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浅析市域主流媒体“四位一体”融合发展
文章字数:2017
  □赵海霞
  随着全国媒体融合不断走向纵深,市域主流媒体的深融发展呈现多元样貌。以朔州主流媒体融合为例,融合带来的变化不只是报纸、广电、新闻网等媒体平台的物理合并,它带来的“化学反应”更加明显。这些可喜的变化背后,有着怎样的转型密码?市域主流媒体又是如何整合资源,进而实现多点绽放?笔者认为,牢牢抓住市域主流媒体自身特质,加强时代性、凸显服务性、强化技术端、打造复合人,“四位一体”推进融合发展,是制胜的关键所在。
  加强时代性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受众发生了很大变化,舆论阵地也已经转场到移动端。作为主流媒体,市融媒体中心把准时代脉搏,积极拥抱互联网,捕捉时代的气息,打造“N+1+7+n”媒体矩阵,把最优质的资源投放到自有平台,在第三方平台建立官方账号,入驻《山西日报》智能平台,加盟“黄河融媒市县短视频联盟”,打造“融星智创”融合产品,不断扩大“朋友圈”,增加“人气值”,不断放大传播量级,提升覆盖效能,变主流为主导。
  凸显服务性
  媒体深融时代,盘活用户存量、激活用户增量,是主流媒体的重要任务。如何提升平台日活量和忠实粉丝量,给用户更多打开的理由,市融媒体中心一直在做有效探索。秉持“主要受众对象在哪里就深耕哪里,主要特色优势是什么就放大什么”的理念,“这里是朔州”微信平台,同步《朔州新闻联播》,并创建自有品牌“朔州宝藏小店”“家在朔州”等,以精品化内容和差异化定位,给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增量、价值增量、情感增量,媒体的服务性进一步增强,媒体的亲和力不断扩散,摆脱了“有端无客”的尴尬境地。
  强化技术端
  借助信息革命和技术发展的东风,让主流媒体更具传播力,也是媒体融合的重要方向。市融媒体中心深刻认识到,现代传媒业的发展,始终是随着技术的迭代而进步的。在综合运用短视频、H5等形式来表现内容的同时,真正树立起“技术驱动”的理念,从用户需求出发,对新出现的前沿技术始终保持敏锐,高品质打造集新闻、政务、服务、商务为一体的城市智慧移动应用平台“朔州智慧通”,与新华社紧密合作,捕捉技术迭代创新方向,充分运用新华社优质内容、技术力量,高标准打造中心“智慧大脑”——融媒体指挥调度平台,对原有采编流程进行重构和优化。
  打造复合型人才
  在拥抱技术的同时,始终将提升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作为核心要义,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融合型记者,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技术。市融媒体中心在用人方面,围绕人才使用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推行全员双选,让有理想、有情怀的人有施展拳脚的舞台。内部绩效考核评价体制不断创新,在考核上对肯拼肯干的记者、编辑探索有效激励,考核标准从发稿量、完成率逐渐向有效触达率、影响力转化。不断吸纳年轻人才,充实到各个业务领域,实现了新老结合。
  下一步,主流媒体深融发展如何把存量“融”优,把增量“融”强,笔者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破与立
  对于改革而言,“破”很难、“立”更难,而最难的是如何既保留优势,又加强创新。一旦把握不好破与立的关系,就容易陷入误区,不仅没能创造新优势,反而砸坏了老招牌。笔者认为,“破”的应该是思想观念之旧,“立”的应该是体制机制之新。媒体经过长期发展与实践,积淀了许多内容、人才、文化方面的宝贵资源,这是其他新媒体平台不可企及也难以超越的。在深度融合过程中,对这些传统优势资源不该随意弃用,而是要想方设法让其焕发新生机,与新媒体端形成差异化竞争。
  迎与引
  “迎”,是迎合受众,“引”,是引导受众。互联网思维、用户意识在媒体融合中十分重要。融合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不断看见用户、贴近用户的过程。一大批媒体深入研究互联网传播特点和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生产、推送更具“网感”的内容;一些媒体也不再严肃地板起脸,转而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与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拉近与用户的距离。
  如果说“人人都有麦克风”,那么主流媒体拿的是“金话筒”。媒体报道什么就是在引导社会关注什么,媒体推崇什么同样也会影响公众的选择。当各种观点莫衷一是时,人们还是希望看看主流媒体怎么说。所以说,坚持用户意识的关键不是顺着用户的想法去报道,而是要把正确的思想、观点、态度以用户容易接受的习惯和角度表达出来,既要迎合大众,也要引导大众。
  量与质
  这里的“量”,指流量。互联网经济,流量是效益。
  客观地说,流量是评判一个媒体深度融合成效的直观指标,媒体深度融合的成果之一就是对新闻报道的评价更为直接便捷。“标题党”为了刻意追求猎奇负面的“擦边新闻”,比比皆是。甚至为了抢发、快发而产生失实新闻、虚假新闻的事件。所以说,流量大并不能等同于质量优,一味追求流量打擦边球而忽视专业和品质,影响的是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因此媒体必须重视传播效果,并据此来调整内容生产和传播策略,让正能量获得大流量。正确处理流量和质量的关系,关键在于从管理部门到媒体的考核体系都要进行优化,不能唯数据独尊,忽视了对业务的钻研、对内容的打磨,不要让媒体沦为“流量乞丐”。
  (作者单位:朔州市融媒体中心)