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
文章字数:1675
甲辰龙年,又近中秋。每日总是忙忙碌碌,没有停下休息的时候。中秋,仿佛一位值得信赖的长者,缓缓踱来,邀你慢下来,歇歇脚,回头望望,一日,一月,一年,一路……
中秋节,家家户户望团圆。瓜前饼旁,美酒佳肴,笑语盈盈,其乐融融,明徐有贞有诗云:“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中秋月,自古便是文人墨客情怀寄托的所在。冰轮流转,是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豪放肆意;是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切切相思;也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期盼。默默望月怀远意,悠悠情思今古同。
年岁渐长,节日的吸引力渐弱,更多的是怀旧与不舍。小时候,每到中秋,母亲总是买怎么也吃不完的月饼,从未有过一家人分吃一块饼的情形。平日里家中只有母亲和我们姐弟三人,父亲虽常年在外工作,但在中秋时节定是要回来的。姥姥姥爷日日前来探望,不论早晚,村里的大事小情,农作物的长势旱涝,虽不出门,了然于胸,日子倒也舒适闲逸,简单温馨。母亲的仪式感极强,每到节日,必给我们换新衣。有一年中秋节傍晚,我与姐姐穿着新衣,在院中打闹嬉戏,弟弟贪玩还没回家,抬眼一望,圆圆的月儿正与我同行,我向南走它向南走,我往北跑它也往北跑,于是略带几分得意告诉姐姐,姐姐却说月亮是跟着她走的,我俩互换位置,结果我发现月亮还是跟着我走,我俩谁也说服不了谁,越发跑的停不下来,乐此不疲……
中秋,是收获的季节。田野里、场面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庄稼,金色的土地,草木也变成金色的了,“人间最美是金秋,无尽山河一望收”。忙碌一年的农人谈论着一年的收成,温暖又惬意,新粮下来的第一餐,邻居们总要交流一番,满足又自豪。父亲感念母亲的不易,年年秋天休假,帮忙收割庄稼。我们姐弟仨能参与的农活有掰玉米和挖土豆,这个时候,往往全家齐上阵。姐姐掰玉米最快,好像多长出几只手,不仅把浑身使劲不甘心的我远远甩在身后,还超越父母好几个身位,最绝的是她还常常帮助临近的我们,忽的一下前进好几步,就像上课的时候,小憩一会,有猛然惊醒后发现什么都没有错过的欣喜,那手速现在想来也是望尘莫及的。舅舅和姥爷割玉米杆,咔咔作响,似乎打着节拍,似乎毫不费力,一刻也不停下,从不叫苦,从不喊累,收获,一定是快乐的。那么,播种,也一定是快乐的,因为播下去的是希望。待玉米够装一车的时候,我和姥姥姥爷就停下来,开始装袋,我负责撑开口袋。那个吱呀吱呀的小驴车,仿佛我童年的摇篮,摇啊摇,直到我离开家乡,还有那头动不动就抛下车子,自己信步回家的浓眉大眼的小毛驴……
刨土豆的时候最惬意,一个“刨”,把庄稼人在地里劳作,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情景刻画的入木三分,刨土豆的工具叫(zhua),音抓,字典里没有,我给创造了一个,左右结构,左边“钅”,右边“爪”,与猪八戒的九齿钉耙类似,齿少几个,粗一些,长一些,间距宽一些,姥爷总让我们离这个工具远一些。中午地里烧土豆,我总是自告奋勇地留下来,陪在姥爷身边,整座山只属于我们爷俩,那天,那云,那山,悠然,安心,踏实。姥爷说蒿草烧出来的最好吃,可是艾蒿一着火忽的一下就没了,实在折不够,于是,各种树枝混合着泥土的烧土豆焦香,永远萦绕在心底。
成家以后,每到中秋节,必定回老家,公婆在世回婆家,公婆不在回自己父母家。供月是传统项目,仿佛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沧桑的大圆瓷盘,磕了皮儿,磨了面儿。月饼和西瓜是必须有的,其他随意,总是放的满满当当,喜庆且热烈。月亮爷享用之后,我张罗着分饼,家里几个人,就切几块,有人吃,有人不吃,不必勉强,有人珍惜,有人无所谓。想知道,同一块饼,在不同人的口中,可否有相同的滋味?同一个人,这一刻的饼与往年相比较,滋味可不同?
时光如水,缓缓流过,记忆的长河里总有特别在意的东西,生长在生命最深处,滋养、呵护着心里纯粹的孩童,来抵御岁月风风雨雨的侵袭。纵然烟熏火燎的生活暗淡了清澈的眼眸,纵然一地鸡毛的琐碎搓皱了年轻的面庞,在你心中,可曾还有执着的坚守,热切的期待,不忍的忘却?“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东山顶,白月亮,山脚下,那潺潺小溪流过的不正是我小小的村庄?
中秋节,家家户户望团圆。瓜前饼旁,美酒佳肴,笑语盈盈,其乐融融,明徐有贞有诗云:“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中秋月,自古便是文人墨客情怀寄托的所在。冰轮流转,是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豪放肆意;是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切切相思;也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期盼。默默望月怀远意,悠悠情思今古同。
年岁渐长,节日的吸引力渐弱,更多的是怀旧与不舍。小时候,每到中秋,母亲总是买怎么也吃不完的月饼,从未有过一家人分吃一块饼的情形。平日里家中只有母亲和我们姐弟三人,父亲虽常年在外工作,但在中秋时节定是要回来的。姥姥姥爷日日前来探望,不论早晚,村里的大事小情,农作物的长势旱涝,虽不出门,了然于胸,日子倒也舒适闲逸,简单温馨。母亲的仪式感极强,每到节日,必给我们换新衣。有一年中秋节傍晚,我与姐姐穿着新衣,在院中打闹嬉戏,弟弟贪玩还没回家,抬眼一望,圆圆的月儿正与我同行,我向南走它向南走,我往北跑它也往北跑,于是略带几分得意告诉姐姐,姐姐却说月亮是跟着她走的,我俩互换位置,结果我发现月亮还是跟着我走,我俩谁也说服不了谁,越发跑的停不下来,乐此不疲……
中秋,是收获的季节。田野里、场面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庄稼,金色的土地,草木也变成金色的了,“人间最美是金秋,无尽山河一望收”。忙碌一年的农人谈论着一年的收成,温暖又惬意,新粮下来的第一餐,邻居们总要交流一番,满足又自豪。父亲感念母亲的不易,年年秋天休假,帮忙收割庄稼。我们姐弟仨能参与的农活有掰玉米和挖土豆,这个时候,往往全家齐上阵。姐姐掰玉米最快,好像多长出几只手,不仅把浑身使劲不甘心的我远远甩在身后,还超越父母好几个身位,最绝的是她还常常帮助临近的我们,忽的一下前进好几步,就像上课的时候,小憩一会,有猛然惊醒后发现什么都没有错过的欣喜,那手速现在想来也是望尘莫及的。舅舅和姥爷割玉米杆,咔咔作响,似乎打着节拍,似乎毫不费力,一刻也不停下,从不叫苦,从不喊累,收获,一定是快乐的。那么,播种,也一定是快乐的,因为播下去的是希望。待玉米够装一车的时候,我和姥姥姥爷就停下来,开始装袋,我负责撑开口袋。那个吱呀吱呀的小驴车,仿佛我童年的摇篮,摇啊摇,直到我离开家乡,还有那头动不动就抛下车子,自己信步回家的浓眉大眼的小毛驴……
刨土豆的时候最惬意,一个“刨”,把庄稼人在地里劳作,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情景刻画的入木三分,刨土豆的工具叫(zhua),音抓,字典里没有,我给创造了一个,左右结构,左边“钅”,右边“爪”,与猪八戒的九齿钉耙类似,齿少几个,粗一些,长一些,间距宽一些,姥爷总让我们离这个工具远一些。中午地里烧土豆,我总是自告奋勇地留下来,陪在姥爷身边,整座山只属于我们爷俩,那天,那云,那山,悠然,安心,踏实。姥爷说蒿草烧出来的最好吃,可是艾蒿一着火忽的一下就没了,实在折不够,于是,各种树枝混合着泥土的烧土豆焦香,永远萦绕在心底。
成家以后,每到中秋节,必定回老家,公婆在世回婆家,公婆不在回自己父母家。供月是传统项目,仿佛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沧桑的大圆瓷盘,磕了皮儿,磨了面儿。月饼和西瓜是必须有的,其他随意,总是放的满满当当,喜庆且热烈。月亮爷享用之后,我张罗着分饼,家里几个人,就切几块,有人吃,有人不吃,不必勉强,有人珍惜,有人无所谓。想知道,同一块饼,在不同人的口中,可否有相同的滋味?同一个人,这一刻的饼与往年相比较,滋味可不同?
时光如水,缓缓流过,记忆的长河里总有特别在意的东西,生长在生命最深处,滋养、呵护着心里纯粹的孩童,来抵御岁月风风雨雨的侵袭。纵然烟熏火燎的生活暗淡了清澈的眼眸,纵然一地鸡毛的琐碎搓皱了年轻的面庞,在你心中,可曾还有执着的坚守,热切的期待,不忍的忘却?“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东山顶,白月亮,山脚下,那潺潺小溪流过的不正是我小小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