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古今情思都江堰
●孙建华
文章字数:2344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北边缘岷江出口处,这座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永载华夏史册,堪称世界奇迹。虽然历经二千三百多年的风雨侵蚀,但至今仍焕发着青春,滋润着川西平原,造福着黎民百姓。
  读初中时,都江堰的轶事就深深嵌印在我的心中,所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来成都后,第一个愿望就是想一睹它的风采。
  朋友老向从下榻的宾馆接上我,直奔都江堰,他把面包车开得飞快,行驶在水网如织的川西平原上,并和我摆起了“龙门阵”。
  相传,在岷江离堆石坡下的深渊里,藏着一条孽龙,常兴风作浪,淹没村庄,毁坏农田,百姓深受其害。家居灌江口的二郎神,决心为民除害,就变作一个卖担担面的老翁,来引诱孽龙。孽龙经不住担担面香味的诱惑,变成一个小伙子来吃面。二郎神早已认出它,而它却毫不知觉。于是二郎神把一条条铁链子变成一根根担担面盘在碗里,送给孽龙吃。孽龙吞下肚后,才发现五脏六腑全被铁链子缚住,稍一挣扎就疼痛难忍,只好听从摆布,乖乖伏在深渊里不再出来。从此,岷江消除了水患,百姓安居乐业。为纪念二郎神功德,人们把离堆下的深渊称为“伏龙灌”。
  神话归神话,而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76年,李冰任秦国蜀郡太守时,就和其子二郎一道,针对雨季岷江山洪暴发,洪水直泻川西平原,造成巨大的洪涝灾害,而到旱季,川西平原又严重缺水,田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的严酷自然现象进行实地考察。终于掌握了岷江水流和洪水中沙石运动方向的规律,两年后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他因势利导地在岷江进入平原的扇形入口处修筑起弯月形的都江堰,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引外江水入岷江,内江水入农田。然后利用弯道流水沙石直行的原理,把山洪冲下来的沙石经“鱼嘴”分流,使大部分洪水和沙石冲过低堰流入外江,少部分进入内江。由于都江堰尾部弯月形和虎头山崖的阻挡,把流入内江的沙石“过滤”后,通过“飞沙堰”排入外江,保证了清水灌溉农田。整个工程气势宏大,独具匠心。
  摆着龙门阵,我们不觉便到了都江堰。停好车子,直上秦堰楼极目西望,近千米长,百十米宽,十来米高的都江堰尽收眼底。远望岷江,犹如一挂白练飞泻直下,经“鱼嘴”分流、“飞沙堰”泄沙、“宝瓶口”引水,终于变成无数清流,沿着渠道流向川西平原。最为壮观的景致要数“宝瓶口”了,这是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山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经过劈山凿石开出,当时没有炸药,他们以火烧石,再泼冷水,使岩石爆裂,硬是把玉垒山凿出宽二十米,高四十米,长八十米的口子,李冰父子整整花了八年时间才见成效。这里既是整个工程的咽喉,也是一座天然的闸门,天旱引水,雨涝排洪,它形似瓶口,功能奇特,仅从“宝瓶口”三个字的名称中就能领略其独有的价值了。
  为了看清楚“宝瓶口”真实面目,我们又沿着伏龙观的回廊,行至近前。这里江水汹涌,惊涛拍岸,直冲离堆山崖,飞溅起雪白的浪花,翻滚着湍急的漩涡,蒸腾起茫茫雾霭,在震耳欲聋的浪涛声中,折身而去。望着滔滔江水,遥想当年李冰父子治水的艰辛,历经二十余年才使得都江堰竣工,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献身精神啊。他们尊重科学,注重实践,勇于探索,善于总结,把“深掏滩,低做堰”和“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等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警句形式镌刻在石碑上,警示告诫后人。实践证明,都江堰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并没有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效应,做到了科学、自然与人类利益的完美统一。
  参观中,我们还得知,1958年3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的百忙中也曾亲临都江堰,特别是视察“宝瓶口”工程时,语重心长地叮嘱,要保证这一工程一百万年也不能让江水冲毁。伟人胸襟,装的是亿万人民,使在场的每个人都非常感动。据介绍,后来当地政府根据领袖的指示,除有效自然地应用了本地盛产的竹、木、卵石来截流分水、筑堤护岸、抢险堵口之外,还组织人民用钢筋水泥又把工程进行了彻底地加固,以至今天也岿然不动。
  离开“宝瓶口”,登上玉垒山。但见满山葱茏,千年古树,遮天蔽日;幽林小径,江风拂面,倍感凉爽。玉垒关曾是成都西部要塞,从蜀汉起,便在此处屯兵布防,以御外敌。而今丛丛绿荫中掩映着许多庙堂,无一不是为称颂李冰父子和历代造福民众官员功绩而修建的。其间规模最大的要数“二王庙”了,最初建于齐明帝建武元年(公元494),随着后人的不断修缮,现已形成完整的群体。它依山傍水、筑于狭长的山间。沿石阶而上,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道迂转,楼檐高耸,雕梁画栋,整个庙宇显得愈加宏伟、壮观。高悬的匾额上“二王庙”三个大字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在1943年所题写的。登上高高的台阶,仰望大殿,清一色的楠木结构中,几人合抱的殿柱足有五六丈高,新彩绘的门窗显得格外夺目。殿壁四周还悬挂着一些名人所题牌匾,如:“金堤重镇”“恩泽长流”“利济全川”等等,特别是阶下影壁上邓小平同志于1980年所题的“造福万代”的四个字,更为殿堂增光添彩,令人回味。前殿祭祀的是二郎神,塑像威风,仪表堂堂,两目之中第三只眼竖目而睁,一副叱咤风云气概。这不由使我想到他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的故事,也想到孙悟空变成他的模样潜到灌江口的有趣情节。后面则是李冰夫妇的享殿,二位慈眉善目,栩栩如生。看罢塑像,我心中有一疑问,二郎神姓杨,怎么成了李冰的儿子?请教老向,他也不甚明白。不过,既为神话,总得有些朦胧感才显得有滋味。又何必认真地探究根底呢?有待日后探讨吧。
  出了李冰享殿后,我想,如果不是李冰父子长年不辍地苦干,矢志不渝地追求,坚持不懈地努力,工程肯定不会成功,他们的功绩也不会流传至今;如果当年仅三十多岁的李冰也像后世那些凭借权力、巧取豪夺、收受贿赂的蛀虫一样,把都江堰搞成什么形象的“豆腐渣”工程,都江堰肯定也不会保存至今。因此,都江堰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水利工程技术方面的借鉴,而且也有净化灵魂方面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