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 越 之 翼
文章字数:3103
赵志斌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朔州市已经到了建市35周年的时间节点。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见证了朔州建市以来的可喜变化,也亲身感受到了朔州主流媒体的巨大发展。
就拿航拍这个技术活儿来说吧。
1999年,我有幸参加了朔州建市10周年的宣传片制作,跟随众多老师,学习文字写作、镜头拍摄与编辑的基础知识,培养起了对电视新闻行业的浓厚兴趣。2008年,当时的朔州广播电视台筹划拍摄朔州建市20周年献礼片《青春朔州》,我作为领队,带着摄影组深入县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拍摄。2009年,6集大型献礼片《青春朔州》在朔州建市20周年的时候播出,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建市10周年宣传片拍摄过程中,我们从未想到航拍这一技术手段。飞到天上,俯瞰大地,对于我们来说,不啻天方夜谭。《青春朔州》前期拍摄的时候,航拍却郑重地提上了我们的议事日程。对于求新求变的新闻记者来说,我们要突破传统拍摄手法的表现力局限。对于日新月异的朔州来说,也急需一种更加恢宏大气的视角来展现它的神采。
当时的航拍,并不像现在这样简便高效。2008年,我们能想到的航拍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上飞机。经过多方打听,我们联系到了大同航校,敲定了从大同航校起飞,由右玉开拍,周游六县区,从怀仁返回大同的航拍路线,整体时长控制在四个小时。
大同航空运动学校(简称大同航校)位于大同市东南10公里处的东王庄机场,成立于1957年,是国家民航局、体育总局认可的具有驾驶执照培训资格的训练单位之一。当时上飞机的是两位摄像记者,樊雨红和刘超。我作为联络员兼临时摄影记者,也登上了飞机。
我们乘坐的飞机是著名的运-5运输机,号称中国航空史上最成功的飞机,据说遍及中国的各个飞机应用单位。它飞行稳定、运行费用低廉,最让我们心动的,是它可在距离地面较近的高度,以非常低的速度稳定飞行,适合我们在飞机上长时间拍摄。
据机长介绍,这架飞机农忙时会执行空中播撒农药任务,所以机舱中间其实是一个货舱地板,能承受1.5吨的集中载荷。两侧装有10个简易座椅,货舱壁上各有4个320毫米圆窗。我们在圆窗上试了摄像机位,结果发现根本无法拍到我们想要的画面。没办法,机长和我们商议,只能在飞行中把舱门打开,让我们在敞开的舱门向下拍摄。
然而问题来了,即使在低速飞行中,舱门打开也会吹进强劲的大风,摄像记者的安全如何保障?这次特殊的航拍任务时间紧迫,我们登机三人组连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也没有办。考虑到安全的问题,这次航拍几乎还未登机就要取消了。
当时我和两位摄影记者都还算年轻,三个人互相一对视,心里已经有了默契:好不容易有这样难得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拍出有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电视镜头。樊雨红擅长绘画,刘超是毕业于艺校的美术尖子,挑他们完成这个任务,就是看重他们过硬的摄像基本功和不错的美学素养。关键时刻不掉链子,也让我看到了他们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干劲,这比专业技能更稀缺。搁到有些人眼里,这种冒着生命危险干活的傻劲叫“莽”。
他们俩问我,“你呢?”
“一起!”
经过和机长的简单沟通,我们决定,把自己绑在飞机上,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于是乎,两位摄像记者用手腕粗的麻绳把自己固定在了舱门附近,盘腿坐在舱门时,两手死死把着摄像机。摄像机上也捆了绳子,以防飞机颠簸,失手从高空摔落。我在腰间缠了一根绳子,并没有固定,负责在机长和摄像记者之间传话联络。当时没有耳麦,真是“通讯基本靠吼”,机长对我耳朵喊,我再穿过机舱,到摄像耳朵旁边喊。
就这样,在盛夏的明媚阳光中,运-5运输机起飞了。经由大同左云,很快便飞行到朔州右玉上空。舱门打开,我们开始了高度紧张地拍摄任务。
没想到,号称稳定飞行的运-5运输机并不太稳,起码距离我们摄像要求的稳定性差得很远。摄像机机位一直在抖,两位摄像师努力用身体压住机子,全身肌肉从一开始就绷得紧紧的。飞行的高度也不理想,由于机长不熟悉朔州地形,飞机高度太高,导致我们极难拍到中近景镜头。即便把镜头推上去,在飞行状态中也处于失焦或抖动状态。更要命的是风,无遮无拦地吹进机舱,几乎能把人吹起来。两位摄像记者坐在那里,靠着绳索的保护,情况还稍好一点。我一直站立,在驾驶舱和舱门之间来回跑动,还得抽时间拍照片,被风吹得左右摇荡,上下颠簸,好不辛苦。
好在年轻。
在强劲的对流风中,我们纵情饱览山川大地之美,寻找点缀大地景观之上的熟悉身影:那是崇福寺、那是木塔、那是广武城……以摄像记者的职业身份来说,我们习惯了传统拍摄,对航拍的俯瞰视角特别着迷。这可是朔州广播电视台第一次的航拍啊。从个人角度来说,这也是我们三个第一次坐飞机,内心充满了新奇与激动。
航拍朔州,让我们内心油然涌起的,是一种强烈的赞美与热爱。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土地,这就是多少次奔跑的土地,这就是多少次抵近刻画的家乡。而从大地的视角轻轻一转,这就是多少次仰望的天空。天地之间,生机充塞。桑干河蜿蜒而来,长城逶迤而去,广武汉墓群静穆庄严……更令人心驰神往的,是条条大路上的人流。他们如同这幅美景中的画眼,充满活力地忙碌着,似乎正在大地上播种着希望、收获着美好。
就这样,一飞,就是四个小时。
樊雨红和刘超都是功力深厚的摄像,也是极其谨慎的记者。不知不觉,他们已经拍满了好几张蓝光存储盘。当我问他们,拍得怎么样?是否可以返航?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自己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中已经连续拍了四个多小时,而且分别报出哪个点还需要拍,飞机最好绕飞,效果更好……机长听了他们的意见后,说完全可以,但是这样一来,就会超过原定飞行时间,需要和地面沟通调整飞行路线与计划。
经过紧张沟通,飞行路线得以调整,我们多拍了将近一个小时后,正式返航。时间已经到了下午两点多,从早上到现在,我们三个没吃饭,也没喝水,神经放松下来后,才感觉全身酸痛难当,口渴难忍,腹中更是阵阵饥鸣。
努力没有白费,一年后,《青春朔州》系列宣传片在建市20周年时播出,精彩的航拍画面成为整个片子中的闪光点,我们制作团队被台里授予特殊贡献奖。
一转眼,这段难忘的经历已经过去16个年头了。16年里,朔州发生了更多可喜的变化,新闻媒体的融合跨越就是其中一个侧面。2014年,朔州广播电视台入驻新闻大楼,新闻大楼建设用地46.7亩,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朔州广电新闻事业更上层楼。2020年底,朔州市融媒体中心整合朔州日报社、朔州广播电视台、市新闻中心、朔州新闻网、市安全播出调度中心、市微波站、市教育电视台七家单位,主流媒体吹响集结号,走上了深融发展的宽广大道。
在16年的融合发展中,航拍这一技术手段也不断迭代更新,让人目不暇接。2012年左右,朔州当地广告公司开始尝试三角动力翼航拍。2015年,由中央电视台新影集团与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省旅游局联合摄制的高清航拍纪录片《飞越山西》,直升机视角呈现了更大的灵活性。2020年,《航拍中国》在朔州取景,让我们领略了央视先进的无人机航拍手段。《航拍中国》第三季山西篇中,朔州诸多景点闪亮登场。
从运-5运输机、三角动力翼、直升机,到无人机,航拍技术快速发展。航拍无人机体量越来越轻、续航越来越远、爬升越来越高、操作越来越智能……想想我们当年乘坐运-5运输机的情形,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在惊叹航拍技术快速演进的时候,朔州媒体人也不甘落后,将无人机航拍应用到新闻和宣传片拍摄中,亮眼的航拍逐渐成为《朔州新闻联播》的常规镜头,广武云海、老城元宵、桑干候鸟……朔州航拍镜头也成了央视新闻的常客。
技术总是要服务内容的,航拍离不开打动人心的新闻主体。16年里,航拍中的朔州更上镜了:曾经黄绿相间的山,如今绿色连成了片;曾经水流断续的河,如今波光连成了线;曾经不起眼的村,如今大路连成了诗。这些美交织在一起,成为时代前行的最好佐证。
飞吧,继续高远地飞下去!
(作者系市融媒体中心影视创作部主任)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朔州市已经到了建市35周年的时间节点。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见证了朔州建市以来的可喜变化,也亲身感受到了朔州主流媒体的巨大发展。
就拿航拍这个技术活儿来说吧。
1999年,我有幸参加了朔州建市10周年的宣传片制作,跟随众多老师,学习文字写作、镜头拍摄与编辑的基础知识,培养起了对电视新闻行业的浓厚兴趣。2008年,当时的朔州广播电视台筹划拍摄朔州建市20周年献礼片《青春朔州》,我作为领队,带着摄影组深入县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拍摄。2009年,6集大型献礼片《青春朔州》在朔州建市20周年的时候播出,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建市10周年宣传片拍摄过程中,我们从未想到航拍这一技术手段。飞到天上,俯瞰大地,对于我们来说,不啻天方夜谭。《青春朔州》前期拍摄的时候,航拍却郑重地提上了我们的议事日程。对于求新求变的新闻记者来说,我们要突破传统拍摄手法的表现力局限。对于日新月异的朔州来说,也急需一种更加恢宏大气的视角来展现它的神采。
当时的航拍,并不像现在这样简便高效。2008年,我们能想到的航拍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上飞机。经过多方打听,我们联系到了大同航校,敲定了从大同航校起飞,由右玉开拍,周游六县区,从怀仁返回大同的航拍路线,整体时长控制在四个小时。
大同航空运动学校(简称大同航校)位于大同市东南10公里处的东王庄机场,成立于1957年,是国家民航局、体育总局认可的具有驾驶执照培训资格的训练单位之一。当时上飞机的是两位摄像记者,樊雨红和刘超。我作为联络员兼临时摄影记者,也登上了飞机。
我们乘坐的飞机是著名的运-5运输机,号称中国航空史上最成功的飞机,据说遍及中国的各个飞机应用单位。它飞行稳定、运行费用低廉,最让我们心动的,是它可在距离地面较近的高度,以非常低的速度稳定飞行,适合我们在飞机上长时间拍摄。
据机长介绍,这架飞机农忙时会执行空中播撒农药任务,所以机舱中间其实是一个货舱地板,能承受1.5吨的集中载荷。两侧装有10个简易座椅,货舱壁上各有4个320毫米圆窗。我们在圆窗上试了摄像机位,结果发现根本无法拍到我们想要的画面。没办法,机长和我们商议,只能在飞行中把舱门打开,让我们在敞开的舱门向下拍摄。
然而问题来了,即使在低速飞行中,舱门打开也会吹进强劲的大风,摄像记者的安全如何保障?这次特殊的航拍任务时间紧迫,我们登机三人组连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也没有办。考虑到安全的问题,这次航拍几乎还未登机就要取消了。
当时我和两位摄影记者都还算年轻,三个人互相一对视,心里已经有了默契:好不容易有这样难得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拍出有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电视镜头。樊雨红擅长绘画,刘超是毕业于艺校的美术尖子,挑他们完成这个任务,就是看重他们过硬的摄像基本功和不错的美学素养。关键时刻不掉链子,也让我看到了他们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干劲,这比专业技能更稀缺。搁到有些人眼里,这种冒着生命危险干活的傻劲叫“莽”。
他们俩问我,“你呢?”
“一起!”
经过和机长的简单沟通,我们决定,把自己绑在飞机上,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于是乎,两位摄像记者用手腕粗的麻绳把自己固定在了舱门附近,盘腿坐在舱门时,两手死死把着摄像机。摄像机上也捆了绳子,以防飞机颠簸,失手从高空摔落。我在腰间缠了一根绳子,并没有固定,负责在机长和摄像记者之间传话联络。当时没有耳麦,真是“通讯基本靠吼”,机长对我耳朵喊,我再穿过机舱,到摄像耳朵旁边喊。
就这样,在盛夏的明媚阳光中,运-5运输机起飞了。经由大同左云,很快便飞行到朔州右玉上空。舱门打开,我们开始了高度紧张地拍摄任务。
没想到,号称稳定飞行的运-5运输机并不太稳,起码距离我们摄像要求的稳定性差得很远。摄像机机位一直在抖,两位摄像师努力用身体压住机子,全身肌肉从一开始就绷得紧紧的。飞行的高度也不理想,由于机长不熟悉朔州地形,飞机高度太高,导致我们极难拍到中近景镜头。即便把镜头推上去,在飞行状态中也处于失焦或抖动状态。更要命的是风,无遮无拦地吹进机舱,几乎能把人吹起来。两位摄像记者坐在那里,靠着绳索的保护,情况还稍好一点。我一直站立,在驾驶舱和舱门之间来回跑动,还得抽时间拍照片,被风吹得左右摇荡,上下颠簸,好不辛苦。
好在年轻。
在强劲的对流风中,我们纵情饱览山川大地之美,寻找点缀大地景观之上的熟悉身影:那是崇福寺、那是木塔、那是广武城……以摄像记者的职业身份来说,我们习惯了传统拍摄,对航拍的俯瞰视角特别着迷。这可是朔州广播电视台第一次的航拍啊。从个人角度来说,这也是我们三个第一次坐飞机,内心充满了新奇与激动。
航拍朔州,让我们内心油然涌起的,是一种强烈的赞美与热爱。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土地,这就是多少次奔跑的土地,这就是多少次抵近刻画的家乡。而从大地的视角轻轻一转,这就是多少次仰望的天空。天地之间,生机充塞。桑干河蜿蜒而来,长城逶迤而去,广武汉墓群静穆庄严……更令人心驰神往的,是条条大路上的人流。他们如同这幅美景中的画眼,充满活力地忙碌着,似乎正在大地上播种着希望、收获着美好。
就这样,一飞,就是四个小时。
樊雨红和刘超都是功力深厚的摄像,也是极其谨慎的记者。不知不觉,他们已经拍满了好几张蓝光存储盘。当我问他们,拍得怎么样?是否可以返航?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自己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中已经连续拍了四个多小时,而且分别报出哪个点还需要拍,飞机最好绕飞,效果更好……机长听了他们的意见后,说完全可以,但是这样一来,就会超过原定飞行时间,需要和地面沟通调整飞行路线与计划。
经过紧张沟通,飞行路线得以调整,我们多拍了将近一个小时后,正式返航。时间已经到了下午两点多,从早上到现在,我们三个没吃饭,也没喝水,神经放松下来后,才感觉全身酸痛难当,口渴难忍,腹中更是阵阵饥鸣。
努力没有白费,一年后,《青春朔州》系列宣传片在建市20周年时播出,精彩的航拍画面成为整个片子中的闪光点,我们制作团队被台里授予特殊贡献奖。
一转眼,这段难忘的经历已经过去16个年头了。16年里,朔州发生了更多可喜的变化,新闻媒体的融合跨越就是其中一个侧面。2014年,朔州广播电视台入驻新闻大楼,新闻大楼建设用地46.7亩,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朔州广电新闻事业更上层楼。2020年底,朔州市融媒体中心整合朔州日报社、朔州广播电视台、市新闻中心、朔州新闻网、市安全播出调度中心、市微波站、市教育电视台七家单位,主流媒体吹响集结号,走上了深融发展的宽广大道。
在16年的融合发展中,航拍这一技术手段也不断迭代更新,让人目不暇接。2012年左右,朔州当地广告公司开始尝试三角动力翼航拍。2015年,由中央电视台新影集团与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省旅游局联合摄制的高清航拍纪录片《飞越山西》,直升机视角呈现了更大的灵活性。2020年,《航拍中国》在朔州取景,让我们领略了央视先进的无人机航拍手段。《航拍中国》第三季山西篇中,朔州诸多景点闪亮登场。
从运-5运输机、三角动力翼、直升机,到无人机,航拍技术快速发展。航拍无人机体量越来越轻、续航越来越远、爬升越来越高、操作越来越智能……想想我们当年乘坐运-5运输机的情形,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在惊叹航拍技术快速演进的时候,朔州媒体人也不甘落后,将无人机航拍应用到新闻和宣传片拍摄中,亮眼的航拍逐渐成为《朔州新闻联播》的常规镜头,广武云海、老城元宵、桑干候鸟……朔州航拍镜头也成了央视新闻的常客。
技术总是要服务内容的,航拍离不开打动人心的新闻主体。16年里,航拍中的朔州更上镜了:曾经黄绿相间的山,如今绿色连成了片;曾经水流断续的河,如今波光连成了线;曾经不起眼的村,如今大路连成了诗。这些美交织在一起,成为时代前行的最好佐证。
飞吧,继续高远地飞下去!
(作者系市融媒体中心影视创作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