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多元汇聚的民俗风情
文章字数:3186
(接上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全国各地逐步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丧葬礼仪,朔州人把举办丧葬事宜的活动统称为“白事宴”。与红事宴相比,白事宴持续时间长,在旧社会,大户人家的停灵日期有的长达49天或更长。如今,一般是5天至7天。
对于寿终正寝者来说,子女们一般在死前就把“寿衣”给穿好了。死亡后,子女痛哭,立即打开一孔窗户纸,放魂出屋,口里放一枚银元或铜钱,面部盖一张“苫面纸”,随后烧纸一张,名曰烧“奠亡纸”。
烧了“奠亡纸”后,就开始“入殓”,也就是把尸体放入棺材里。然后开始进行“报丧”“打怀殃”“破土打墓”“请鼓匠”等工作。新中国成立前,“报丧”是很重要的一项,即是亡人的长子必须在“入殓”前,手持“戳丧棒”通知亡人的“人主”。亡人如是女性,其“人主”就是她的父母、兄弟或侄子;亡人如是男性,其“人主”就是他的舅舅或表兄弟。“人主”获得报丧后,有权向报丧的孝子提出各种质疑或建议,尤其是对非寿终正寝者,甚至可以提出停止入殓、验尸、报官等要求。
白事宴同样也要聘请一名或数名总管来负责管理。
朔州白事宴无论贫富,一般都要请鼓匠班来超度亡魂,人称“打门鼓”。鼓匠班,一种叫“门鼓班”,由七八个民间艺人组成,主要的乐器为唢呐、笙、胡琴、鼓、镲、锣等。门鼓计量单位是“个”,一个门鼓一白天两黑夜,七厘门鼓半白天一黑夜,半个门鼓则是一黑夜。对特别贫困的人家来说,一般选择半个门鼓或七厘门鼓;对富裕或喜好摆阔的人家来说,就没准气了,最阔气的是请两班对台吹奏。另一种叫“念经班”,也是在为亡人超度,艺人身穿道士行头,演奏的曲目和念诵的经文都是道家的经典。一般来说,城里人喜欢选择“打门鼓”,农村喜欢“打门鼓”加“念经”。
无论亡灵停放几天,出殡的前一天是“正经”,也叫正经日。这一天是白事宴的重头戏,孝子们按照与亡人的辈分远近穿不同的孝服,长子、长孙等重孝人物负责迎接“人主”、亲家等重要人物。这一天的上午,要举行“点纸”仪式,也叫“烧纸”仪式。在司仪的指挥下,依照“人主”、亲家等排序,依次上场面对亡灵磕头作揖。也有的亡人,生前有一定的级别,在“点纸”前还要举行追悼会。信奉天主教、耶稣教的人家也在“正经日”招待来宾,但不举行“点纸”仪式。
“点纸”仪式结束后,开始举办午宴,答谢所有来宾。
朔州人把出殡叫做发引,六县(市、区)的风俗不一样,有太阳没出来前发引的,有太阳出来后发引的,也有正午前发引的。发引也有一定的仪式,启灵前,鼓匠要对着棺材吹奏一番,长子要先抬一下棺材。待抬材人把棺材抬出大门外后,所有孝子在长子、长媳的带领下,双腿跪地、两手托地,痛哭不已。待长子把砂锅摔下去后,灵车开始缓缓起步,向着墓地进发。
到了墓地开始下葬,先由长子下墓里把推棺材的滚木放好,上来后,抬材人把棺材吊下去,再由众人把土回填下去堆成坟丘为止。坟丘堆好后,孝子们举行烧纸祭奠仪式。礼毕,返回家中。第二天,孝子们再次来到墓地,把为亡人置办的房院、童男女、摇钱树等“纸货”拉到坟头前,连同其他冥币、纸钱一起烧掉。朔州人把这种仪式叫“复二”,意思是给亡人安家,好让儿女子孙放心。
“复二”后,从亡人的死日算起,还要过三七(21天)、尽七(49天)、百日、周年和三周年。这几个日子,儿女们一般都是要到墓地去祭奠的。
三、民间禁忌
在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禁忌。朔州地处内外长城之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边塞文化,就禁忌文化来说,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人体禁忌。从婴儿到成人都有不少禁忌,比如:婴儿忌剃发,婴儿忌在风口睡,儿童时期忌衣服太紧等;成年人忌野外露宿,忌蓬头垢面、裸体、半裸体见人,忌用力揪人耳朵,忌拍打人头顶等。
养生保健禁忌。忌喝生水,忌吃饭过饱。忌酒色财气,尤其是在“色”方面,有很多禁忌:蜜月新婚忌房事无度,劳累、生病忌房事,过河前后忌房事,野外、田间忌性交,产后两月忌房事等。
语言禁忌。这方面的禁忌非常多,涉及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方面。总体的原则是少说闲话、少翻舌,忌说大话、假话、空话,忌“十大应承九不管”等。
行为方面的禁忌也有很多,比如,忌好高骛远、忌不识抬举、忌缺乏自知之明、忌主观臆断、忌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忌忘恩负义、忌过河拆桥、忌见风使舵、忌瓜田李下、忌欺负老弱病残之人、忌对着“长人”不说“短话”、忌晚辈拍长辈的肩膀和头、忌孩子打架大人出头、忌人前放屁锅头(灶台)上坐等。
性别方面的禁忌。总的原则是男女有别,说话要注意分寸、谈吐要文明、动作要礼貌,尤其是公爹和儿媳、大伯和小婶、大姨和妹夫、姐夫和小姨之间要注意,夫妻之间忌相互揭短等。
交往方面的禁忌。忌人前夸己炫富夸子女、忌到别人家串门或办事不告而别、忌借多还少、忌送客人走时关门声音大、忌客人走时用扫帚扫地、忌客人离开或自家人外出时向其背后泼水、忌宴客时主人坐首席、忌作客时在主人炕上坐当头正面、忌借东西不及时还、忌借别人药壶主动送还、忌添仓节把钱物借给他人、忌公共场合脱鞋袜、忌请客吃饭主人先放碗筷、忌茶满酒不满、忌遇见熟人假装看不见等。
饮食方面的禁忌。忌吃饭时打骂孩子,忌饭菜摆上桌子后扫地,忌席间还有一人没放筷子就收拾碗筷、饭菜,忌茶壶、酒壶的嘴子向着客人,忌饭前拿筷子敲碗、饭后扣碗,忌吃灾禽病畜肉,忌席间不告而辞,忌筷子直立插在饭上等。
居住方面的禁忌。四合院忌主房低,院子忌不规则形状,二进、三进院忌后院低,忌桑、榆、椿、枣、槐、桃、杏等木做檩条椽木,忌前檐低、高于后檐,忌房院建在古墓上,忌大门直通道路,忌大门对寺庙、道观,忌建房屋脊高出邻家二尺七以上,忌堂门和大门正对,忌大门前有坟墓、水井、池塘和砖瓦窑,忌厕所建在主房的左右和左前角,忌墙砖根基四、六层,忌双扇门宽窄不一,忌一堂两入的卧室门正对,忌屋脊的两端垒“龙卷尾”,忌长辈住在晚辈的下首,忌弟弟住在兄长的上首等。
婚嫁方面的禁忌。忌同宗婚和近亲婚,尤忌骨血倒流婚(妗妗做婆),忌一女许两家,忌无媒婚(如今自由恋爱,也有没有媒人的),忌服丧期婚嫁,忌一家一年办红白两事宴,娶亲的来回忌走重复路,忌娘家起轿响炮,忌娶亲时途中犯冲,比如遇井、窨、碾、磨、坟、棺等要用红纸或红布遮盖,忌途中新娘见新娘,如相见需互换新手绢一块,忌落轿时轿门对死门、伤门、惊门,婚宴忌吃“白头馍馍”,娶媳妇旺火忌坍塌,新娘住“对月”忌下厨房和串门等。
丧葬方面的禁忌。忌棺材内、坟墓里有铁器,忌穿寿衣面朝下,忌殓尸串房院(指死在哪房就在哪房的堂屋入殓停灵),忌死于外乡者入院、入室停灵,忌向人主报丧时未磕头先说话,忌灵堂“长明灯”熄灭,忌穿孝衣进他人的院和屋,忌女孝散“哑头”(指散头发穿孝衣时要有哭声),死丧当年,亡人的儿子、长孙家里过年时忌贴春联(其讲究是第一年不贴春联,第二年贴蓝或绿色春联,第三年贴红对联),忌在灵堂内打扫卫生,忌随便揭开棺材盖,忌三日内盖严棺盖,忌人主未验尸前楔死莹钉(棺材忌使用铁钉,所用的X形木钉叫莹钉),棺材忌用榆木,停灵时如是正房忌棺材头西脚东,忌砂锅没摔烂,忌抬起的棺材随便落地,忌孕妇送葬,忌下午发引,忌发引走重复的路,忌孕妇入坟地,忌未嫁而死亡的女子入祖坟,忌凶丧者入祖坟,忌打扫清理墓穴时留下手印和脚印等。
此外,在其他行业、其他领域,禁忌或多或少都会有。客观地说,既能成为禁忌,当初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只有这样,禁忌才能一代又一代地遵守下去。禁忌虽不是法律法规,但人们能普遍自觉遵从,其原因也正在这里。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不断改造,随着传统行业的不断消亡,部分禁忌已经很难服务于时代的发展了,其“忌”也就随之而亡了。另外,一些没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禁忌和一些具有糟粕性质的禁忌,也不再被人们遵从了,这显然是时代的进步。
禁忌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依然是十分必要的。
(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全国各地逐步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丧葬礼仪,朔州人把举办丧葬事宜的活动统称为“白事宴”。与红事宴相比,白事宴持续时间长,在旧社会,大户人家的停灵日期有的长达49天或更长。如今,一般是5天至7天。
对于寿终正寝者来说,子女们一般在死前就把“寿衣”给穿好了。死亡后,子女痛哭,立即打开一孔窗户纸,放魂出屋,口里放一枚银元或铜钱,面部盖一张“苫面纸”,随后烧纸一张,名曰烧“奠亡纸”。
烧了“奠亡纸”后,就开始“入殓”,也就是把尸体放入棺材里。然后开始进行“报丧”“打怀殃”“破土打墓”“请鼓匠”等工作。新中国成立前,“报丧”是很重要的一项,即是亡人的长子必须在“入殓”前,手持“戳丧棒”通知亡人的“人主”。亡人如是女性,其“人主”就是她的父母、兄弟或侄子;亡人如是男性,其“人主”就是他的舅舅或表兄弟。“人主”获得报丧后,有权向报丧的孝子提出各种质疑或建议,尤其是对非寿终正寝者,甚至可以提出停止入殓、验尸、报官等要求。
白事宴同样也要聘请一名或数名总管来负责管理。
朔州白事宴无论贫富,一般都要请鼓匠班来超度亡魂,人称“打门鼓”。鼓匠班,一种叫“门鼓班”,由七八个民间艺人组成,主要的乐器为唢呐、笙、胡琴、鼓、镲、锣等。门鼓计量单位是“个”,一个门鼓一白天两黑夜,七厘门鼓半白天一黑夜,半个门鼓则是一黑夜。对特别贫困的人家来说,一般选择半个门鼓或七厘门鼓;对富裕或喜好摆阔的人家来说,就没准气了,最阔气的是请两班对台吹奏。另一种叫“念经班”,也是在为亡人超度,艺人身穿道士行头,演奏的曲目和念诵的经文都是道家的经典。一般来说,城里人喜欢选择“打门鼓”,农村喜欢“打门鼓”加“念经”。
无论亡灵停放几天,出殡的前一天是“正经”,也叫正经日。这一天是白事宴的重头戏,孝子们按照与亡人的辈分远近穿不同的孝服,长子、长孙等重孝人物负责迎接“人主”、亲家等重要人物。这一天的上午,要举行“点纸”仪式,也叫“烧纸”仪式。在司仪的指挥下,依照“人主”、亲家等排序,依次上场面对亡灵磕头作揖。也有的亡人,生前有一定的级别,在“点纸”前还要举行追悼会。信奉天主教、耶稣教的人家也在“正经日”招待来宾,但不举行“点纸”仪式。
“点纸”仪式结束后,开始举办午宴,答谢所有来宾。
朔州人把出殡叫做发引,六县(市、区)的风俗不一样,有太阳没出来前发引的,有太阳出来后发引的,也有正午前发引的。发引也有一定的仪式,启灵前,鼓匠要对着棺材吹奏一番,长子要先抬一下棺材。待抬材人把棺材抬出大门外后,所有孝子在长子、长媳的带领下,双腿跪地、两手托地,痛哭不已。待长子把砂锅摔下去后,灵车开始缓缓起步,向着墓地进发。
到了墓地开始下葬,先由长子下墓里把推棺材的滚木放好,上来后,抬材人把棺材吊下去,再由众人把土回填下去堆成坟丘为止。坟丘堆好后,孝子们举行烧纸祭奠仪式。礼毕,返回家中。第二天,孝子们再次来到墓地,把为亡人置办的房院、童男女、摇钱树等“纸货”拉到坟头前,连同其他冥币、纸钱一起烧掉。朔州人把这种仪式叫“复二”,意思是给亡人安家,好让儿女子孙放心。
“复二”后,从亡人的死日算起,还要过三七(21天)、尽七(49天)、百日、周年和三周年。这几个日子,儿女们一般都是要到墓地去祭奠的。
三、民间禁忌
在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禁忌。朔州地处内外长城之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边塞文化,就禁忌文化来说,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人体禁忌。从婴儿到成人都有不少禁忌,比如:婴儿忌剃发,婴儿忌在风口睡,儿童时期忌衣服太紧等;成年人忌野外露宿,忌蓬头垢面、裸体、半裸体见人,忌用力揪人耳朵,忌拍打人头顶等。
养生保健禁忌。忌喝生水,忌吃饭过饱。忌酒色财气,尤其是在“色”方面,有很多禁忌:蜜月新婚忌房事无度,劳累、生病忌房事,过河前后忌房事,野外、田间忌性交,产后两月忌房事等。
语言禁忌。这方面的禁忌非常多,涉及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方面。总体的原则是少说闲话、少翻舌,忌说大话、假话、空话,忌“十大应承九不管”等。
行为方面的禁忌也有很多,比如,忌好高骛远、忌不识抬举、忌缺乏自知之明、忌主观臆断、忌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忌忘恩负义、忌过河拆桥、忌见风使舵、忌瓜田李下、忌欺负老弱病残之人、忌对着“长人”不说“短话”、忌晚辈拍长辈的肩膀和头、忌孩子打架大人出头、忌人前放屁锅头(灶台)上坐等。
性别方面的禁忌。总的原则是男女有别,说话要注意分寸、谈吐要文明、动作要礼貌,尤其是公爹和儿媳、大伯和小婶、大姨和妹夫、姐夫和小姨之间要注意,夫妻之间忌相互揭短等。
交往方面的禁忌。忌人前夸己炫富夸子女、忌到别人家串门或办事不告而别、忌借多还少、忌送客人走时关门声音大、忌客人走时用扫帚扫地、忌客人离开或自家人外出时向其背后泼水、忌宴客时主人坐首席、忌作客时在主人炕上坐当头正面、忌借东西不及时还、忌借别人药壶主动送还、忌添仓节把钱物借给他人、忌公共场合脱鞋袜、忌请客吃饭主人先放碗筷、忌茶满酒不满、忌遇见熟人假装看不见等。
饮食方面的禁忌。忌吃饭时打骂孩子,忌饭菜摆上桌子后扫地,忌席间还有一人没放筷子就收拾碗筷、饭菜,忌茶壶、酒壶的嘴子向着客人,忌饭前拿筷子敲碗、饭后扣碗,忌吃灾禽病畜肉,忌席间不告而辞,忌筷子直立插在饭上等。
居住方面的禁忌。四合院忌主房低,院子忌不规则形状,二进、三进院忌后院低,忌桑、榆、椿、枣、槐、桃、杏等木做檩条椽木,忌前檐低、高于后檐,忌房院建在古墓上,忌大门直通道路,忌大门对寺庙、道观,忌建房屋脊高出邻家二尺七以上,忌堂门和大门正对,忌大门前有坟墓、水井、池塘和砖瓦窑,忌厕所建在主房的左右和左前角,忌墙砖根基四、六层,忌双扇门宽窄不一,忌一堂两入的卧室门正对,忌屋脊的两端垒“龙卷尾”,忌长辈住在晚辈的下首,忌弟弟住在兄长的上首等。
婚嫁方面的禁忌。忌同宗婚和近亲婚,尤忌骨血倒流婚(妗妗做婆),忌一女许两家,忌无媒婚(如今自由恋爱,也有没有媒人的),忌服丧期婚嫁,忌一家一年办红白两事宴,娶亲的来回忌走重复路,忌娘家起轿响炮,忌娶亲时途中犯冲,比如遇井、窨、碾、磨、坟、棺等要用红纸或红布遮盖,忌途中新娘见新娘,如相见需互换新手绢一块,忌落轿时轿门对死门、伤门、惊门,婚宴忌吃“白头馍馍”,娶媳妇旺火忌坍塌,新娘住“对月”忌下厨房和串门等。
丧葬方面的禁忌。忌棺材内、坟墓里有铁器,忌穿寿衣面朝下,忌殓尸串房院(指死在哪房就在哪房的堂屋入殓停灵),忌死于外乡者入院、入室停灵,忌向人主报丧时未磕头先说话,忌灵堂“长明灯”熄灭,忌穿孝衣进他人的院和屋,忌女孝散“哑头”(指散头发穿孝衣时要有哭声),死丧当年,亡人的儿子、长孙家里过年时忌贴春联(其讲究是第一年不贴春联,第二年贴蓝或绿色春联,第三年贴红对联),忌在灵堂内打扫卫生,忌随便揭开棺材盖,忌三日内盖严棺盖,忌人主未验尸前楔死莹钉(棺材忌使用铁钉,所用的X形木钉叫莹钉),棺材忌用榆木,停灵时如是正房忌棺材头西脚东,忌砂锅没摔烂,忌抬起的棺材随便落地,忌孕妇送葬,忌下午发引,忌发引走重复的路,忌孕妇入坟地,忌未嫁而死亡的女子入祖坟,忌凶丧者入祖坟,忌打扫清理墓穴时留下手印和脚印等。
此外,在其他行业、其他领域,禁忌或多或少都会有。客观地说,既能成为禁忌,当初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只有这样,禁忌才能一代又一代地遵守下去。禁忌虽不是法律法规,但人们能普遍自觉遵从,其原因也正在这里。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不断改造,随着传统行业的不断消亡,部分禁忌已经很难服务于时代的发展了,其“忌”也就随之而亡了。另外,一些没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禁忌和一些具有糟粕性质的禁忌,也不再被人们遵从了,这显然是时代的进步。
禁忌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依然是十分必要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