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喜读《大明首辅王家屏》
●陈永胜
文章字数:3286
  早在去年的时候,我曾拜读了王与甘先生的传记文学《大明首辅王家屏》。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重新了解和认识王家屏的优秀读本。
  一
  王家屏,字忠伯,朔州山阴人,生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嘉靖四十三年(1564),王家屏乡试中举,隆庆二年(1568),高中进士,列二甲第二名,被选为庶吉士。次年三月,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十二年四月,擢升吏部右侍郎,十二月,以吏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万历十四年,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万历十九年,担任首辅。万历二十年,引疾罢归,回到山阴。万历三十一年(1603)与世长辞,享年68岁。被追封为少保,谥文端。熹宗时增封太保,民间以“王阁爷”“王阁老”敬称之。著有《王文端公诗集》《复宿山房文集》。王家屏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他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朔州人官职最高的官员、唯一的内阁首辅。
  《大明首辅王家屏》的作者王与甘,山阴县人,退休前系平鲁区人民医院副院长,一直从事医疗卫生工作。该书73万字、70章,全面系统地记录了王家屏的成长历程。全书收录了王家屏的不少诗词、奏章、日讲讲义、书信、墓表等原创作品。这些作品分别贯穿在不同的章节里,成为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让读者实实在在地领略了王家屏的才思敏捷、为人刚正、文笔生辉的精神风貌。比如,第十二章《家屏请免灾年赋税 张卤赴晋甄选拔贡》中,王家屏从南洲书院回到山阴城。山阴受灾严重,税收却没有减。对此他写下了《悯农》诗一首:“春日荷一锸,夏日荷一锄。摘稻如摘发,种谷如种珠……生计怀农事,谁能不欷歔。”表达了他对受灾地方的高度关注。不仅写诗,他还写呈子直接递交给县衙。
  又如,第二十二章《吏部牵头考大臣 家屏拟旨谕百官》,张居正成为首辅后,内阁诸事繁杂,社会百废待兴。就在吏部牵头开始考察官员之际,大行皇帝尊谥礼成,昭告天下。王家屏采纳众人意见,起草了《拟上大行皇帝尊谥诏》,使吏部等衙门考察官员有了处理意见。介于复职等官员进京对朝廷有所表示这一现象,王家屏为皇上草拟了《拟敕谕天下朝觐官员》,全文不到300字,行云流水,得体端庄,文采飞扬。
  万历皇帝登基,年仅10岁。培养教育皇帝的重任就落在了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王家屏等重臣的身上。万历三年,王家屏充日讲官。万历七年,值日讲。《大明首辅王家屏》第二十八章,开篇就向读者介绍王家屏给皇上主讲《设为痒序学校以教之》一节,结尾时这样说:“三代之民所以不令而行,不严而治者,有其本也,汉武帝表章六经,学非不设,而内牵于多欲之私。唐太宗增置四学,教非不与,而身不免惭德之累。此皆本之不立,学校教化徒饰文具焉耳……仰惟皇上,道惟尽性,治本因心……臣愚更愿:持望道未见之溥,教思无穷之泽……”如此精辟之讲义,无愧一代帝师名号。
  作为人物传记,《大明首辅王家屏》一书,把王家屏有史可查的诗词、奏章、讲义等作品,和故事的情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显示了传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为传记的可读性增加了不少色彩。
  二
  我们知道,人物传记和小说是有很大差别的。人物传记是通过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和事迹等来反映主人公一生或一个时期的作为、贡献、社会影响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要求作者实事求是、忠于史实,不能凭个人的好恶来取舍史实,更不能随心所欲、胡编乱造。小说则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描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说白一点,人物传记不能虚构。在这一方面,《大明首辅王家屏》是写得比较到位的。传记文学虽然说和小说不是同一种体裁,但它同样讲究艺术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可读性。
  隆庆六年,年仅10岁的明神宗即位,张居正由顾命大臣升为首辅。此时,社会矛盾尖锐,万历王朝危机四伏,朝廷竟然走到了无力为满朝文武官员发放薪水的地步。经过张居正的一系列全面改革,到万历十年他去世时,明王朝一度中兴,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吏治清明、边关安定。因此,张居正被誉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十大名相”之一。然而,张居正去世不到一年,朝廷竟追夺了张居正的官阶、籍其家、夺玺书、销诰命。一时间,墙倒众人推,恶言污水铺天盖地。这是史实。《大明首辅王家屏》在第三十九章《丘侍郎奉旨抄张家 张敬修含恨写血书》中作了详细的描述:刑部侍郎丘橓奉旨前往江陵查抄张家,有些曾经极力巴结张居正的官员为他送行。丘侍郎对他们不屑一顾,三杯酒下肚,将酒杯一摔,说:“你们一个个都让我看不起,抄没张居正在京住宅时,多有你们为他祈福祷告的书札,有人许愿要折自己的寿给他,如今墙倒众人推,一个个成了反张先锋,也不脸红!”
  有的官员惊得脸上失色,生怕丘橓将那些书札公布于众,或交与皇上。
  有人巧言开脱,说:“人在矮屋下,哪个不低头?”
  丘橓说:“其中唯独没有王家屏的只纸片言,王家屏真乃端人也!”
  这个细节是从侧面来描写王家屏的。丘侍郎怒斥为他送行的官员,击节叹赏王家屏是“端人”。丘侍郎率众出发后,王家屏立即给湖广巡按任养心写了《寄任正宇侍御》,为张居正的后人说好话。
  纵观《大明首辅王家屏》一书,类似这样的细节描写,无论是正面写还是侧面写,都为塑造王家屏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难以忘怀的。
  三
  《明史》第二百一十七卷(《列传第一百五》)共为王家屏、陈于陛、沈鲤等六人作了传记,王家屏位居篇首,大约2000余字,给了王家屏高度的评价:“家屏柄国止半载,又强半杜门,以戇
  直去国,朝野惜也。……赠少保,谥文端。熹宗立,再赠太保,任一子尚宝臣。”通过阅读《王家屏列传》,我们不难看出,王家屏,生逢其时,幼年时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33岁步入官场,直至官居首辅,位极人臣。然而,王家屏又是生不逢时的,主要是在首辅的位置上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来,使得“朝野惜也”。
  作为传记,无论谁来写,如果回答不好王家屏“生不逢时”这一历史问题,就很难说是一部成功的传记。《大明首辅王家屏》从第四十二章到五十六章,以浓重的笔墨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万历皇帝说起。
  万历皇帝10岁登基,在张居正和李太后的支持和辅佐下,走过了辉煌的十年。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大明帝国失去了重心,万历皇帝从此走上了一年不如一年的道路。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这样说:“以皇帝身份向臣僚作长期的消极怠工,万历皇帝在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绝后的例子。”柏杨在《中国历史年表》中指出:“从万历十七年开始,朱翊钧开始不视朝。(之后凡26年,与群臣不见一面。至1615年‘梃击案起,始出一朝,而又入宫不出,至其死,31年间,君臣仅该一次对唔’。)”
  万历十七年,大理寺评事雒于仁上疏批评皇帝贪财、嗜酒、恋色、尚气,结果被贬斥为民。实际上,雒于仁的指责恰恰击中了万历皇帝的要害。《明朝十六帝》对万历皇帝的评价是:“他在位的后38年,就是生活在酒、色、财、气之中。”在明代十六帝中,这样的皇帝是首屈一指的。张居正之后,内阁首辅先后有张四维、申时行、王家屏、王锡爵、赵志皋等十数人,并非学问不好、能力不行,而是皇帝不行。《大明首辅王家屏》一书对此也作了不少的描述,发人深省。
  有人说王家屏的首辅没当到底,是因为卷入了册立太子一案,从而得罪了皇上。事实上并非如此。当时的情况是,万历九年,皇长子朱常洛诞生,系王宫娥(后来的恭妃)所生。万历十四年,郑淑妃生下一子,名朱常洵,是为皇三子。按常理说,立太子是非长子莫属的,可是万历皇帝却偏偏宠爱郑淑妃,要废长立幼,有意立三子常洵为太子。因此和朝臣产生了严重的对立。万历皇帝不仅不立太子,而且对常洛读书也不关心,直到常洛13岁时,才在申时行、王家屏等廷臣的力争下出阁讲读。从万历十四年(1586)开始,廷臣围绕立太子与万历皇帝争论了整整15年,所上奏疏累数千计,史称“争国本”。这一点,从《大明首辅王家屏》一书中也可以看到,并且写得十分精彩。
  万历皇帝不立太子,是因为私心在作祟。由于立太子事关“国本”,所以申时行、王家屏等首辅及众大臣的拥立太子之举是为国着想的,其忠心日月可鉴。皇帝不立太子,也不临朝亲政,做大臣的就不好办事了。以致出现了申时行11次乞归、王家屏数次乞归的事,要知道这可是首辅们在“罢工”啊。《大明首辅王家屏》在不少的章节中都有具体的描述,值得反复品味。
  纸短言长,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