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平:笔耕不辍书写矿山情怀
文章字数:2943
本报记者 符烨邦 赵福胜
小时候的他,由于语文学习成绩优异,心中便埋藏着一颗梦想的种子,梦想成为一名“大作家”,可理想与现实往往有着一定的差距。 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所限初中毕业就辍学回村“修理地球”去了,可他没气妥,没灰心,没放弃,农闲时节,又拿起笔练习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由于平日里就爱写写画画的他,一旦有空就把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有趣事,写成文章投给当时的《山西农民报》、《雁北日报》社和县广播电台。尽管采用少,可心里却乐滋滋的,因为这在当时的农村人眼里,是很了不起的事。时间不长,他就成了村里、乡里的“笔杆子”。
2004年年初,他在矿山文学爱好者郑春梅的帮助下从老家应县农村被招聘来到,被誉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安太堡露天矿成为一名重型卡车司机,一下子从农民转变为煤矿工人,他就是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安太堡露天矿重型卡车司机、新闻通讯员、文学爱好者王汉平。
从小爱好结缘写作
据王汉平回忆,他从上小学的时候就爱上语文课,特别是爱写作文。他的班主任语文老师鼓励他:好好练习写作,你这个特长挺好的,将来会在你工作的道路上发挥大作用的。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他从小学、初中一路走来,几乎每次作文都被当作范文在全班课堂上诵读,然后刊登在学校黑板报上。有一次,他的一篇千字作文被老师推荐到当时的山西省《作文周刊》上,不久,报社通过邮政汇款给寄来五块钱稿费,当年的五块钱够交一个学期学费。霎时,他心跳加速,手舞足蹈,那种喜悦和激动直到现在他都记忆犹新……
王汉平学历不高,写作基础并不好,又从未参加过什么正规文学写作培训班或听过什么讲座。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上班努力工作并留心一些安全生产新闻素材和文学素材,每天下班后不管多累,时间多晚,都要挤出时间学习、看书,练习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当夜深人静时,他还在一字一句推敲。据他述说刚开始为班组办内部小报和板报,活跃班组职工文化生活,并学会了用电脑给报刊发稿子。他的写作,从一开始的“小豆腐块”到“长篇大作”写起,他越写心致越高,越写觉得越快乐。有时遇上好的素材,灵感一来,半夜三更从被窝爬起来一气呵成是常事。
由写新闻通讯稿到文学作品写作过渡,应是一个较难的转折。长时间写矿山新闻,新闻的语言要求植根心中,可平时阅读小说、散文、诗歌这些带有感情温度的语言,活灵活现地映入他的眼帘,滋润他的心田,撩拨着他不安分的心。二十年来,他的阅读,从初读到重读体会经典,不断探寻文学给人的启迪与力量所在。逐渐找到了写作的切口……生活在变,时代在前进,他对文学的梦想从未改变。
日日读书,学识渐有增进;天天笔耕,文章自成一格。作为一名露天矿工人,业余读书成为他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枕边书、案头书、口袋书,手不释卷,如今又恋上了电子书,每有闲暇,惜时如金。2019年由国家一级作家、著名煤矿作家,原朔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工会主席黄树芳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文化小哥——王汉平》,洋洋洒洒近万字,以纪实的手法,讲述了王汉平的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之路以及背后故事,文章在各种新闻媒体和文学刊物陆续刊登后,引起强烈反响。
心中有爱笔下有情
繁忙的工作浇不灭他心中的那团火,在文学的广袤土地上,他辛勤地耕耘着。王汉平谈到自己文学创作时说:“说实话,真要动笔写点随笔、感悟,还真是挺难的,远没有起初写新闻顺当,根本找不到感觉。”但现实中丰富的工作生活素材,又在时时刻刻激励着他,有种不写不快的困惑。为此,他广交文友,参加各种文学讲座培训和各种读书活动等,朔州市大小图书馆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
困惑中的他,急于想找到一个出口。静下心的时候,慢慢琢磨,光这样无头无绪地乱飞乱撞,犹如一只无头苍蝇,何谈出路?他在想,既然是工作生活的故事,何不从身边的工友写起呢?在2016年3月的一天,他通过朋友了解到中煤平朔露天设备维修公司安太堡卡车车间工会主席顼和平,30年如一日,帮助328对新人喜结连理的故事后,利用下班时间进行深入采访,不久《顼和平——30年把“红娘”当成事业做》的稿子,在《中国煤炭报》、《山西工人报》、《朔州日报》等相继刊登,并在平朔生活区及朔州市区大龄青年男女中引起不小反响,纷纷找顼和平主席给介绍对象。
思路一变天地宽,这让他信心大增。该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优秀共产党员,原生产二队重型卡车司机杨文茂,11年安全行驶14万多公里,运煤量能装18万多节火车皮并在多次技能大赛中屡屡获奖的事迹感动了他。他利用休班时间写出了五千多字的长篇纪实文学《杨文茂:平凡岗位走出的全国技术能手》,一个礼拜后,在《山西工人报》、《朔州日报》及《今日平朔》文学刊物全文刊登。后来,随着他的一些文学作品相继在《阳光》、《朔风》等纯文学刊物的刊出,不但提升了他的创作信心,更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他从最初的稚嫩笔法,不懂新闻要领、文学构思,到渐渐的思路清晰、流畅,他在清楚看到了自己点滴进步的同时,还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新闻界、文学界朋友,有的成了无话不说的“忘年交”,让他的工作生活增添了一些亮色。
笔耕不辍执著追求
二十年来,他默默耕耘在文学创作这块沃土上,写作激情依然不减,笔耕不辍,执著追求。这几年,他又对诗歌产生了兴趣。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山西省总工会组织的全省职工征文活动中,他的《走进新时代》诗作获三等奖,他是中煤平朔公司唯一一名获奖者。2021年11月荣获“颂党恩、话工会、咏朔州”全市职工征文比赛散文类一等奖;2021年12月作品《从我家变化看矿山变化》在全省职工“中国梦、劳动美——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征文活动中荣获三等奖;2022年9月作品《试验田里涌动着绿色旋律》在首届山西省能源系统职工短视频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通过参加各种征文活动,锻炼了他的新闻采写和文学创作能力,也给了他很大的动力。于是,他在挤时间写稿、投稿的同时,积极支持帮助身边更多新闻通讯员、文学爱好者传授写作技巧,少走弯路,甘做他们的铺路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感觉文字表达不能满足自己对工作和生活的感悟,于是在坚持写作创作的同时,他又狂热地爱好上了摄影。2011年年底,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用了将近一个月的工资,购买了一台单反照相机。每天上班他都怀揣着相机,在不影响安全生产的情况下,抓拍生产一线职工工作和矿区生产一瞬,将好的图片配以文字发给新闻媒体及摄影活动展览。他还牺牲休息时间,不知疲倦地走进矿坑采掘作业现场,或趴或仰或卧,屏住呼吸,一次次按下快门,真实记录生产一线矿工忘我工作的工作场景和宏伟壮观的露天采掘现场,向外界展示矿工工作生活和企业蓬勃发展的每一个细节,抒发更多的平朔梦,矿山情。近年来,他将在各种媒体发表过的文章收集整理成新闻消息、安全小故事、人物通讯、散文诗歌等类,装订成册,每次翻阅时都感觉时间过得真快、时代发展太快了。
一分汗水,一份收获。二十年来,他笔耕不辍,锲而不舍累计在国家、省市级及集团公司新闻媒体和文学期刊发表作品上千篇,其中多件作品在全省、全市、公司各种征文中获奖。他常说“企业培育了我,给了我很多机会。今后,唯有感恩企业、奉献企业、回报企业,干好本职工作,用手中的笔和相机多写多拍。”他坦言,在今后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始终做一名永远不知疲倦的跋涉者,眼中有光,内心才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