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
文章字数:1382
在意味深沉的晚秋里,我总有一种“不知今夕何夕”的流浪感。听起来荒唐,可我知道,这种感觉的由来并非无稽,是可以真切感受到的,而且一年较一年更甚。它卑微,却也悲壮。我企图在一片秋叶的身上寻求一种认同感,人们常讲“一叶落知天下秋”,所以是一片卑微的树叶,在坠地的那一刻,将秋天拽了下来。几孤风月,屡变星霜,竟都是一片落叶的作为。岂不悲哉壮哉?自然,在这样的悲壮里,这片落叶最终也会沉入泥土,或为马蹄轻贱,失其所踪。如此,连“流浪感”都不复存在了。
在晚秋降临的深夜,在秋窗风雨夕,在万事万物衰败之前,我的心底其实是沉淀了十分浓重的悲哀的。遗憾的是一旦试图说出口,浓重的悲哀就只变作一层薄薄的冷,而这薄薄的冷是轻于万物衰败的。我实在不知该如何吐口,渐渐地也失去了对话的对象,于是我学会了孤独。
在长久的孤独里,我开始和自己对话。李白虽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可是他很快就“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这是谪仙人的排解之道。在和自己真诚的对话中,他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于是,我也试图寻求我的救赎,至少能让我和我在深秋里的“流浪感”实现基础的自洽。
我想秋与春,有着宿命般的关联。倘如用相机拍摄一张“花好月圆”的照片,凭借“静态”的花月,我们很难区分究竟是哪一个季节。春天百花盛开,秋天百花枯萎,可是在这样“动态”的变化里,总有两个时刻是遥相呼应的,是难辨枯荣的。中国文人仿佛一直有这样不成文的传统,在春天要伤春、惜春、怀春,到了秋天,还要悲秋。冯延巳有名的一阕《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阙词是伤春之作,在我看来,也饱含悲秋之意。造物者将春天的录影带倒放,秋天便降临了。“万事万物都奔向春天,只有春天奔向秋天。”世间万物都向春而生,草木萌春、枯叶逢春、百虫惊春雷。人在任何季节都是可以期待春天的,唯独在春天不行,因为我们很难深处其中而同时怀抱对它的期待,挽留则更是妄想,不过是空里流霜,月照花林而已。更何况不论是否挽留,春天注定是要奔向秋天的,叶落知秋,当然还好过蟪蛄不知春秋。知秋问新愁,为何年年有?这大概就是冯延巳的“流浪感”吧。我不知道他的救赎之道是什么?也许独立小桥是他想到的出路。于是效仿去做,站在旷野之上,秋风满袖的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是如此鲜活、饱满、真实地存在,那是一种红炉点雪的顿悟,恍然已不是平时之境了。
原来秋天也是如此,它和春天一样,本就是万事万物的归宿。
我看到秋阳照在田野,照在屋脊,晌午时分还会照进门户。村野的喜鹊在屋檐下叽叽喳喳,不叫人烦躁,反而格外使人心安。村屋的烟囱升起极轻的炊烟,不露声色地和天上的云融为一体,秋云是淡淡的,毫不费力就展露出它的从容。流水清浅,水底的石头清晰可见。枯叶离开枝头,却没有轻易下落,在秋风的怀抱里盘桓在树干的四周。而早已落下的那些,簇拥在树底,环绕成一处又一处的篝火。这是多么柔软的一幕,这般宁静,这般依恋不舍,这样伟大的包容,连无情都显得有情。我想,这就是为何秋天如此肃杀,却仍然让人、落叶,以及万事万物眷恋至此的原因。在秋天里,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深情厚谊。
我找到了我的救赎,轻薄但是可靠。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疏叶红林荒岸柳。不问新愁,此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秋月人归后。
在晚秋降临的深夜,在秋窗风雨夕,在万事万物衰败之前,我的心底其实是沉淀了十分浓重的悲哀的。遗憾的是一旦试图说出口,浓重的悲哀就只变作一层薄薄的冷,而这薄薄的冷是轻于万物衰败的。我实在不知该如何吐口,渐渐地也失去了对话的对象,于是我学会了孤独。
在长久的孤独里,我开始和自己对话。李白虽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可是他很快就“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这是谪仙人的排解之道。在和自己真诚的对话中,他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于是,我也试图寻求我的救赎,至少能让我和我在深秋里的“流浪感”实现基础的自洽。
我想秋与春,有着宿命般的关联。倘如用相机拍摄一张“花好月圆”的照片,凭借“静态”的花月,我们很难区分究竟是哪一个季节。春天百花盛开,秋天百花枯萎,可是在这样“动态”的变化里,总有两个时刻是遥相呼应的,是难辨枯荣的。中国文人仿佛一直有这样不成文的传统,在春天要伤春、惜春、怀春,到了秋天,还要悲秋。冯延巳有名的一阕《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阙词是伤春之作,在我看来,也饱含悲秋之意。造物者将春天的录影带倒放,秋天便降临了。“万事万物都奔向春天,只有春天奔向秋天。”世间万物都向春而生,草木萌春、枯叶逢春、百虫惊春雷。人在任何季节都是可以期待春天的,唯独在春天不行,因为我们很难深处其中而同时怀抱对它的期待,挽留则更是妄想,不过是空里流霜,月照花林而已。更何况不论是否挽留,春天注定是要奔向秋天的,叶落知秋,当然还好过蟪蛄不知春秋。知秋问新愁,为何年年有?这大概就是冯延巳的“流浪感”吧。我不知道他的救赎之道是什么?也许独立小桥是他想到的出路。于是效仿去做,站在旷野之上,秋风满袖的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是如此鲜活、饱满、真实地存在,那是一种红炉点雪的顿悟,恍然已不是平时之境了。
原来秋天也是如此,它和春天一样,本就是万事万物的归宿。
我看到秋阳照在田野,照在屋脊,晌午时分还会照进门户。村野的喜鹊在屋檐下叽叽喳喳,不叫人烦躁,反而格外使人心安。村屋的烟囱升起极轻的炊烟,不露声色地和天上的云融为一体,秋云是淡淡的,毫不费力就展露出它的从容。流水清浅,水底的石头清晰可见。枯叶离开枝头,却没有轻易下落,在秋风的怀抱里盘桓在树干的四周。而早已落下的那些,簇拥在树底,环绕成一处又一处的篝火。这是多么柔软的一幕,这般宁静,这般依恋不舍,这样伟大的包容,连无情都显得有情。我想,这就是为何秋天如此肃杀,却仍然让人、落叶,以及万事万物眷恋至此的原因。在秋天里,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深情厚谊。
我找到了我的救赎,轻薄但是可靠。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疏叶红林荒岸柳。不问新愁,此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秋月人归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