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两山”理念的生动艺术表达
艺术党课《西口飞虹》为何这么红?
文章字数:3378


  《西口飞虹》演出场景。蔚冲邑尹志伟摄

  演出50余场,场场爆满,媒体关注,受众热议……从试讲到正式开讲,《西口飞虹》这堂3年不间断的“艺术党课”缘何如此“红”?
  党课怎么讲才生动有趣,有新意,更有感染力?继走进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学院后,今年5月,艺术党课《西口飞虹》走进山西省委党校,作为红色精品剧目进行展演。演出现场座无虚席,来自省委党校的教职工、接受培训的各地学员认真观看聆听,一场别开生面又内容饱满、精彩纷呈的艺术党课令人耳目一新、备受震撼。
  由基层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西口飞虹》,却有如此大的反响,而且盛演不衰,原因何在?
  “抠”出来的好作品
  “对于《西口飞虹》来说,我一直是很‘抠’的。”这个听起来似乎“抠门儿”的人,就是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主任、朔州市歌舞团团长郝丽云。在他看来,艺术党课《西口飞虹》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把右玉精神融入艺术党课,不断打磨,持续创优,一点一滴“抠”出来的。
  2022年初,在朔州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的指导下,右玉干部学院作为承办单位,由右玉县委、县政府出品,朔州师专音乐系和朔州市歌舞团负责编创艺术党课《西口飞虹》。在创作初期,主创团队通宵达旦反复研究主题立意、架构形式、剧目内容、剧种选择、表现手段、整体组合等等。
  为了以艺术之美体现右玉这块闪烁党性、结晶民情的碧玉,主创人员在坚持“艺术为媒、教育为本、党性为魂”的同时,坚持“100%原创作品,100%本土编导,100%右玉故事”的原则。这三个“100%”,浸润着朔州市歌舞团这个市级文艺院团艺术突围的坚定决心,也体现了创作人员潜心创作的不泯情怀。集结本土优秀艺术人才,不贪名家名人之大,只求作品精美之全,看似“土法上马”,却有匠心精神,把每一件作品、每一个课目、每一个乐段、每一段舞蹈,甚至每一个动作都作为浸润着红色情感的精品“零件”来反复擦拭、磨合、组装。朔州市歌舞团音乐创作室主任马万是《西口飞虹》的音乐总监,他注重从本土传统音乐中寻觅创作灵感,融入艺术课目的音乐,于是便有了欢快的右玉道情来表现主人公迎亲场面,沉郁的戏剧耍孩儿腔来吟唱“黄土黄来边墙高,种树人留下一张锹”,从而取得了专一性,也兼具了唯一性,更体现了本土性。
  有受众说,观看《西口飞虹》是需要拿着纸巾的,因为是要感动落泪的。这也从侧面体现了这堂大课的创作追求:红色剧目需要走心走情,要入眼入心,要大家都爱看,要受众有感动。全部9个课目,围绕领袖嘱托的右玉实践和“两山”理念的右玉路径为主线,综合了舞剧、歌剧、话剧、情景剧的艺术手法,起承转合,疏密有致,既工笔绘情,又泼墨绘史。在课目《狂风撕扯的红纱巾》中,仅用5分钟时间,以主人公彩芹和树生一场因狂风阻挡没有完成的婚礼,便形象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右玉生存之苦、植树之要。特别是新娘彩芹与新郎树生在舞台上的隔空对话,既巧妙运用了舞台艺术空间,更让彩芹“太难啦”这撕心裂肺的呐喊打动了受众,于是在泪水中推动剧情,也升华感情。
  创作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不能一劳永逸。在试讲之前,经过一年多时间不断创作、排演、改进。每次开讲后,总会第一时间倾听搜集专家和群众反馈,抠情节、抠细节、抠台词、抠表演……正是这份“抠”的专注极致和精益求精,让艺术党课《西口飞虹》终于大获成功。近年来,《西口飞虹》走进高校成为思政课,又作为红色精品剧目走进省委党校,获得一致好评。目前,正按照“进京汇报演出,兄弟院校巡回演出,深入基层慰问演出,右玉干部学院驻场演出”的既定目标扎实推进。
  三年磨一课,枝叶最关情。这堂倾注心力、精心打磨的艺术党课,在守正与创新中开拓路径,打破了思政教育过去的传统印象,用“好听、好看、好懂”的艺术形式,奏响主旋律,以“高体验感”“沉浸式党课”全方位覆盖了各个层次的群众,在艺术享受中接受党性洗礼。
  “演”出来的好故事
  党课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思想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交融,只有融入真实案例,倾注真实情感,才能令人触动、引发共鸣。
  《西口飞虹》集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观赏性于一体,为创新党课教学模式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样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突破口,打通党性教育“最后一公里”。
  艺术党课以艺术呈现为手段,但本质还是党课、是思政课,不能脱离实际空谈艺术表达。
  为更好地讲述右玉的绿化故事、右玉精神的故事,《西口飞虹》创作团队多次深入右玉绿化丰碑、黄沙洼、马营河村、右卫北城墙风沙掩埋遗址、右玉县委旧址等地采风调研,采访植树英雄和干部群众,具象化回望岁月、触摸历史。
  为讲好右玉植树造林中“红姑娘突击队”的先进事迹,创作人员跟随植树英雄王明花重走“黄沙路”,在捧起那一抔细腻绵密的黄沙时,在抚摸那一棵棵低矮粗糙却又倔强挺立的小老杨时,才深切感受到在右玉植树造林的艰辛与不易。
  为生动演绎狂风肆虐、群众沙海求生的艰苦与坚韧,创作人员在右卫北城墙风沙掩埋遗址实地参观,真切感知“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这首顺口溜背后沉甸甸的“重量”。
  素材有了、剧本有了,怎么把故事、把情感、把思想“演”真、“演”活、“演”到观众心坎上?
  在课目《狂风撕扯的红纱巾》中,扮演新娘彩芹的朔州市歌舞团舞蹈总监陈露深有感触。陈露最难忘的是在2023年12月11日艺术党课《西口飞虹》走进山西师范大学的那场演出。
  “我不能缺席,要不然故事就不完整了。”彼时的陈露脚上有着严重的扭伤,为让艺术党课完整圆满地呈现给学校的师生,陈露咬牙坚持,把身体的疼痛与剧中“彩芹”面对遮天蔽日的黄沙时的无奈、纠结、苦楚完美融合,带给观众酣畅淋漓的视觉体验。
  “演出结束的那一刻,我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到了幕后。”巨大的疼痛让陈露的额头布满细密的汗珠。“从最初我只是为了演而演,到后来在右玉的种种亲身体验、亲身感受,令我思绪万千、感慨不断,我把这些真情实感融入表演之中,把角色演活、把情感演到位、把教育意义演进大家心里。”当掌声响起的那一刻,她觉得一切都值了。
  一个个生动活泼、感人至深的情节,催人泪下、震撼心灵、激人奋进、洗礼思想,不少观众饱含热泪,用最热烈的掌声向全力呈现精彩演绎的演员致谢,更向不畏艰难、勤奋朴实、创造奇迹的右玉人民致敬。
  “讲”到位的好党课
  “开展党性教育要生动、深刻,要入心、入脑。《西口飞虹》就是非常好的范例,值得学习推广。”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宋惠民说。
  “《西口飞虹》立体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精髓,是‘两山’理念的生动艺术表达。”朔州师专党委书记张毓德说。
  “很吸引人,很感动人,多次流泪,还是头一次以这种方式上党课,挺好!”右玉干部学院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了右玉绿色生态发展的坚强决心。
  右玉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新中国成立之初,右玉196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8000亩的残次林,林木绿化率不足0.3%,沙化面积却高达1500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6.2%。
  故土难离,沙海求生。70多年来,一任接一任的右玉县委班子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坚韧不拔改善生态,成功地将昔日的“不毛之地”建设成如今的“塞上绿洲”,全县林木绿化率提升到57%,铸就了“右玉精神”的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右玉的绿色实践就是“两山”理念在三晋大地上描绘出的锦绣画卷。
  《西口飞虹》以时间为主轴,以典型故事为脉络,串联起右玉由饱受风沙之苦到向风沙宣战、由植树改变生存环境到植树强县富民、由富起来到美起来的右玉绿化史,大开大合、跌宕起伏,却又环环相扣、撼动人心,浓缩着“两山”理念在右玉生动实践的艺术精华。
  “好的党课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生命的;好的艺术党课是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的。《西口飞虹》二者兼具,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课,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剧,更是一次触动思想的洗礼。”山西右玉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段泳说。
  《西口飞虹》融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用艺术形式讲好生动党课、传承右玉精神,在众多党课教学中成功火出圈,成为干部党性教育培训的“明星”课目,不仅提升了党课的质量和效果,更有效激发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这是《西口飞虹》的价值所在,也是艺术党课的魅力所在。
  任永亮刘晓峰
  据《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