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晚报4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飞脚踢上“半天云”
——记踢鼓秧歌省级非遗传承人杜成印
文章字数:3219


  文/李媚屏
  缘起
  在雁门关外的黄土高原之上,有一片热土名为朔州。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间有一种别具一格的舞蹈艺术——踢鼓秧歌,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且薪火相传。
  每年春节到元宵节期间,从城镇到乡村,到处都有踢鼓秧歌。它既可在舞台表演,又能在田间地头拉开场子踢起来,形式可大可小,表演灵活俏皮,随意而变。白天多在街头、广场表演,走门串户进院拜年慰问。晚上跟焰火活动,先表演,后放焰火。踢鼓秧歌是朔州人节日里必不可少的文艺活动,铿锵的鼓声、变换的队形,踏出了春天的节奏,舞出了浓浓的春意。
  在平鲁区有一位群众文化领头人,他一头白发,办事认真,吃苦耐劳,领导有方,他就是平鲁恒通踢鼓秧歌艺术队的队长、省级非遗传承人、朔州市踢鼓秧歌舞蹈家协会的主席杜成印。从2021年开始,每年群众文化活动赛季当中,他要组织带队参加锣鼓大赛、村晚大赛、广场舞大赛、乡土文化能人技艺大赛等各个赛项,几年间,不光他的团队屡屡获奖,组织带队的其他赛项也屡获殊荣。各个赛项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繁而不乱。
  杜成印在平鲁文化界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各类大型文化活动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但是,其他活动再多,也撼动不了他在踢鼓秧歌当中的地位。
  溯源
  踢鼓秧歌是流传在朔州地区古老的民俗舞蹈,尤以朔城区、平鲁区最盛行,流传也广。和杜成印聊起踢鼓秧歌,他便滔滔不绝。踢鼓秧歌分踢鼓(扮演老生)、拉花(扮演花旦)、落帽(扮演小丑)三种角色。表演形式有大场子、小场子和过街场子三种形式。常以两踢鼓引路,每一踢鼓后跟一拉花,最后由落帽的手摇拂尘在中间戏耍一番,一段表演告一段落。
  踢鼓的表演时刚健奔放,昂首挺胸,短衣束袖,鼓腮乍髯,步法大而稳健。伸双臂犹如凤凰展翅,迈雄步恰似猛虎下山,停留时吹胡子又瞪眼,挥双拳似天罡地煞密不透风。踢鼓子有一个著名的动作叫“踢飞脚”,双脚连环向天踢起,在半空中用双掌连环拍响,动作干脆利落,姿势帅呆了。如果能来个二踢飞脚双跌叉,那更是满堂喝彩,掌声不断,要是没点功夫还真不好完成。
  拉花的花旦绣花短袄,齐地长裙,头戴珠翠,一手持扇,一手捻帕。表演时舞姿婀娜,小步颤动,彩扇上下舞动如百花丛中蝴蝶翻飞,莲步细碎似芙蓉照水杨柳过风。鼓点铿锵,肢体柔美,花帕随着扭摆来回舞动,舒展大方,娇美之态赢来众人欢呼。拉花有一个著名的动作叫“跌籽儿”,就是花旦在转身时故意向下跌一下,那种妖娆娇羞更是无法形容,只能喟叹才尽词穷。
  杜成印说起踢鼓秧歌表演形式来如数家珍。他的团队大小场子都表演过,主要以人数和节目形式而定。大场子一般在山区较为流行,参加人数最少不低于十六人,多可达到六十四人或更多。队形有一字长蛇阵,或二路纵队相并而行,或四路纵队对阵而行,或穿插以各种阵式进行。小场子可以是双人、三人或四人,前半场叫山子,后半场叫摊子,结尾叫落帽。各种表演形式都有美好的名称,叫单凤朝阳、双凤朝阳、双挂印、一字长蛇阵、珍珠倒卷帘、九连环、落帽场、过街场等等。
  对舞的交手场类似武术中的对打,大场子红火热闹,气势大,阵式错综复杂。小场子表演者需有过硬的功夫和一定的技巧。过街场子是在大小场子进行前表演,穿街过巷,边走边表演,有宣传和召集人的作用。三种形式各有特点,一般是交叉进行。
  踢鼓秧歌的音乐多数是现场伴奏,以鼓、锣、钗为主,配以唢呐、笙,奏起大小得胜和将军令曲牌,浩瀚奔放,显示出塞外浩荡强悍之气概。鼓师掌控全场,鼓点指挥若定,场上场下听从的全在这轻重缓急的点儿上。
  历练
  杜成印1964年出生于平鲁区白堂乡元墩村,从小家贫,生活的重担早早就压在了他的肩上。他喜欢热闹的群众文化活动,初中毕业后,他就去学习踢鼓秧歌。很快,他成了踢鼓子的好演员,随大伙参加各种演出活动。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1983年,杜成印组建的团队开始崭露头角,在平鲁区参加元宵节街头文艺表演活动时,一举而火并获奖。1992年,杜成印带团队赴延安参加纪念5·23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和新秧歌运动会五十周年展演。杜成印夜以继日编创并导演,排演了全新的踢鼓秧歌表演节目。果然不负众望,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效果,团队获得二等奖载誉归来。
  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历练,杜成印的团队已经是方圆很有名气的踢鼓秧歌队伍了,大大小小的演出也不计其数。1999年编导并参加了朔州市庆澳门回归表演;2007年编导并参加朔州首届广场艺术节的演出;2012—2013年连续编导和参加国际摩托车赛平鲁站的开幕式并助兴演出;2013年编导并参加朔州市第二届春晚……  
   2012年8月3日,朔州市踢鼓秧歌舞蹈家协会成立,标志着朔州市在抢救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杜成印当选为协会主席。2013年,杜成印受朔州广播电视台邀请,组织编导并参加了朔州市第二届春晚。为了踢鼓秧歌能上舞台,他专门请人为踢鼓秧歌写了一首歌《飞脚踢起来》,并且还邀请国家一级演员蓝天来演唱这首歌。他用音乐的形式把踢鼓秧歌成功地搬上了舞台。
  2015年春节期间,是杜成印团队又一个高光时刻。他编导节目并带团队进京参加第32届北京龙潭庙会,喜获“北京第32届春节龙潭庙会全国优秀民间花会展演金奖”。“有地方特色,表演非常精彩,令人耳目一新……”这是北京观众对踢鼓秧歌给予的高度评价。同年,团队应邀参加香港国际文化交流展演表演并获金奖。
  2017年,他编导并参加山西省首届文化节,在山西大剧院参加“朔风朔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美丽朔州风采演出;同年参加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黄河魂、长城韵、草原情”第十二届长城旅游文化节和在景区多处演出;2018年编导并参加了山西省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群众文化系列活动;2019年,受张倩云邀请编导并参加“星光大道”家乡美表演;2019年、2020年在山西广播电视台百姓春晚中荣获“最佳导演奖”;2021年,组织编导并参加了“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
  2019年10月,杜成印被山西省文旅厅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踢鼓秧歌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8月,他组织、编导并参加了山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闭幕式。2023年11月,他的团队被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为2023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山西非遗保护优秀实践案例”;2024年1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评选为2023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
  杜成印是“乡土文化能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美群文人”,他还是“优秀共产党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传统文化的大舞台上,他执着的艺术追求、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无尽的传承热情共同书写着光辉的篇章,他的付出也无愧于“优秀共产党员”这一称号。
  这样丰硕的成绩,我对他说,你的飞脚踢上了半天云,踢到了天上。但杜成印却淡定一笑,成绩都是云烟,都是过往,让踢鼓秧歌更加繁荣地传承下去才是人间正道。杜成印那满头与年龄不相符的白发向世人道出了攀登的艰辛。
  传承
  为了使踢鼓秧歌的技艺发扬光大,让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能更好地传承下来,杜成印在带好本团队的同时,在平鲁文化馆常年设有免费课堂,教大家学习踢鼓秧歌。从2016年踢鼓秧歌走进山西大学艺术系研究生课程开始,杜成印在日常工作中就着重梳理踢鼓秧歌的系统教学,让踢鼓秧歌规范地走进校园课堂。他培训了一批踢鼓秧歌少儿班,最大11岁,最小的只有6岁,并在太原师范学院、山西省师范学院教授研究生踢鼓秧歌课程。
  杜成印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传播踢鼓秧歌文化,激发了一大批年轻人的热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接班人,他的妻子和兄弟姐妹们也都从事踢鼓秧歌。在他的感染和引领下,平鲁踢鼓秧歌正逐渐走出山西,迈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
  随着不懈努力与深入研究,杜成印意识到不仅要继承传统,更要创新发展。他在保留踢鼓秧歌原有精髓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改编,让古老的踢鼓秧歌焕发出现代的魅力。结合当代审美趋势及表现手法,编排新节目、创作新曲目,使这项艺术能紧跟时代步伐而不显陈旧。
  让我们共同致敬这位默默奉献的文化耕耘者,并期待在杜成印以及更多像他一样的人的共同努力引领下,朔州踢鼓秧歌能迎来更加灿烂的未来,将会如滔滔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流传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