理的“教科书”。
  按照规模化布局、园林化设计、景观化配置、森林化管理的建设理念,我省沿环城水系、城郊荒山构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景观生态园区,把防护林建设与构建环城森林公园相结合,把生态建设与森林旅游相结合,增绿与增景统筹推进,在城市周边建成了大量的森林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绿色多样的生产生活环境。
  46年来,我省推进“三北”工程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歇。今后我省将突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科技为先导、以管理为保障、以创新为引领,努力把“三北”工程打造成样板工程、示范工程、引领工程,筑牢祖国北疆的绿色长城。
  据《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