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多元汇聚的民俗风情
文章字数:3367
●陈永胜
第四节 方言俚语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语言。方言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朔州的方言总体上来说,语言词汇是比较接近的,乡音却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各地发音的声母大体上是一致的,只是在韵尾和调值方面有所不同。如果进一步区分,怀仁、应县、山阴、右玉相接近,朔城区和平鲁区相接近。
一、语音方面的特点
1、在声调方面,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朔州方言除了这四个声调外,还有一个从古代演变过来的入声字。这一声调的特点是声音短促,音节的末尾带着一个喉塞音,使之读起来无法延长。绝大多数的古入声字朔州方言中依然存在。比如:一、七、不、突、谷、福、学、习、入、月、拍、色、说、国、立、石、出等字,一时难以胜数。在连读变调和叠字变调方面,情况比较复杂。
2、朔州方言中,声母基本一致,只是声调、韵尾不同。与普通话相比,舌面音和舌尖音容易混淆,常以舌尖音代替卷舌音,也就是zhi、chi、shi、ri和zi、ci、si不分。比如:省钱、生产中的省、生二字的声母,普通话声母是sh,朔州方言的声母却是s。普通话中以a、o、e起头的零声母字(er音节除外),如“矮、爱、挨、癌、艾、埃、碍、蔼、安、俺、熬、袄、奥、昂、卬、娥、讹、饿、额、恩、摁、偶、沤、欧、瓯”一类的字,朔州方言都读n声母。n是舌尖中音,在普通话里既作声母,又作韵尾。
3、朔州方言中,前后鼻音基本上不分,如:金(jin)和经(jing)、盆(pen)和彭(peng)等字的发音是一样的。又如,滚(gun)和巩(gong)等字的发音是一样的。
4、朔州方言的轻声与普通话不一样。①普通话中的一些双音节轻声词,朔州方言不读轻声,如“手巾、萝卜、骨头、媳妇”等;②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念轻声的音高,一般是在阴平上声、去声、入声后面读半低调,调值为2,入声的喉塞音消失,阳平后面,读半高调,调值为4。③双音节词念轻声的音高与虚词念轻声的音高不一致。
5、朔州方言中的儿化音节与普通话差不多,主要区别是,儿化情况不一样,普通话儿化的,朔州话不一定儿化。朔州话儿化的,普通话不一定儿化。
二、词汇方面的特点
1、人称代词。与普通话比,朔州方言的人称代词多卬、吾、妞三个字。
卬,普通话读ang(阳平,昂)朔州方言读nang(上声,嚢),表示第一人称,我、我们之意。《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毛传:“卬,我也。”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也收录了这个字,解释为:“卬,我也。”《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至今收录此字。朔城区人至今使用此字,意义和读音与古完全一致。
吾,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表示第一人称。上个世纪80年代前,朔县利民、暖崖等地还经常使用这个字,读音和意义与古人完全一致。
妞(借音),朔州方言读niu(上声),表示第二人称,你、你们之意。
汤(借音),朔州方言读tang(上声),他们之意。
尔,人家、他们之意。
你老,您之意。
你老儿,您之意。
各人,自己、本人之意,如:眼看就要下雨啦,各人先管好各人哇。
2、语气助词“哩、唠、哇”等相当于普通话的呢、了、啦等词。比如:“你咋不吃饭哩?”“我倒吃饱唠!”“走哇,卬家有好吃的哩。”
3、做字头用的“圪”字,在朔州使用十分广泛。它常常加在单音节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象声词的前面,构成双音节词。比如:用在名词前的圪针、圪洞、圪坝、圪疤等词语;用在动词前的圪拧、圪歪、圪爬、圪挤等;用在形容词前面的圪绌、圪朽、圪腻、圪系等词语;用在量词前的圪堆、圪截、圪蛋、圪坨等:用在象声词前的圪哇哇、圪登登、圪嚓嚓、圪娜娜等词语。
带“圪”字的词有不同的组合重叠形式,如“圪挤圪挤”“圪圪绌绌”“圪晃晃圪晃晃”“一圪卷一圪卷的”。
以“圪”打头的词还可以构成固定的四字格。主要的形式有“圪a圪b”,如:圪丢圪蛋、圪扭圪捏、圪将圪就、圪兑圪兑、圪且圪且、圪挪圪挪等。也有“圪abc”形式的,如:圪团打蛋、圪溜把弯,圪底打影、圪腥烂气、圪朽打蛋等。也有“ab圪c”形式的,如:窝囊圪挤、棍枪圪榄等。还有“a圪bb”形式的,如:苦圪森森、甜圪莹莹、乱圪糟糟、水圪洼洼等。
显而易见,“圪”最主要的作用是把一个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加与不加在意义上,有的无差别,有的有一定的差别。有些动词前加“圪”后,就增加了反复、稍微、慢慢、连续、随便等意义,比如:圪抿一词用来形容喝酒时,就比“抿”多了一层慢慢品的意思。和“圪”组成的名词词根重叠并儿化后,常常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如:花圪朵儿、圪台儿、小圪妞儿等。
4、做字头用的“忽”,其用法和基本意义与“圪”相同或相近,一般是放在单音节动词前,意义上有轻微、重复、短暂等意义。比如:忽闪、忽摇、忽搅、忽撩、忽拦、忽绕、忽颤等。
带“忽”字词的重叠式和带“圪”字词的重叠式基本相同。比如:忽忽摇摇、忽摇忽摇、忽颤忽颤、忽留摆设、忽闪忽闪、忽三忽四等。
5、做字头用的“日”,在朔州方言里,表示日月、日期的“日”时,读音与普通话一样,读ri(去声),做词头如:日怪、日瞎、日能、日哄、日粗等词,“日”的读音为入声。
6、朔州方言里,有些动词可以带词尾“达”字,从而构成双音节动词。这样就给这些动词附加了一种随意、随便的色彩。比如:遛达、端达、踢达、磕达、跳达、哼达、串达、扇达、跌达、颠达、试达、戳达、转达、戏达、捂达等。
7、朔州方言里,“货”做后缀词,常常带有贬义乃至做詈词使用。比如:“掺铜货”比喻人不机明,“妨主货”比喻人或动物不得力。等等。讨吃货、挨刀货、枪崩货、舔屁股货等就是詈词了,更有粗鄙的就难登大雅之堂了。还有一种情况是“货”的贬词褒用现象,比如:翠翠微笑着低声对李红说:“卬家那货黑夜可真妨主哩!”这句话里,“卬家那货”是指翠翠的丈夫,“黑夜可真妨主”,含义就含蓄而丰富了。
8、朔州方言里,一般不说好、很好等形容词,而是用“杠”“恰”“惬”来表达。比如:“有了你这一万块,这下可闹杠啦!”“那事你可真办恰啦!”“卬夜来骑上洋车逛了趟西山,惬苦啦。”
三、谚语俚语朔县三件宝,粉浆、黄儿、烂皮袄。朔州三件宝,钟楼、阁儿、大寺庙。利民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不刮春风地不开,不刮秋风籽不来。三月寒食没一根,二月寒食遍地青。不过四月八,皮袄皮裤不敢脱。立夏不起尘,起尘活埋人。六月六,白葫芦炖羊肉。一出黄花梁,先想老子后想娘。三伏不走面高沟,三九不走腊壑口。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污泥糊糊擦圪膝。云往南,水推船;云往北,刮了糜子漫了谷。
小满前后,点瓜种豆。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天旱不忘锄田,雨涝不忘浇园。伏里没雨,谷里没米。小暑大暑,灌死老鼠。处暑不出头,不如割的喂了牛。一立秋,不圪蹴。寒露百草枯。霜降一过,犁铧高放。霜降不插犁,寒露封地皮。早穿皮袄午穿纱,围住火炉吃西瓜。过个冬,长一针;过个腊八,长一大拃。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春忙秋忙,秀女上场。庄稼不上粪,等于瞎胡混。饿死老娘,不吃种粮。伏天没雨,谷子没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日夫妻百日恩,半辈子夫妻一辈子亲。小两口打架不记仇,夫妻没有夹夜的仇。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酒肉朋友不续长,露水夫妻不明光。跌倒的骆驼比马大。说在纸上说不在纸下。是匠不是匠,得有好作杖。磨刀不误砍柴工。人怕起外号,地怕走斜道。揽事揽事,就揽下了不是。见人不施礼,多走三十里。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豆面饿断腰。三十年光棍富光棍,娶了媳妇尽打尽。站着说话不腰疼。吃饭穿衣趁家当。坐板凳看身份。叼叼抢抢不够吃,谨谨让让吃不了。傍着大路三年也盖不起一间房。好女不在环环上,秀才不在蓝衫上。绌鼻骡卖了个驴价钱,贵贱就在嘴头上。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丑媳妇终究也得见公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粉坊豆腐坊,各管另一行。井水不犯河水。二股叉打老婆,一下顶两下。针尖遇上麦芒了。人心没尽,留下斗秤。大风刮倒怨天哩。驴粪蛋蛋外面光。走了和尚跑不了庙。一疙瘩臭肉坏了满锅汤。茅厕里的石头又硬又臭。有奈出自无奈,赤脚板跑在口外。锣鼓听声,说话听音。胳膊肘子往里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像人。日头遮不住高山,有理不怕声高。人家偷牛你拔橛。狗不和鸡斗,男不和女斗。轮大轮小,蛤蟆跳蚤。贼走了才挠大刀。洋海娜满瓤瓤,人人儿不大好娘娘。有理走遍天下,没理寸步难行。
房漏偏碰雨连天。
(未完待续)
第四节 方言俚语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语言。方言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朔州的方言总体上来说,语言词汇是比较接近的,乡音却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各地发音的声母大体上是一致的,只是在韵尾和调值方面有所不同。如果进一步区分,怀仁、应县、山阴、右玉相接近,朔城区和平鲁区相接近。
一、语音方面的特点
1、在声调方面,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朔州方言除了这四个声调外,还有一个从古代演变过来的入声字。这一声调的特点是声音短促,音节的末尾带着一个喉塞音,使之读起来无法延长。绝大多数的古入声字朔州方言中依然存在。比如:一、七、不、突、谷、福、学、习、入、月、拍、色、说、国、立、石、出等字,一时难以胜数。在连读变调和叠字变调方面,情况比较复杂。
2、朔州方言中,声母基本一致,只是声调、韵尾不同。与普通话相比,舌面音和舌尖音容易混淆,常以舌尖音代替卷舌音,也就是zhi、chi、shi、ri和zi、ci、si不分。比如:省钱、生产中的省、生二字的声母,普通话声母是sh,朔州方言的声母却是s。普通话中以a、o、e起头的零声母字(er音节除外),如“矮、爱、挨、癌、艾、埃、碍、蔼、安、俺、熬、袄、奥、昂、卬、娥、讹、饿、额、恩、摁、偶、沤、欧、瓯”一类的字,朔州方言都读n声母。n是舌尖中音,在普通话里既作声母,又作韵尾。
3、朔州方言中,前后鼻音基本上不分,如:金(jin)和经(jing)、盆(pen)和彭(peng)等字的发音是一样的。又如,滚(gun)和巩(gong)等字的发音是一样的。
4、朔州方言的轻声与普通话不一样。①普通话中的一些双音节轻声词,朔州方言不读轻声,如“手巾、萝卜、骨头、媳妇”等;②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念轻声的音高,一般是在阴平上声、去声、入声后面读半低调,调值为2,入声的喉塞音消失,阳平后面,读半高调,调值为4。③双音节词念轻声的音高与虚词念轻声的音高不一致。
5、朔州方言中的儿化音节与普通话差不多,主要区别是,儿化情况不一样,普通话儿化的,朔州话不一定儿化。朔州话儿化的,普通话不一定儿化。
二、词汇方面的特点
1、人称代词。与普通话比,朔州方言的人称代词多卬、吾、妞三个字。
卬,普通话读ang(阳平,昂)朔州方言读nang(上声,嚢),表示第一人称,我、我们之意。《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毛传:“卬,我也。”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也收录了这个字,解释为:“卬,我也。”《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至今收录此字。朔城区人至今使用此字,意义和读音与古完全一致。
吾,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表示第一人称。上个世纪80年代前,朔县利民、暖崖等地还经常使用这个字,读音和意义与古人完全一致。
妞(借音),朔州方言读niu(上声),表示第二人称,你、你们之意。
汤(借音),朔州方言读tang(上声),他们之意。
尔,人家、他们之意。
你老,您之意。
你老儿,您之意。
各人,自己、本人之意,如:眼看就要下雨啦,各人先管好各人哇。
2、语气助词“哩、唠、哇”等相当于普通话的呢、了、啦等词。比如:“你咋不吃饭哩?”“我倒吃饱唠!”“走哇,卬家有好吃的哩。”
3、做字头用的“圪”字,在朔州使用十分广泛。它常常加在单音节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象声词的前面,构成双音节词。比如:用在名词前的圪针、圪洞、圪坝、圪疤等词语;用在动词前的圪拧、圪歪、圪爬、圪挤等;用在形容词前面的圪绌、圪朽、圪腻、圪系等词语;用在量词前的圪堆、圪截、圪蛋、圪坨等:用在象声词前的圪哇哇、圪登登、圪嚓嚓、圪娜娜等词语。
带“圪”字的词有不同的组合重叠形式,如“圪挤圪挤”“圪圪绌绌”“圪晃晃圪晃晃”“一圪卷一圪卷的”。
以“圪”打头的词还可以构成固定的四字格。主要的形式有“圪a圪b”,如:圪丢圪蛋、圪扭圪捏、圪将圪就、圪兑圪兑、圪且圪且、圪挪圪挪等。也有“圪abc”形式的,如:圪团打蛋、圪溜把弯,圪底打影、圪腥烂气、圪朽打蛋等。也有“ab圪c”形式的,如:窝囊圪挤、棍枪圪榄等。还有“a圪bb”形式的,如:苦圪森森、甜圪莹莹、乱圪糟糟、水圪洼洼等。
显而易见,“圪”最主要的作用是把一个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加与不加在意义上,有的无差别,有的有一定的差别。有些动词前加“圪”后,就增加了反复、稍微、慢慢、连续、随便等意义,比如:圪抿一词用来形容喝酒时,就比“抿”多了一层慢慢品的意思。和“圪”组成的名词词根重叠并儿化后,常常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如:花圪朵儿、圪台儿、小圪妞儿等。
4、做字头用的“忽”,其用法和基本意义与“圪”相同或相近,一般是放在单音节动词前,意义上有轻微、重复、短暂等意义。比如:忽闪、忽摇、忽搅、忽撩、忽拦、忽绕、忽颤等。
带“忽”字词的重叠式和带“圪”字词的重叠式基本相同。比如:忽忽摇摇、忽摇忽摇、忽颤忽颤、忽留摆设、忽闪忽闪、忽三忽四等。
5、做字头用的“日”,在朔州方言里,表示日月、日期的“日”时,读音与普通话一样,读ri(去声),做词头如:日怪、日瞎、日能、日哄、日粗等词,“日”的读音为入声。
6、朔州方言里,有些动词可以带词尾“达”字,从而构成双音节动词。这样就给这些动词附加了一种随意、随便的色彩。比如:遛达、端达、踢达、磕达、跳达、哼达、串达、扇达、跌达、颠达、试达、戳达、转达、戏达、捂达等。
7、朔州方言里,“货”做后缀词,常常带有贬义乃至做詈词使用。比如:“掺铜货”比喻人不机明,“妨主货”比喻人或动物不得力。等等。讨吃货、挨刀货、枪崩货、舔屁股货等就是詈词了,更有粗鄙的就难登大雅之堂了。还有一种情况是“货”的贬词褒用现象,比如:翠翠微笑着低声对李红说:“卬家那货黑夜可真妨主哩!”这句话里,“卬家那货”是指翠翠的丈夫,“黑夜可真妨主”,含义就含蓄而丰富了。
8、朔州方言里,一般不说好、很好等形容词,而是用“杠”“恰”“惬”来表达。比如:“有了你这一万块,这下可闹杠啦!”“那事你可真办恰啦!”“卬夜来骑上洋车逛了趟西山,惬苦啦。”
三、谚语俚语朔县三件宝,粉浆、黄儿、烂皮袄。朔州三件宝,钟楼、阁儿、大寺庙。利民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不刮春风地不开,不刮秋风籽不来。三月寒食没一根,二月寒食遍地青。不过四月八,皮袄皮裤不敢脱。立夏不起尘,起尘活埋人。六月六,白葫芦炖羊肉。一出黄花梁,先想老子后想娘。三伏不走面高沟,三九不走腊壑口。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污泥糊糊擦圪膝。云往南,水推船;云往北,刮了糜子漫了谷。
小满前后,点瓜种豆。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天旱不忘锄田,雨涝不忘浇园。伏里没雨,谷里没米。小暑大暑,灌死老鼠。处暑不出头,不如割的喂了牛。一立秋,不圪蹴。寒露百草枯。霜降一过,犁铧高放。霜降不插犁,寒露封地皮。早穿皮袄午穿纱,围住火炉吃西瓜。过个冬,长一针;过个腊八,长一大拃。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春忙秋忙,秀女上场。庄稼不上粪,等于瞎胡混。饿死老娘,不吃种粮。伏天没雨,谷子没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日夫妻百日恩,半辈子夫妻一辈子亲。小两口打架不记仇,夫妻没有夹夜的仇。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酒肉朋友不续长,露水夫妻不明光。跌倒的骆驼比马大。说在纸上说不在纸下。是匠不是匠,得有好作杖。磨刀不误砍柴工。人怕起外号,地怕走斜道。揽事揽事,就揽下了不是。见人不施礼,多走三十里。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豆面饿断腰。三十年光棍富光棍,娶了媳妇尽打尽。站着说话不腰疼。吃饭穿衣趁家当。坐板凳看身份。叼叼抢抢不够吃,谨谨让让吃不了。傍着大路三年也盖不起一间房。好女不在环环上,秀才不在蓝衫上。绌鼻骡卖了个驴价钱,贵贱就在嘴头上。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丑媳妇终究也得见公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粉坊豆腐坊,各管另一行。井水不犯河水。二股叉打老婆,一下顶两下。针尖遇上麦芒了。人心没尽,留下斗秤。大风刮倒怨天哩。驴粪蛋蛋外面光。走了和尚跑不了庙。一疙瘩臭肉坏了满锅汤。茅厕里的石头又硬又臭。有奈出自无奈,赤脚板跑在口外。锣鼓听声,说话听音。胳膊肘子往里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像人。日头遮不住高山,有理不怕声高。人家偷牛你拔橛。狗不和鸡斗,男不和女斗。轮大轮小,蛤蟆跳蚤。贼走了才挠大刀。洋海娜满瓤瓤,人人儿不大好娘娘。有理走遍天下,没理寸步难行。
房漏偏碰雨连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