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文化遗产放光彩
——我市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略记
文章字数:1692
  记者刘淑花
  “剪纸真是一门妙不可言的艺术!它充满了想象,让人觉得神奇而又有趣。”近日,来自西班牙的高中英语老师碧兰在朔州老城非遗文化展示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剪纸,并亲手剪出一只红色蝴蝶纸样后,非常兴奋地说。
  展示馆里的手工布老虎、面塑花样、香包挂件等各类地方特色鲜明的非遗文化作品,深深吸引了碧兰老师,而更让她流连忘返的是崇福寺,她说:“在这座非常古老的寺庙里,学习到了很多关于中国古建筑方面的知识。朔州,真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古老城市,感觉特别好……”
  作为自古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碰撞交融之地,我市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有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应县木塔;有保存相对完整的长城327公里,万里长城和万里茶马古道在右玉杀虎口交汇;更有雁鱼灯、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等各类历史文物,还有朔州秧歌、赛戏、梨花春酒传统酿造工艺、晋北道情、怀仁旺火、传统鎏金技术等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立足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全方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面推动文旅融合,让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迸发出新活力、放射出新光彩。
  “广武明长城,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端午节期间,自驾车沿着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来朔登上广武长城的太原游客吕玲玲很开心地说,朔州的长城,让她感受到了塞北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自古作为北方要塞,频繁的战事,让长城成为我市的重要军事防御工程。我市境内古堡众多,长城及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林立。近年来,我市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雁门关——广武核心展示园建设为契机,加强长城的抢救性保护,全力推动长城文化旅游提档升级。2024年6月1日起,《朔州市长城古堡保护条例》施行,更为全市长城及古堡的保护、管理、研究、利用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特别是我市以科技创新应用为支撑,以“互联网+”为手段,推进长城、景区景点等数字文旅产品发展,不断拓展线上推广空间。2021年以来,我市大力推动数字文旅建设,整合原“朔州市文化云平台”与“朔州市旅游大数据平台”为朔州文旅云,成为可传播类的数字文旅资源。又以朔州文旅云为载体,建设辽金文化资源数据库,对辽金壁画、文字等内容进行数字化保护;建设长城博览在朔州数字资源库,运用VR全景、视频、音频、航拍、照片、图文、诗词、书画等多媒体语言,展示朔州长城文化资源;开发文创产品,以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地方特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朔州有礼”品牌;建设朔州市稀有剧种资源库,对朔州非遗进行线上体验,不断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激活文旅新业态。今年4月26日,“新IT,新文遗:应县木塔数字新篇启幕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X联想集团AI赋能智慧木塔成果发布会”在应县木塔景区举办,进一步推动了应县木塔景区开发建设沉浸式数字消费产品的步伐。
  5月22日,“礼赞新中国 逐梦新时代”2024年朔州市广场舞大赛暨山西省广场舞大赛朔州选拔赛在朔城区崇福广场举行,来自全市的18支参赛队伍同台竞技,共展风采,既充分展现了全市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扩大了群众文化品牌的传播、交流、推广,更让广大群众更加便捷、高效地享受到了公共文化服务。
  我市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深入推进文旅融合,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去年全年我市完成“文明之光”文旅志愿服务三晋行文化品牌活动110场,完成率110%;完成“免费送戏下乡”惠民演出710场,完成率120%。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文艺小分队)开展群众文化活动6715场,完成率108.13%;乡土文化能人开展培训、传承活动1504次,完成率122.88%;乡村文化带头人组织活动2810次,完成率109.42%。今年,我市将持续实施群众文化惠民工程,使惠民工程的覆盖面更广、演出质量更高、受惠群众更多。
  我市还不断创新载体,丰富文旅业态,持续打造契合市场的旅游休闲产品。按“季节+主题”组合优化精品旅游线路,推出组合性强、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项目。加强应县木塔、怀仁市清凉河流域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推动应县木塔开展夜游项目。着力推动右玉县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右玉南山美郡创建省级文旅康养示范区,推动金沙滩健康养生中心升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