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西口外今年好收成
●孙莱芙
文章字数:1491
  ——大冷冬天西北风吹,不是哥哥他是谁。
  《走西口》唱了多少年了?那西口,就在我们右玉县。
  一年冬天,下着飘飘扬扬的大雪,峰峰披素,岭岭白头,我独自一人,慢慢爬行在那道茫茫苍苍、横无际涯的山梁,满山遍野分布着数不清的烽火台;银天宽阔,白雾茫茫,隐隐似见大青山和土默川。一人行进在这远天远地、寥廓西口之上,心中不由回响起《走西口》那苍凉的曲调。
  是啊,那往昔拖儿带女、新婚别离、背井离乡的流民图,究竟是怎样一种场景呢?
  许多个夜晚,娘坐在昏黄的油灯下,讲述着一家人走西口的往事,诉说我的三个哥哥因无衣无食而送人收养的情形,童年的我只能听着窗外瑟瑟的北风,苍茫地遐想着远方。
  我没有想到,在走西口已经成为遥远的往事,只能在传说和舞台上闪现的时候,却不料那路上的故事还在继续,那割断的亲情还和我们血脉相连。
  那年秋天,八月十五月儿圆,城里我叔伯姐姐捎来一句话,说从西口外回来我的亲哥哥,说他那边的父母过世了,身边再没一个亲人,因此想回口里认认亲娘。他说住在城里亲戚家,先问问七十岁的老娘还认不认,如若不认,他在那里过个十五就回去了。娘听了,擦一把眼泪点一点头,说:“认!咋能不认?自个儿身上掉下的肉,远天湿地跑回来看他娘了,咋就不认哩?”
  二日天明,继父那干瘦高大的身躯摇摇晃晃地出了村,渐渐消失在茫茫无边的黄土路上。记得,那是个麻阴阴天,下午,我和娘不时跑到村头观望,一直等到黄昏来临的时候。等啊等,阳婆婆落在西山沟,瞭见黄尘瞭不见个人。直等到天色昏黑之后,口外的哥哥才跟着我继父踏进村来。
  晚上,全村的乡亲都来了,屋里屋外,院内院外挤满了人。乡亲们团团围住我们一家人,我们一家人围住炕上的哥哥。骨肉分离,天长地久,往事茫茫,这第一句话真不知从何说起。
  口外回来的哥哥说:“那边爹娘殁了几年了,早想回来看看生身的娘亲。那时候光景不好,拿不起路费。分开田以后好过了,西口外今年好收成。”
  娘问:“孩子,你姓啥,叫啥?”
  口外的哥哥说:“姓霍,叫粮换。那边的爹娘说,我是用粮食换的。”
  娘说:“那时候一家人没饭吃,送出你是让你逃条活命,也拿粮食救一家人的性命。”
  娘又问:“孩子,你娶过媳妇没,几个孩子了?”
  口外的哥哥说:“没,成分高,误下了。”
  娘红了眼皮,说:“这头你二哥是贫农,过穷,也没成过家。娘那时候想让孩子你有吃有穿。我和你爹给人家打短工,东家没孩子,要收养你。我们说你一辈子有福了,谁承想害了孩子!”
  口外的哥哥说:“娘,怨不得你!”
  这一晚上,娘哭了笑,笑了哭。对娘来说,能在有生之年见到零落异乡的骨肉,喜悦之情咋说也不为过分。
  从此,口外回来的哥哥就正式进入我们的家庭生活,那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之后的第五个年头,口里的二哥和口外回来的三哥揽了本村的一群牛。出群时,一个在前边开道,一个在后面追赶;一个甩鞭,一个提棍;一个背水壶,一个拿雨具;哥哥在前边叫,兄弟在后面喊。所到之处,尘土飞扬,牛吆马嘶。弟兄俩相互照应,谁买水烟都是两包;谁搓火捻都是两根。一个在日中时回村吃饭,出村时提着热汤热饭,并且总是一溜小跑。口外的哥哥没有被子,口里的哥哥就把自己的分出一半来。傍晚,牛马进了村,跑向各家各户,娘迎他们于街外,继父已烧开一锅热水供他们洗涮。一家人亲亲热热,说说笑笑,欢乐不比别家的少,日子也不比别家的差。
  四年以后,二老先后辞世。口外的哥哥很悲伤,说:“过去想娘多少年,总是见不到;今天好容易守着娘了,谁想娘这么快就离开了!”
  那年冬天,口外的哥哥又要回到他过去生活的地方。我们弟兄三个在老家分了手。走时,老天下着白毛呼呼大雪。我说:“两位哥哥裹紧皮袄,各人要疼各人的身。”
  三条牛缰接了个长,一眼眼瞭得哥哥翻过个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