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到神头,摆端午
●杨惠卿
文章字数:1430
  在我们家乡,朔城区境内的神头镇是过端午节最热闹的去处。
  近几年来,政府对神头海进行了美化亮化和净化改造,神头海也是冬有冬景,夏有夏景,平时到神头海去观光看水摄影的人也不少,到了端午节,神头镇更是人声鼎沸。听一个出租车司机说,他在端午那天送一个客人到神头镇,没想到离镇还有五六里的地方就堵车走不动了。那位想到神头镇观光看热闹的人,火急火燎地在车上等了两个多小时后,还是下了车步走进了神头。
  神头镇的端午节很有特色。山上有“三大王”的神话和母亲生他们兄弟三人时留下的痕迹。山下是神头海,这里不仅有北方地区十分罕见的温泉,而且还有“中华门神尉迟敬德擒海马”的传说,特别是神头海中间那两眼长年外冒的粗大水泉更是值得一观的奇景。神头镇的端午集会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唱大戏。只要过端午,当地就要请一些名剧团唱几天大戏。这也是能够吸引附近,甚至是二三十里外村民们前来过会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小时候虽没有去过神头镇,但听人们说过“进神头,摆端午”的话。这“摆端午”是摆什么呢?我那个生在神头长在神头的老战友、老学长柳长富后来告诉了我。早些时候,物资不太丰富,那时的物流也没有像今天这样畅通。不要说是一些比较贵重的物品,就是家里日常生活用的锅碗瓢勺和油盐酱醋,还有一些干活时常用的叉耙扫帚等也常有买不到的时候。而神头镇在这方面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这里以买卖人、手工业者居多,逐渐形成集镇规模,成为了聚集附近村民之地。小商贩们从外地弄些稀罕的东西,村里人从山上打些荆条回来动手编些箩头筐子,从海里割些芦苇回来打些工具,家里那些心灵手巧的妇人们也把自己精心制作的剪纸公鸡、丝线缠绕的扫灾刷刷、手绣的五色蝴蝶摆到街面上,供过会的人观赏购买。渐渐就形成了年年五月初五“摆端午”的年节性集会。
  每逢这一天,四周的村民们成群结队地徒步来到神头,上午在街上转悠看看热闹买些必要的日用品,中午在街头小饭摊子上吃两口,下午和晚上则是安下心来看两场大戏。戏散后他们步履匆匆地往家里赶,等回到二三十里外的家里时,已是后半夜的三四点了。我的老妈年轻时也是去神头“摆端午”的热心参与者。每年端午这一天,她和婶婶大娘们一块步走到三十里外的神头镇,衣兜里的两块钱除了买些针头线脑外,就是吃两毛钱的饭,就连二分钱的冰棍也舍不得吃一根,却要把那两场大戏从头看到尾。
  我到雁北水泥厂上班时,从家里到水泥厂路经神头镇,也顺路去看了一次“摆端午”。那时的阵势比先前热闹多了,路边摆的除了那些日杂物品外,更有像电子表、蛤蟆镜,甚至是喇叭裤一类的舶来品,再后来,一些日用家电也摆上了街摊。这些玩意儿吸引的是年轻人和孩子们,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来说,他们的心思还是在看大戏上。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今天神头镇的端午节和过去真是不可同日而语。那些现代的光电玩意代替了手工的叉耙扫帚,即使是过端午必需的剪纸公鸡、扫灾刷刷和五色蝴蝶,一看就知道是电脑设计机器剪裁的,虽说整齐好看光滑明亮,但却失去了手工绣制工艺的真诚和朴实。大戏还在继续演,但只有为数不多的老年人在维持着门面。人们来神头过端午,上山是为了拍照留影,下水是为了清凉游玩。至于“摆端午”的形式和内容,人们关注得不多。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根本没有必要在意。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条件密切相关,生活艰苦时想到的是如何填饱肚子,当人们不为一日三餐搜肠刮肚时,追求的就是如何享受了。神头镇的“摆端午”也是这样。先前看重的是内容,讲究的是传承,现在看重的是形式,讲究的是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