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在朔州“看见”伟大中国
雷在德
文章字数:1402
  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我今年虚岁83,亲身经历了在党的领导下走过社会主义革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科技发展、国防现代化的光辉历程;亲眼目睹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作为朔州人,我对朔州在党的领导下与共和国共同成长发展,特别是建市35年来发生的沧桑巨变深有体会。
  一是经济建设由“一穷二白”实现了百业俱兴的历史性的巨变。解放初期,朔州一无工业,二无商业,农业也只是在贫瘠的土地上靠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粮食生产,结果是一年辛苦种地,粮食不能自足,手中无钱。75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朔州实现了百业兴旺,现在驻朔的平朔露天煤矿举世闻名,我市有强大的电力生产,丰富的陶瓷产业,优质的乳品生产,号称煤都、电都、瓷都、乳都。农业生产也由单一的种粮发展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植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反季节果品蔬菜,闻所未闻的南方乃至海外的瓜果蔬菜也植根于朔州大地,真可谓百业兴旺。
  二是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实现了全面小康的历史性巨变。过来的人都记忆犹新,解放前朔州这个塞外沙田薄地十年九旱,人民生活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男人走口外,女人挑野菜”是真实的历史,背井离乡讨吃要饭的屡见不鲜。75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朔州人民在共和国的大家庭生活蒸蒸日上,芝麻开花节节高。久久渴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的梦想早已变成现实。现在的朔州高楼林立,小汽车进入百姓人家,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想不到的变化。人民群众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和过去相比就像活在天堂,天天像过年一样。
  三是朔州由生态脆弱塞外野人家,实现了塞上绿都美丽朔州的历史性巨变。解放前朔州的形象怎么样?曾来雁同巡视过的明代官员王越的一首诗足以概括说明。“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已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75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朔州人民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全市实现了绿色发展生态优化,发源于右玉县的“右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朔州南北两河由污泥浊水变为两道亮丽风景线,并成为首都人民饮水之源。朔州三山由童山秃林寸草不生,变为三条绿色走廊和市民休闲的公园。全市工农业生产齐头并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成为塞外美丽宜居的地方。
  四是朔州由封闭保守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巨变。过去朔州是个国内外陌生的地方。改革开放初期,由邓小平亲自划定的平朔露天煤矿这块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出现以及朔州市的建立,由此朔州名扬中外。如今朔州对外经济贸易买卖兴隆通四海,煤电陶瓷乳品财源茂盛达三江,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内经济交往的重要城市。朔州滋润机场及正在修建的朔州高铁为朔州增添腾飞的翅膀。
  75年风雨岁月峥嵘,75年奋斗谱写华章。所有这些巨变充分说明了我们党的英明伟大正确,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伟大论述的无比正确。
  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对伟大祖国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对朔州的飞跃发展充满希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作为一名退休干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到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适应新时代,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作者系原朔州人民广播电台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