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蓄势蝶变动力澎湃
——建市三十五周年发展看朔州之交通篇
文章字数:3266

  记者符烨邦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建市以来,朔州历届市委、市政府与人民群众一道,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持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一系列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的品质交通工程,提升运输服务能力,打造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通筋活血”,塞上绿都的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大道通衢,触摸城市的脉动
  车从中心城区北端朔州市第二中学出发,沿开发路向南行驶,约25分钟就能到达中心城区南端朔城区一中敬德校区。这样的速度,过去不曾想象,如今成为现实。
  主干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的“大动脉”,在城市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市建设、交通先行,顺畅的交通网络不仅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也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朔州自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就牢牢地把城市交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举全市之力推动项目建设。
  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省辖朔州市。建市初期,市区面积狭小,道路路幅偏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七里河穿城而过,给正常通行带来了种种难题。面对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199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随即就敲定了“修建道路13.6公里、43万平方米,投资900万元新建七里河大桥”等15件民生实事。由此,我市最早的一笔“交通成绩单”诞生。
  谋定而后动,科学发展之路随之铺开。1992年,七里河大桥正式建成,联通了朔州南北城区。1996年,开发北路延长线通车剪彩,这条南起振华西街、北至安泰街的道路仅700米长,却实现了市区与平朔生活区连接。
  如今,市区人流量车流量迅速增加,当时仅有20.35米宽的大桥和50米宽的道路远远满足不了通行需要,七里河大桥和开发北路都在适当时机进行了拓宽,交通“瓶颈”问题随着时代进步迎刃而解,但两个初期项目的影响一直深远。
  “以前每次上下学高峰期接送孩子都会遇上交通拥堵,花费不少时间。现在路况很好,一路畅行。”家住奥林花园小区的张兰女士高兴地说。她开车路过的怡东路,改造后路直道宽,干净整洁,每天上下班都能顺道去八小接送孩子,方便得很。
  作为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中小道路的畅通,我市一直都在维护。近年来,积极开展鄯阳西街、建设南路、顺义路、张辽路以及多个老旧片区的上百条大街小巷提质改造工程建设,一大批新路建成、老路翻修,平整宽阔畅通的道路带给市民的不仅仅是出行的便利,还带来了满满的“优越感”和“幸福感”。
  除此之外,我市锚定提升交通服务水平,健全完善“自驾+公交+出租+共享单车”全方位出行模式,提升交通出行“软硬”实力。
  据统计,全市开设公交车线路160余条,覆盖市区、县(市、区)主要街道并延伸至周边乡村。开设了多条“敬老爱老”、机场直达城市专用公交线路,满足老年人和重要交通枢纽通行需求。公交“一卡通”累计办卡25600张,与全国324个城市实现了互联互通。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25.91%,居民出行服务满意度达到94.4%。共享单车日均使用量近40000人次,有效解决了人民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完善的交通设施,跳动的交通“脉搏”,让城市发展迸发了新的活力。
  立体交通,拉近与世界的距离
  秋日时节,驱车行驶在塞上大地,一条条柏油大道向远方无限延伸,宛如飞舞的彩带,连接着城里城外的世界,一辆辆运煤车辆川流不息,用疾驰的马达声奏响发展的进行曲。眼前的一切,无不让人感受到我市交通事业发展带来的便利。
  朔州是煤炭大市,探明煤炭储量426亿吨,在山西省的煤炭版图中举足轻重。但是朔州三面环山,如何利用好资源、推动城市发展,历届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把交通摆在突出位置。
  1996年10月,朔州“九五”时期公路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元元路土建工程全面铺开。这条路南起朔城区元子河,北至右玉县元堡子,全长69公里,贯通了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右玉县,途经陶村、榆岭、吴马营、玉井等25个乡村、87座煤矿。经过1年多时间建设,元元路正式通车,成为当时朔州南北走向的一条“黄金大动脉”。

  短短10年后,另一条全长27.8公里的神电运煤通道建成通车,使朔州城市建成区面积由目前的23平方公里,向西拓展出40平方公里。与原来的世纪大道、平朔一级公路共同构成了全长60公里的市区环城高等级公路,至此,朔州外围公路框架真正形成。该路段建设也成了建市以来朔州市公路建设里程碑工程,为后续“人煤分离”的新交通格局奠定了基础。
  在朔州市纵深推进公路建设的同时,各级央企、省企也在煤都朔州布局了纵横交错的铁路网,境内基本形成大秦铁路、北同蒲铁路、准朔铁路、大运高速、荣乌高速、呼北高速为主的交通骨架。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朔州全市高速公路新增211.027公里,总里程达到10257.325公里,公路密度96.55公里/百公里,位居全省第六,其中每万人64.45公里,位居全省第二。全市已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省干线为支撑、以农村公路为基础,对外连通毗邻省区和周边城市,对内沟通各县市区、覆盖城市乡村的公路网络。
  “走哇,坐飞机去上海,看看黄浦江、双子塔。”2023年12月18日,承载着159万朔州人民期望的滋润机场正式通航,首航航班由朔州飞至上海浦东,自此,朔州交通开启三维模式。截至目前,朔州至上海、天津、长沙等地往返航线已全面开通,近期谋划新增朔州至广州、哈尔滨航线,满足群众更多出行需求。此外,国家重点工程——集大原高铁朔州段也在稳步推进,朔州东站正式挂牌,预计年内可实现通车,届时朔州直达太原仅需58分钟。
  雁门天高,天际通途。塞上之城借云端之势、长龙之劲,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
  乡村公路,编织农家幸福时光
  “现在路好了,大家收运庄稼更快捷了。村里的小杂粮还能搭上车快速送到城里,城里的商品也能及时流通到乡下,交通是越来越好了。”平鲁区阻虎乡二道梁村64岁老人陈伟介绍,30多年前,对于二道梁村的人来说,走出村口,就意味着要“出一趟远门”,现在不一样了,马路直接修到村口,去趟县城也就1个小时左右。
  陈伟所说的马路其实指的是我市在1998年竣工的扶贫公路和109国道二道梁出口。扶贫公路南起朔城区西关村,北至右玉县梁家油坊村,途经3个区(县),连通了17个乡镇,全长218公里。109国道二道梁出口起于平鲁郑家营,终止于二道梁,全长22公里。它们的竣工直接打通了朔州通往内蒙古的出口。
  同月,开发路和应县白马石出口公路竣工通车。至此,朔州“九五”公路规划提前两年实现。开发路穿行东南部平原,与大运公路相连,让朔城区、山阴县、怀仁市、应县200多个村庄实现串联,有力带动了朔州东南部地区粮油、乳品、蔬菜产业发展。
  汽笛声响,越织越密的农村公路犹如“毛细血管”,成为百姓家门口的“幸福线”。市委、市政府因时利势,继续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村客运与城市公交、长途班线客运的有效衔接,更好地服务群众出行、产品流通、商贸发展,启动实施快递进村,重点县区农村快递、物流基本实现全覆盖,结合当地文旅资源、民俗文化、特色产业,打造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和“四好”农村公路,努力提升群众的交通民生“幸福感”。
  “十三五”期间,朔州市普通干线重要乡镇、经济产业园区和旅游景区实现全覆盖;升级改造“四好农村路”4700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通客车、通物流快递;三个一号旅游公路连通5个A级以上景区,覆盖15个非A级旅游资源。
  如今,日臻完善的路网体系,正把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难题逐一破解。通畅的农村公路,不仅让老百姓进城下乡、农产品运输更加便捷,而且助推农村地区土特产、农村旅游、产业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农家乐、采摘园、乡土民俗旅游等农村地区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乡村因路而美、产业因路而兴、农民因路而富。
  据市交通局介绍,2023年,朔州市“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完工127公里,完成投资2.2亿元,全面完成了任务。“四好农村路”工程完工193公里,完成投资4.3亿元,超额完成任务。今年,“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和“四好农村路”将全面完工。届时,这张新的农村交通“蓝图”将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主引擎”。
  35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大道行开阔,长路写辉煌。一张张公路网、一条条铁路线、一座座航空“桥”就是见证。相信随着交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塞上绿都交通之路必将进一步拓展延伸,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