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好教育关键期
文章字数:1077
家庭教育是一个科学、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很多家长在实际生活中都是“见招拆招”。那么,家长该如何规划自家的家庭教育呢?那就需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抓好、抓牢每一个教育关键期。
一、3-6岁,父母要做好榜样示范,在孩子心里种下“健康、正确”的种子
中国文化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这不是民间笑谈,确实有它的教育意义。三岁在孩子的成长期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述中,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开始具备了一定的模仿和判断能力,同时孩子的思维又具有自我中心性。家长需要把重心放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注重家长自身和周围人的言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这一时期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的时期,家长要注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有的十七八岁的青年还存在乱扔垃圾的问题、不会收纳整理等问题,就是在这一时期缺乏养成教育。另外,这一时期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情景都比较感兴趣,有尝试去做的愿望,家长要通过示范大胆让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
其次,要理解孩子此时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做好引导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思维具有“自我”性,这是孩子的第一次“叛逆期”,开始习惯用“我”来回答问题,这是孩子成长中重要的阶段,家长要积极加以肯定和引导,不要简单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要引导孩子学着去换位思考,同时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二、7-12岁,父母要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七岁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出现,进入学校学习。男孩子一般会晚熟一点,所以七八岁的男孩子比起同龄的女孩子会显得“幼稚”。这个时期家长要特别注意教育方式的改变,很多家长还没有适应孩子的成长变化,教育方式还停留在幼儿期间,但教育内容却从关注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品德的培养转变为关注学习,或者是关注学习成绩。这样就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因为孩子年龄还小,对家长的话基本上还能言听计从,家长尚未察觉出任何变化,这也使得家长在孩子青春期时,很难接受孩子的“叛逆”,显得手足无措。
当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痛苦的不仅仅是家长,还有孩子。那么,在这个阶段的家庭教育该注意些什么呢?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如果在12岁之前,家长能够关注到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内容,培养好的亲子关系以及沟通方式,那么青春期就不会那么可怕。比如,女孩的家长要关注她的身体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变化,要尊重她的长大,给予她足够的安全感,学会倾听,而不是强势说教;还要鼓励她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增加孩子的生活体验,并对孩子的表现给予肯定,引导孩子主动去思考问题。
据《今晚报》作者:郭燕峰
一、3-6岁,父母要做好榜样示范,在孩子心里种下“健康、正确”的种子
中国文化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这不是民间笑谈,确实有它的教育意义。三岁在孩子的成长期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述中,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开始具备了一定的模仿和判断能力,同时孩子的思维又具有自我中心性。家长需要把重心放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注重家长自身和周围人的言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这一时期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的时期,家长要注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有的十七八岁的青年还存在乱扔垃圾的问题、不会收纳整理等问题,就是在这一时期缺乏养成教育。另外,这一时期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情景都比较感兴趣,有尝试去做的愿望,家长要通过示范大胆让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
其次,要理解孩子此时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做好引导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思维具有“自我”性,这是孩子的第一次“叛逆期”,开始习惯用“我”来回答问题,这是孩子成长中重要的阶段,家长要积极加以肯定和引导,不要简单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要引导孩子学着去换位思考,同时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二、7-12岁,父母要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七岁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出现,进入学校学习。男孩子一般会晚熟一点,所以七八岁的男孩子比起同龄的女孩子会显得“幼稚”。这个时期家长要特别注意教育方式的改变,很多家长还没有适应孩子的成长变化,教育方式还停留在幼儿期间,但教育内容却从关注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品德的培养转变为关注学习,或者是关注学习成绩。这样就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因为孩子年龄还小,对家长的话基本上还能言听计从,家长尚未察觉出任何变化,这也使得家长在孩子青春期时,很难接受孩子的“叛逆”,显得手足无措。
当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痛苦的不仅仅是家长,还有孩子。那么,在这个阶段的家庭教育该注意些什么呢?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如果在12岁之前,家长能够关注到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内容,培养好的亲子关系以及沟通方式,那么青春期就不会那么可怕。比如,女孩的家长要关注她的身体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变化,要尊重她的长大,给予她足够的安全感,学会倾听,而不是强势说教;还要鼓励她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增加孩子的生活体验,并对孩子的表现给予肯定,引导孩子主动去思考问题。
据《今晚报》作者:郭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