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多元汇聚的民俗风情
文章字数:3228
(接上期)
由于大气污染的日益严峻,近十几年来,政府每年腊月开始,都要发出严厉的“禁燃禁放”通告,严禁市区范围内点燃煤旺火、燃放烟花爆竹,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但是,也有部分市民不赞成“禁燃禁放”,认为这是小题大做,环境污染的根源并不在旺火和爆竹身上,反而是冲淡了浓浓的“年味”,这对年俗文化是十分有害的。也算是一家之言吧。或许这也正是花炮屡禁不止的缘故吧。
看一个地方有没有文化,文化底蕴深不深,文化含量高不高,那就不妨先看看它的年俗文化,特别是元宵文化有几斤几两重。
朔州的元宵文化有几斤几两?我是“一只眼耗子不离墙根”的人,难以评判,听见多识广的朋友们说,朔州的元宵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色彩斑斓,上不逊北京、大同,下不输太原、运城。这种判断从总体上说或许有些偏颇,但恰恰说明朔州有自己的特色。总体说是玩意儿品种繁多,参与人员广泛,充分表达了群众对民间文艺的热爱和追求。与七碟碟八碗碗的饮食文化相比,元宵文化注重的是人的精神风貌的展示,也就是对精神文明的追求。至此,朔州的年俗文化把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演示到了完美结合的程度。因此,元宵文化作为年文化的组成部分,远远不止“看红火”三个字那样简单。
20世纪70年代前,朔州人比较重视过填仓节。填仓节,农历正月二十日叫“小填仓”,二十五日叫“老填仓”。有许多讲究,集中反映了朔州人对农业及其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
“过不了二月二,啥时也没过完年哩。”这是朔州人的口头禅,既表达了对春节的留恋,也表达了对农历二月二这个节日的重视。二月二在朔州有很多习俗,比如男人无论老少都要理发,寓意“二月二龙抬头”;早晨要吃跌鸡蛋,寓意“咬金咬银”;中午要吃擀豆面,寓意“挑龙尾”;要戴用五色彩线捻成的“顺气线”,寓意“一年百事百顺”。
清明节是二月二以后的第一个重大节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叫寒食节。这个节日主要是祭祖,其习俗有,扫墓添坟、烧纸祭祖、迁坟迁葬、捏寒燕儿等。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天也成了祭奠革命英烈的日子。
农历四月初八,也叫“四月八”,是朔州传统的节日。新中国成立前活动甚多,求子、还愿、唱戏、经商等活动此起彼伏,十分壮观。新中国成立后,“四月八”逐步走上了一条推动地方经济和发展民俗文化的道路。
朔州的端午节也比较隆重,主要的特点是吃粽子、吃凉糕、贴公鸡、戴绌绌(香囊)、戴长命线(和二月二的“顺气线一样”,也叫五色线)、挂艾草。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也叫“鬼节日”。朔州人讲究“一年不能两次进坟园”,但是,如果清明节因故没有上坟祭祖的人家,此日即可进坟祭祖。1985年以前,朔州大棚农业不发达,外地瓜果也少见,清明祭祖供品单调,而农历七月中旬就不然了,瓜果遍地飘香,因此,不少人家干脆选择七月十五上坟。此日夜晚,也有部分出嫁妇女到附近十字路口给逝去的亲人烧纸、敬香。此俗至今未绝迹。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朔州人心目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个节日。其习俗有很多,简述如下:
一是要团聚,外地工作的人要尽最大努力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三世同堂好,四世同堂更好。
二是要提前赶制月饼和瓜果,名曰“炉月饼”“打月饼”,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家庭是以整袋白面来“炉”的。8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炉”不起月饼,就在家里蒸白面、“二面”“掺山药面”馍馍。做这么多月饼,一是为了自家食用,二是为了给亲朋好友赠送。至于瓜果,主要是西瓜,它是供月的必备之物,象征着团团圆圆。
三是在饮食方面,并无什么忌讳。80年代以后,拣好的吃,拣好的喝,荤素齐上阵,一年比一年好。
四是摆月饼和瓜果供月。住平房的供桌摆在院子里,住楼房的摆在阳台上。望着皎皎明月,人们甜醉了心田。
五是送月饼。送给挨近的亲戚、邻居和朋友,以此来展示自家当年的丰硕成果以及向亲朋表达敬意和祝福。
六是响鞭鸣炮。这一习俗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沿袭至今。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朔州人过去主要是吃一顿油炸糕。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一个“鬼节日”,是一个祭祀先人的节日。在朔州,如果当年的清明节或七月十五没有进坟园祭祀,这一天便可上坟祭奠。主要是烧纸钱、敬香、“送寒衣”。所谓“寒衣”是用五色纸制成的衣服、鞋帽、被褥、布匹等。“十月一”一过,朔州的寒冬就要来了,这个时候,给逝去的亲人“送寒衣”,是缅怀先人、弘扬孝道的最原始、最质朴、最真诚的表达方式。也有不少人家在十月初一晚上到附近十字路口“送寒衣”的。过去的做法是,先用白麻纸糊一个特大的信封,把做好的寒衣装进去,封好口,再在信封上写:“邮:酆都城阴曹地府XXX(收)XX省XX县XX村XXX拜寄”,同时在信封外贴两枚麻纸剪的“鬼钱”,这是付给阴间“邮差”的报酬。
二、红白礼仪
红白礼仪是指民间的红白事宴的程序及其礼节。红事宴是指婚嫁事宴,白事宴是指丧葬事宴。大致说来,整个山西的红白礼仪是差不多的,但是由于“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缘故,朔州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
新中国成立前,朔州婚嫁礼仪沿袭的是明清以来的做法,其中也包含着一些北方少数民族的婚俗成分。一般来说,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前,要经过媒人说媒、对大婚、换庚帖、查底细、订婚纳彩、择吉日、迎亲典礼等一系列流程,繁琐而又隆重。在这一系列的流程中,迎亲典礼是最为隆重的一天,讲究礼数要周全得当。为此事先要选聘德高望重、经验丰富、识文断字、能说会道的人来担任总管、副总管,全权负责红事宴的一切事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倡婚姻自由,繁琐的流程大为减少,但移风易俗,实质性的礼仪依旧盛行。
迎亲的日子定下以后,提前半个月或二十天,新郎的本家、亲戚都要请新郎到家里吃一顿饭,名曰“洗头饭”或“喜头饭”,尤其是三服以内做长辈的人,这个礼数是不能缺少的。至于饭菜的品种和质量,量力而行,没有什么具体的标准。新娘的本家、亲戚亦然,也要轮流着请新娘来吃一顿饭,名曰“盘头饭”或“掰髻髻饭”。吃了这顿饭,就意味着新郎、新娘很快就要步入人生的一个新阶段了。
迎亲,也就是娶新媳妇进家门,礼仪甚多。男方家里要提前布置好婚房、张贴双喜字,新郎要理好发,约好娶亲人员,等等。前一天男方要派人到女方家送“离娘米面”、酒、肉等,和女方协商敲定次日迎亲的具体时间、线路,同时再次征求女方的意见和建议。迎亲前,男女双方家里大都要举办“开喜门”宴席,招待亲朋好友,一天或两三天不等。
新中国成立前,娶亲的工具有花轿、驴骡轿等,1949年以后,毛驴车、大马车、自行车、小四轮、吉普车、工具车、小轿车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与时俱进。
迎亲的这一天,男方家里还要用红纸苫好院里、巷子里、小区里的井盖、窨盖、旱井盖,还要贴对联、垒旺火。迎亲队伍进到院里或小区时,首先要鸣炮响鞭,轿车停到大门口或小区楼门口时,新娘先不下轿,这时男方的娶亲人需要先请女方的送亲人进家落座,吃“传茶”。与此同时,婆婆领一名女童,让她双手端一茶盘,上置红糖或水果糖若干枚、小红花一朵、脂粉一盒,待走到喜轿前,婆婆亲扶新娘下轿,随后婆婆把小红花插在新娘头上、脂粉搽点新娘脸上、最后把糖喂在新娘的嘴里。这一过程叫“添缘分”,寓意婆媳二人本是有缘人,经过这么一“添”,就更加有缘了。随后,婆婆将新娘领进家。如此这般,新媳妇才算是娶进家门了。
接下来,要举行典礼仪式,新郎新娘要“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仪式后不久便进入酒席阶段。红事宴中,郎舅的地位最高,须臾不可慢待,座位、陪客都有讲究。自从酒席在饭店举办后,讲究也没那么多了,但依然得给郎舅们安排最重要的桌子。
是日晚上,新郎家要举办晚宴,来答谢有关家人、亲戚和总管等帮忙的人员。晚宴的主食是压饸饹,白面、豆面、荞面的均有。于是,人们干脆把晚宴叫“吃饸饹”。过去,吃罢饸饹后还要闹洞房。如今这种活动已经很少见了。
婚礼的第二天,是新媳妇回门的日子,女方同样要举办“回门宴”,礼仪比男方的简单很多。主要是女方派新娘的同辈人来把新郎、新娘接回家,中午招待来宾入席,共同见证这美好的时光。
(未完待续)
由于大气污染的日益严峻,近十几年来,政府每年腊月开始,都要发出严厉的“禁燃禁放”通告,严禁市区范围内点燃煤旺火、燃放烟花爆竹,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但是,也有部分市民不赞成“禁燃禁放”,认为这是小题大做,环境污染的根源并不在旺火和爆竹身上,反而是冲淡了浓浓的“年味”,这对年俗文化是十分有害的。也算是一家之言吧。或许这也正是花炮屡禁不止的缘故吧。
看一个地方有没有文化,文化底蕴深不深,文化含量高不高,那就不妨先看看它的年俗文化,特别是元宵文化有几斤几两重。
朔州的元宵文化有几斤几两?我是“一只眼耗子不离墙根”的人,难以评判,听见多识广的朋友们说,朔州的元宵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色彩斑斓,上不逊北京、大同,下不输太原、运城。这种判断从总体上说或许有些偏颇,但恰恰说明朔州有自己的特色。总体说是玩意儿品种繁多,参与人员广泛,充分表达了群众对民间文艺的热爱和追求。与七碟碟八碗碗的饮食文化相比,元宵文化注重的是人的精神风貌的展示,也就是对精神文明的追求。至此,朔州的年俗文化把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演示到了完美结合的程度。因此,元宵文化作为年文化的组成部分,远远不止“看红火”三个字那样简单。
20世纪70年代前,朔州人比较重视过填仓节。填仓节,农历正月二十日叫“小填仓”,二十五日叫“老填仓”。有许多讲究,集中反映了朔州人对农业及其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
“过不了二月二,啥时也没过完年哩。”这是朔州人的口头禅,既表达了对春节的留恋,也表达了对农历二月二这个节日的重视。二月二在朔州有很多习俗,比如男人无论老少都要理发,寓意“二月二龙抬头”;早晨要吃跌鸡蛋,寓意“咬金咬银”;中午要吃擀豆面,寓意“挑龙尾”;要戴用五色彩线捻成的“顺气线”,寓意“一年百事百顺”。
清明节是二月二以后的第一个重大节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叫寒食节。这个节日主要是祭祖,其习俗有,扫墓添坟、烧纸祭祖、迁坟迁葬、捏寒燕儿等。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天也成了祭奠革命英烈的日子。
农历四月初八,也叫“四月八”,是朔州传统的节日。新中国成立前活动甚多,求子、还愿、唱戏、经商等活动此起彼伏,十分壮观。新中国成立后,“四月八”逐步走上了一条推动地方经济和发展民俗文化的道路。
朔州的端午节也比较隆重,主要的特点是吃粽子、吃凉糕、贴公鸡、戴绌绌(香囊)、戴长命线(和二月二的“顺气线一样”,也叫五色线)、挂艾草。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也叫“鬼节日”。朔州人讲究“一年不能两次进坟园”,但是,如果清明节因故没有上坟祭祖的人家,此日即可进坟祭祖。1985年以前,朔州大棚农业不发达,外地瓜果也少见,清明祭祖供品单调,而农历七月中旬就不然了,瓜果遍地飘香,因此,不少人家干脆选择七月十五上坟。此日夜晚,也有部分出嫁妇女到附近十字路口给逝去的亲人烧纸、敬香。此俗至今未绝迹。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朔州人心目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个节日。其习俗有很多,简述如下:
一是要团聚,外地工作的人要尽最大努力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三世同堂好,四世同堂更好。
二是要提前赶制月饼和瓜果,名曰“炉月饼”“打月饼”,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家庭是以整袋白面来“炉”的。8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炉”不起月饼,就在家里蒸白面、“二面”“掺山药面”馍馍。做这么多月饼,一是为了自家食用,二是为了给亲朋好友赠送。至于瓜果,主要是西瓜,它是供月的必备之物,象征着团团圆圆。
三是在饮食方面,并无什么忌讳。80年代以后,拣好的吃,拣好的喝,荤素齐上阵,一年比一年好。
四是摆月饼和瓜果供月。住平房的供桌摆在院子里,住楼房的摆在阳台上。望着皎皎明月,人们甜醉了心田。
五是送月饼。送给挨近的亲戚、邻居和朋友,以此来展示自家当年的丰硕成果以及向亲朋表达敬意和祝福。
六是响鞭鸣炮。这一习俗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沿袭至今。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朔州人过去主要是吃一顿油炸糕。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一个“鬼节日”,是一个祭祀先人的节日。在朔州,如果当年的清明节或七月十五没有进坟园祭祀,这一天便可上坟祭奠。主要是烧纸钱、敬香、“送寒衣”。所谓“寒衣”是用五色纸制成的衣服、鞋帽、被褥、布匹等。“十月一”一过,朔州的寒冬就要来了,这个时候,给逝去的亲人“送寒衣”,是缅怀先人、弘扬孝道的最原始、最质朴、最真诚的表达方式。也有不少人家在十月初一晚上到附近十字路口“送寒衣”的。过去的做法是,先用白麻纸糊一个特大的信封,把做好的寒衣装进去,封好口,再在信封上写:“邮:酆都城阴曹地府XXX(收)XX省XX县XX村XXX拜寄”,同时在信封外贴两枚麻纸剪的“鬼钱”,这是付给阴间“邮差”的报酬。
二、红白礼仪
红白礼仪是指民间的红白事宴的程序及其礼节。红事宴是指婚嫁事宴,白事宴是指丧葬事宴。大致说来,整个山西的红白礼仪是差不多的,但是由于“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缘故,朔州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
新中国成立前,朔州婚嫁礼仪沿袭的是明清以来的做法,其中也包含着一些北方少数民族的婚俗成分。一般来说,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前,要经过媒人说媒、对大婚、换庚帖、查底细、订婚纳彩、择吉日、迎亲典礼等一系列流程,繁琐而又隆重。在这一系列的流程中,迎亲典礼是最为隆重的一天,讲究礼数要周全得当。为此事先要选聘德高望重、经验丰富、识文断字、能说会道的人来担任总管、副总管,全权负责红事宴的一切事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倡婚姻自由,繁琐的流程大为减少,但移风易俗,实质性的礼仪依旧盛行。
迎亲的日子定下以后,提前半个月或二十天,新郎的本家、亲戚都要请新郎到家里吃一顿饭,名曰“洗头饭”或“喜头饭”,尤其是三服以内做长辈的人,这个礼数是不能缺少的。至于饭菜的品种和质量,量力而行,没有什么具体的标准。新娘的本家、亲戚亦然,也要轮流着请新娘来吃一顿饭,名曰“盘头饭”或“掰髻髻饭”。吃了这顿饭,就意味着新郎、新娘很快就要步入人生的一个新阶段了。
迎亲,也就是娶新媳妇进家门,礼仪甚多。男方家里要提前布置好婚房、张贴双喜字,新郎要理好发,约好娶亲人员,等等。前一天男方要派人到女方家送“离娘米面”、酒、肉等,和女方协商敲定次日迎亲的具体时间、线路,同时再次征求女方的意见和建议。迎亲前,男女双方家里大都要举办“开喜门”宴席,招待亲朋好友,一天或两三天不等。
新中国成立前,娶亲的工具有花轿、驴骡轿等,1949年以后,毛驴车、大马车、自行车、小四轮、吉普车、工具车、小轿车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与时俱进。
迎亲的这一天,男方家里还要用红纸苫好院里、巷子里、小区里的井盖、窨盖、旱井盖,还要贴对联、垒旺火。迎亲队伍进到院里或小区时,首先要鸣炮响鞭,轿车停到大门口或小区楼门口时,新娘先不下轿,这时男方的娶亲人需要先请女方的送亲人进家落座,吃“传茶”。与此同时,婆婆领一名女童,让她双手端一茶盘,上置红糖或水果糖若干枚、小红花一朵、脂粉一盒,待走到喜轿前,婆婆亲扶新娘下轿,随后婆婆把小红花插在新娘头上、脂粉搽点新娘脸上、最后把糖喂在新娘的嘴里。这一过程叫“添缘分”,寓意婆媳二人本是有缘人,经过这么一“添”,就更加有缘了。随后,婆婆将新娘领进家。如此这般,新媳妇才算是娶进家门了。
接下来,要举行典礼仪式,新郎新娘要“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仪式后不久便进入酒席阶段。红事宴中,郎舅的地位最高,须臾不可慢待,座位、陪客都有讲究。自从酒席在饭店举办后,讲究也没那么多了,但依然得给郎舅们安排最重要的桌子。
是日晚上,新郎家要举办晚宴,来答谢有关家人、亲戚和总管等帮忙的人员。晚宴的主食是压饸饹,白面、豆面、荞面的均有。于是,人们干脆把晚宴叫“吃饸饹”。过去,吃罢饸饹后还要闹洞房。如今这种活动已经很少见了。
婚礼的第二天,是新媳妇回门的日子,女方同样要举办“回门宴”,礼仪比男方的简单很多。主要是女方派新娘的同辈人来把新郎、新娘接回家,中午招待来宾入席,共同见证这美好的时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